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英华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基点评估检测试卷

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檐上青草,檐下时光

风 凝

①那是一个春日融融的午后,我静坐在院子里的石头堆上,双手支着下巴,努力探寻一株檐上青草的世界。

②是谁带来的种子呢?是雨?是风?是小憩的鸟儿?我不知道。它们葳葳蕤蕤,在风中招摇,与檐上贫瘠的土壤并不匹配。

③辽西四季分明,檐上草不知经历过多少荣枯,在这个春天再次萌发。

④它们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绿得透亮,绿得鲜嫩,绿得无拘无束。它们是柔韧的,风起时,草秆随风摇曳,翩若惊鸿。它们也是倔强的,雨落时,根抓紧泥土,坚如磐石。我很羡慕它们,羡慕它们能与日月星辰同辉,与轻烟薄雾共舞。奶奶在一旁笑着说:“丫头,那檐上草是在给咱看家护院呢!”大概就从那时起,这檐上草就在我的心底扎了根。

⑤印象中,北归的燕子总爱在我家檐下筑巢安家。千百次的衔泥接草,千百次的往返飞行,没有一丝疲劳,不带一点抱怨。老一辈人称它为“吉祥鸟”,深信它会给这个家带来好运,孩子们也乐得它们每日在窗前的电线上列队呢喃。檐下,还藏着麻雀。它们是懒惰的家伙,更是聪明的精灵,瞄准瓦缝或墙洞,身子一缩,便觅得归宿,生卵育雏,安然度日。有了鸟雀儿,家就充满了情趣。

⑥这些鸟雀的鸣叫,叫醒了窗前的红肖梨花。那一树的雪白,与麻雀攀谈,与燕子低语,与檐上草遥相呼应。一阵清风袭来,一片调皮的花瓣裹着淡淡的芬芳一个趔趄,跌落进我的脖颈,又香又痒,让人神思心驰,遐想无限。

⑦盛夏,梨树会将影子投射到屋内,洒下一季清凉。

⑧这时候,心心念念的都是奶奶亲手打的大块凉粉。奶奶打的凉粉,老成筋道,入口绵滑,堪称一绝。奶奶先烧小半锅开水,再将淀粉水倒入锅中,用铲子不停搅动。待到面糊浓稠,趋向于透明,迅速盛出,放在一个大深盆中静候成型。然后倒扣在高粱秆编成的盖帘上,切一大块,放在清水中切成小方块,加入油盐酱醋、葱花、香菜。这个时候,我早已在屋檐下,摆上方桌、蒲团,准备狼吞虎咽了。

⑨秋风起,檐上草立刻褪去青绿,披上一身金黄。

⑩大概是不愿与满院的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去争宠,它们将自己的色彩分给了窗前的红肖梨。

⑪那一树的梨子,底色黄绿,阳面鲜红,在枝头对你憨笑。站在窗台上,触手可及。我总爱一摘下来就啃,很甜、很脆、很多汁,也很涩,吃多了舌头、嘴唇都麻了。草黄、梨熟的季节,正是农家剥苞米的季节。我最爱跟爷爷、奶奶比赛谁剥得快,一个苞米,左手撕,右手扯,一只手握着苞米棒,一只手揪着苞米皮,在膝盖上用力一掰,总能轻松取胜。

⑫寒冬,檐上草凝固在那里,如边防线上的战士,或久经沧桑的雕塑。

⑬与檐上草一样安静的,便是檐下的一溜坛子。这些坛子是有记忆的,腌过咸菜的坛子再用来腌鸡蛋是行不通的。奶奶家的坛子跟别人家的不一样。奶奶家的坛子,总被她擦得油光锃亮,像她侍奉的子孙。奶奶家的坛子里腌的咸菜也跟别人家的不一样,我最爱吃用奶奶家的坛子腌的尖椒、白菜、青柿子、扁豆角儿。

⑭檐上的青草,是村庄的符号,而檐下的那些旧时光,却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是时间冲不淡的印记,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暖。

(选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10期,有删改)

(1)、不同季节,檐上草有着不同的特点。阅读文章④—⑬段,完成填空。(每空填2个词语)

春日:;秋日:金黄、淡泊;寒冬:

(2)、阅读文章⑧—⑬段,概括补充“我”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旧时光”。

吃奶奶亲手打的大块凉粉→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奶奶在一旁笑着说:“丫头,那檐上草是在给咱看家护院呢!”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阵清风袭来,一片调皮的花瓣裹着淡淡的芬芳一个趔趄,跌落进我的脖颈,又香又痒,让人神思心驰,遐想无限。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回答下列各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注】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带有白色软毛,成熟后会借助风力飘洒到各处繁殖。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一则文本,完成问题。

老山界

陆定一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⑫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

⑬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⑭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了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节选自《老山界》,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道网红作业题

廖玉群

①艾米粒最喜欢高老师布置的作业了。

②高老师是艾米粒的班主任,教语文,他布置的作业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什么手工作业 啦,品德作业啦,甚至还有自拍作业啦等等,奇奇怪怪。每次作业,像玩儿一样有趣,而且,每次玩儿的内容和玩法都不一样的呀。

