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象

①“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象呢?

②《论语·雍也》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意思是说:聪明的人性情好动,才思敏捷,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所以借水来比喻;仁厚的性情好静,仁慈宽容,就像山一样稳重不动,所以借山来比喻。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注重自然与人格相融合的“比德说”的源头。

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这算是“比德说”的正式得名。“君子比德于玉”的“玉”就是玉石,“仁者乐山”的“山”就是山石。用石头来比喻人,既有温润的一面,也有沉稳的一面。除了“比德于玉”,《孔子集语》中还记载了孔子“比德于水”的说法。卷三《荀子·宥坐》中,孔子在回答子贡“为什么君子都喜欢看水”这个问题时是这么说的:这水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细细观察。在孔子看来,君子看水何尝不是在观照自身呢。

④除了孔子外,老子对水同样大加赞赏,不吝溢美之词。《老子》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是至善至美的东西,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⑤由此可见,“山水”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化身、德的极致,它所承载的是大美大德的精神内涵。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比德”于“山水”,每有闲暇,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

⑥儒家、道家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深刻的认识,特别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最终归于人,天要为人所用,强调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最终归于自然,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的理想境界。禅宗强调人性即佛性,这与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几种“天人合一”观都对中国山水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又以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影响尤为显著。《老子》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就是“天道”“天性”,“天人合一”就是回归“天道”,与“天性”相合,最终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纷纷投向到自然界的山水之中,通过与自然山水的接触,去真切领略蕴含在山水胜境之中“道”的真谛。

(1)、下列有关“比德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德说”的正式得名,来自《论语·雍也》中借山、水喻人的记载。 B、“比德说”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注重自然与人格相融合的特点。 C、“比德说”多用山、水来“比德”,即以山、水的特性来比喻君子的道德修养。 D、“比德说”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喜欢亲近自然,寄情山水。
(2)、下列有关“天人合一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最终归于人,提倡人要利用“天道”,强调的是伦理道德规范。 B、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回归“天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的理想境界。 C、佛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最终修炼成佛。这一目标与道家完全一致。 D、在儒、道、佛三家中,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山水理念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3)、下列有关“山水的意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具有沉稳、稳重的特性,所以有“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之说。 B、水具有滋润万物而无偏私的特性,所以古人常用水来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 C、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以可以用来比喻至善至美的圣人。 D、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的意象是美的化身,即大美;水的意象是德的极致,即大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群英荟萃“萝卜餐”
①各种、各色、各味的萝卜,秋收冬藏,丰富餐桌,美味鲜香。望着随心烹制、轮番端上的“萝卜菜”,不由道出赵丽蓉老师的经典台词“群英荟萃,萝卜开会”,应景恰切,饶有趣味。
②绿油油的菜园里,一垄垄萝卜顶着墨绿滴翠、形状各异的缨儿,葱郁一片,破土露头,昭示丰腴的土地,正孕育储藏着硕大的萝卜,亟待拔摘。寻个响晴的秋日,沿田垄弯腰弓背,挨个拔出,或是粗长的白萝卜,顶着青头,翘着细尾,着实可人;或是短短的胡萝卜,橙黄色艳,光滑闪亮,甚是喜人;或是芥菜萝卜,翠绿椭圆,其貌不扬;或是红心萝卜,皮绿瓤红,惹人喜爱。
③兴奋的人们,拔出一株便高扬空中,比拼大小。累了,挑根青头萝卜,溪水洗净,拔掉根须,豪爽地生嚼解渴。丰收的萝卜,堆满菜园。就地深挖土坑,将萝卜整齐码于其中,覆土掩埋,苫蔽秸秆,如此这萝卜便可新鲜保藏一冬,随时烹食。
④白萝卜营养丰富,因其清热生津、消食化滞、开胃健脾、顺气化痰的独特食疗功效,人们爱之尤甚,便有了“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盛赞,《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
⑤白萝卜可以生吃:头部甜辣,中段甘爽,尾部寡淡;手握萝卜,大口啃嚼,咯吱咯吱,微辣利口,爽快过瘾。在狂涮火锅的间隙,最易端上一盘切片的白萝卜,薄厚适中,嫩白透亮,随手捏一片入口,也可蘸酱而食,清爽解腻,极富嚼头。可凉拌:将萝卜洗净,带皮切成细丝,或去皮切成丁块,佐以白糖、精盐、食醋、葱花搅拌,滴入少许香油,或泼上辣子油,吃起来酸甜香辣,脆嫩爽口。可炖食:将萝卜切块,与猪排或羊肉一起闷炖,待至熟烂,撒上香菜末,萝卜:特有的香味伴着肉香,扑鼻诱人;吃罢来碗鲜香浓稠的炖肉萝卜汤,营养美味,妙不可言。可炒食:油锅待热,速放葱姜蒜,煸出香味,放入切好的萝卜丝,配以佐料,翻炒片刻,脆生盛出,便可下饭。可腌食:酱萝卜.去根洗净,分层码于缸中,分层撒上块盐,灌入泡好的花椒、大料水,腌制数日便可食用;或成或酸,能吃数月。可做馅:将萝卜擦丝,开水煮至微软,凉水焯后攥团、剁烂,即可配猪、羊肉作为包子、饺子馅,味道甚是鲜美。
⑥清乾隆庚午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载:“萝卜,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所以多汁甘脆的萝卜多保藏鲜食,少汁坚辣的萝卜便切片,烈日下暴晒成萝卜干,变卖或换成米面粮食。也可待到冬春季节,浸泡之后炒、煮、做馅,以解菜少之急。
⑦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具有防癌护眼健肤的功效,被称为“大自然的红宝石”。胡萝卜宜煮食,可炒制,可与白菜、肉类烩炖。最爱胡萝卜作为配菜,与青椒、木耳一起炒成的鱼香肉丝,香辣可口,老少皆宜。
⑧芥菜萝卜,宜拌凉菜。切丝,开水焯过,配上泡好的黄豆,佐以糖醋盐葱,特有的芥菜辣香冲鼻开胃,别有风味。
⑨红心萝卜,美其名日“心里美”,纵刀切开,紫红的萝卜瓤便绽露出来。切丝或切片,加盐或加糖,凉拌即食,红艳甘脆,色味俱佳。
⑩秋冬时节,青、白、红、橙,拌、炒、腌、炖,色泽亮丽、简单朴素、营养丰富的萝卜菜,便成了餐桌的常客。群英荟萃,相聚“开会”,呈上饕餮美味,扮靓多彩生活。
(选自《知识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①身为现代人,你已经习惯于享受网络信息带来的便利,然而,在你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你也已经身陷网络带来的危害之中。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正不断被网络影响,变得越来越笨。

    ②2015年,微软通过抽样调查和脑部扫描研究了2000名加拿大人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结果发现,进入新世纪之后,人们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陡然缩短了。2000年的时候,人们专注于某项具体事务的平均时间还有12秒,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就缩短到了8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智能手机和海量网络资讯的出现,很多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经常查看手机、会在看电视的时候使用其他智能设备。而且,由于上网的时候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游戏、新闻、聊天、购物等多窗口频繁地切换操作让人更加容易分心。

    ③调查还发现,网络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年轻一代中更为严重。201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针对美国和波多黎各2000多名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科技让这一代学生的注意力不如上一代;64%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在扰乱学生注意力上的负面作用远胜于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

    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将老鼠放在机关重重的小箱子中,老鼠在箱子中如无头苍蝇一般的乱撞,无意中触到了杠杆,这时一颗食物便会从天而降。不一会,老鼠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关联,开始自己主动按起杠杆来了。接下来,老鼠吃到食物的条件开始变难,比如加入两盏灯--红灯和蓝灯,当红灯亮起按下杠杆时,掉食物;而蓝灯亮时,随便怎么按都不会出食物。过了一段时间后,条件继续升级,但老鼠仍然乐此不疲地玩这种“游戏”,直到死于疲惫。

    ⑤科学家发现,在斯金纳的实验里,按下杠杆可以刺激老鼠的伏隔核(伏隔核被认为是大脑的快乐中枢,对诸如食物、毒品等刺激有反应,负责生产多巴胺).人类痴迷于玩电子游戏而忘记吃饭睡觉的时候,比如一个韩国人就曾因连续不停玩游戏50个小时之后死亡,大脑中激活的区域与老鼠的类似。而在2012年的另一项研究里,科学家发现,长时间上网导致脑部结构的变化与那些因毒瘾或者是酒瘾造成的大脑病变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网瘾者或者是酒瘾者,大脑前额叶皮层中的灰白质(灰白质主要作用是调节情绪和意志力)容量都会减少。因此,英国网瘾研究专家鲍登·琼斯表示,网络上瘾是种病,它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大脑。

    ⑥以往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不那么普及的时代,人类都习惯记忆大量知识,比如英文单词以及小说的内容,但是,科技的进步扼杀了这样的需求,这也就让人类的记忆力失去了发挥的空间。因为当我们知道某某知识或者信息只需上百度查一下就好了,自然就会认为不需要记在脑子里,所以,当今的网络就好比人脑的外接硬盘--我们将越来也多的信息“外包”给了它。

    ⑦人类记忆分为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大脑所收集到的信息需要经过“转存”,才能变成长期记忆。任何打断这项转存工作的行为,都会破坏原先想要记住的信息,比如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去读短信,或是阅读文章的中途去查看电子邮件。新科技所带来的过量信息和干扰,让人脑难以形成长期记忆。另外,因沉迷手机和网络导致的睡眠过差也损伤了大脑的记忆能力。

    ⑧一天当中,大部分人花在网络的时间不少于两三个小时,有时候时间还会更长。上网期间,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或者类似的动作,如敲击电脑键盘、拖着鼠标点击左右键或滚轮、用指尖在触摸屏的各个图表或者模式之间来回切换等等。这让我们的大脑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很难将一段时间内大脑中的有效信息加以筛选和集中,以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我们在使用数码设备浏览网络时,常常不知不觉地采用略读和跳读,感受不到传统书籍带来的那种良好阅读体验,比如,能够结合语境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内涵,或者努力读懂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所以,科学家建议,如果你想要真正静下来思考,就必须远离那些数码产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周 庄 的 桥

①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它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令人神往,令人流连,无愧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

②水镇之古,古在水。围绕全镇有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南湖和30多条大小河流,镇上有4条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有“水乡泽国”之称,总面积36平方公里。圆圆小镇四面环水宛如漂在水面上的一朵睡莲。周庄人家,因水而筑,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河水阁,比比皆是。周庄的水,源远流长,波光粼粼的“井”字形河道,构成了水乡神韵。条条水巷游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坐在船上游览,穿桥过洞,颇有情趣。

③水乡之美,美在桥。周庄是水的世界,狭窄的青石板街道两侧,错落有致的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民居,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富安桥、双桥、贞丰桥等古桥,将老镇连为一体。周庄的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周庄至今仍保存着的14座石桥,大多建自元、明、清三代,它们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最古老的一座是富安桥,修建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桥身四周都建有桥楼,并且保存完整,这在江南水乡十分罕见,另外,有5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多少脚步从桥上走过,富安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

④而周庄的双桥,则是一首立体的诗。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它为“钥匙桥”。这两座石桥,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最能体现古镇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只只小船在桥洞中穿过,牵着牯牛的老农走上桥阶,谁家的主妇在桥边的河埠搓衣洗菜。临河的小楼粉墙黛瓦,虚掩的蠡壳窗中飘出弦乐叮咚……

⑤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这幅画连同他的多幅作品,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所属的画廊展出。当年11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访问中国时,将《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并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次年,这幅油画又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钥匙桥不是钥匙胜似钥匙,它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⑥从此,周庄在恬静地沉睡了千年后,以优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旖旎风情。

阅读《剪纸贴窗花》, 回答小题。

剪纸贴窗花

①在过年的装饰品中,比起年画来,剪纸的前途更乐观。因为它入门门槛低一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至八十岁的老奶奶,只要手不抖眼不花,拿起一把剪刀就能剪。

②剪纸的历史悠久,有剪刀有纸就有了剪纸。中国的剪刀据说最早出自黄帝时代,但真正能看到的实物最早是西汉时期的南越国铁剪。而纸也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所以剪纸的历史可以从西汉开始算起。晋朝就有了“镂金作胜”的风俗。所谓“”,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 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现在可见的最早的剪纸艺术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

③到了唐朝,剪纸更加常见。李商隐也写过: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一这个“剪彩”就是字面的“剪彩纸”的意思。

④宋朝造纸业成熟,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⑤明、清时期剪纸的运用更为广泛,达到鼎盛时期。窗花、柜花、彩灯、扇面⋯⋯⋯⋯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剪纸应用,明清时期基本已经出现。

⑥中国的剪纸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完全是凭创作者的想法自然挥洒,大胆创造,甚至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全面地表现物象。

⑦而且,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夸张。这种夸张实际,上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化复杂为单纯的艺术处理。例如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眼睛特别大,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一这和日本漫画对人物的处理是不是异曲同工?

⑧窗花的种类和颜色多种多样,其不仅富有我国的传统特色,还具有一定的民间特色。常见的有大红色的喜字,或是较为复杂的“喜鹊登梅” “二龙戏珠” “孔雀开屏” “年年有余”等,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⑨宋朝以前,人们会用贴窗花的方式来迎接充满生机的春天。宋朝以后,迎春的时间便改为了春节,既代表着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更代表着人们迎接春天的欢乐心情。

⑩贴窗花不仅具有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还可以起到防寒和加速室内空气流动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使原本昏暗的室内变得明亮多彩,更可以塑造出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增添许多不一样的美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