③艾米粒妈妈的看法可不一样。用艾米粒妈妈的话来说,那是奇葩作业。那些对提高考 试成绩没有帮助的作业,有什么用呢?艾米粒不想让妈妈看自己的作业,可妈妈每次都非要看不可。

④这天下课后,大家都在等着高老师布置作业。

⑤高老师这次没发本子,也没发卷子,他站在讲台上,把大家扫视了一遍后,对大家说:“这次的作业,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回到家后,你们用阿拉伯数字数一亿颗米。”

⑥高老师的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叽叽喳喳地吵起来,A.教室的屋顶都快被掀翻了。

⑦高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

⑧老师啊,那不是被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那道网红作业吗?你怎么……那是艾米粒的心 里话,艾米粒很想跟老师反映,但她不敢举手。艾米粒平时是个斯斯文文的乖女孩,深受老 师的喜爱。提这样的意见,老师会不会不喜欢呢?艾米粒这么想着立刻坐直,把话咽在肚子里。

⑨今天文山山病假没来,他要是来呀,准会跟高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而高老师呢,总是笑眯眯地用一种冷幽默进行有力地回击。

⑩没有文山山起头,大家也都不说什么了。总不可能说要老师不布置作业或者换作业题吧。

⑪再说啦,高老师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叫人捉摸不透,谁知道他这次又使出什么怪招呢!还是先思考尝试再说吧。

⑫高老师见大家都不说什么,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这道作业题被网络炒得沸沸 扬扬,我先不做任何评价。我今天布置作业,是想让你们每个人亲自体验一下再说话。注意,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哦。”

⑬回到家里,艾米粒的妈妈一听说老师没发本子试卷,还叫大家做那些奇葩作业,眼睛立即瞪圆了:“什么?你们老师干什么活儿,布置这样的作业?”

⑭艾米粒是个听话的孩子,她心里有想法,也没反驳妈妈的话。吃过饭后,艾米粒开始 数米粒,结果嘛,你可想而知,哪里能数得完,就是全家齐上阵也数不完。眼皮直打架,艾米粒只好去睡觉了。

⑮第二天,高老师站在讲台上,笑眯眯地对大家说:“现在我开始检查昨天的作业了。 注意,我要的可不是答案。这世上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等着我们去思考探索。我只想了解你们完成这道作业的过程。”

⑯教室里又是叽叽喳喳一片,每个人的答案都是千差万别的。一阵接一阵的笑声,B.都快把教室的天花板掀翻了。

⑰高老师最后说:“现在,赶紧趁热打铁,把你们完成这道网红作业的体验和想法写下 来,写成一篇作文,我们可不能人云亦云。别忘了,高老师是教语文的。语文老师布置数学作业,昨天怎么没一个同学提意见呢?奇怪了!”

⑱ “哈哈,就知道高老师出怪招!”艾米粒想。

⑲ “嘿嘿,有趣!”文山山大声地说。

⑳还不知道大家这次都写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作文呢。很多同学笑过后都开始提笔了:“沙沙,沙沙……”艾米粒赶紧拿起笔,加入这快乐的大合奏中。

㉑班级准备把上文创作成课本剧参加校园艺术节,有以下任务,请你尝试完成。

(摘自《小小说选刊》)

文学作品阅读

向着一棵楝树走去

吴慧琴

    又见到了楝(liàn)树,一棵真正的长在水边的楝树。近落时分的太阳照耀着,楝树散着一层光辉。

    我们向着这棵楝树走去,楝树的根一半扎在河岸的土里,另一半裸露在水里。几近透明的黄叶子疏密有致地长在枝上,一簇一簇黄绿的楝果悬垂着。此时此地,这棵临水而立的楝树有着最好的生长的姿态,清旷的水面接着纯蓝的天空,远处的岸上有芦苇、杂树、房屋立在水天之间,河水的气息在风中飘荡,细密的水纹泛着波光。

    一颗颗亮着光芒的楝果挂在枝上,自然地昭示在水天之间,显现着植物柔软的躯体,果子芳香的气息。离我最近的一簇楝果注定要被采撷。楝果在我的掌心里呈现着饱满而完美的果实样子,从现在的秋到即将来临的冬,楝果会日渐干枯,落进土地与河流的怀里。

    我把采到的楝果分给菡、萏、杰。

    菡很是好奇地问,姑姑,这个叫什么来着?

    楝果果。

    它有什么用吗?

    可以做弹皮弓的子弹。以前的男孩子就是这么玩的。

    姑姑,这个楝树果果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呢。

    你的家就在这儿,怎么会没见过呢?

   水气又随风送来,我把手里的楝果扔进了河里——“咚”一个轻亮的波声。不知道为什么,杰的兴致一点都不高,他故意落在后面,有点不耐烦不情愿。在我塞给他楝果的时候勉强接过。杰的个子已比我高出小半个头,比起才读一年级和四年级的菡和萏高出了一大截。一个初中男生被妈妈拉着在乡间野地闲走,还采楝果玩,    杰一定是觉得他妈妈的举动幼稚到让他难为情。

   杰小时候,我曾买了弹皮弓给他,他就在家里拉长了橡皮筋“叭叭”地朝墙壁、项灯、橱柜空射,我对杰喊:幼稚!“叭——”于是,杰会把弹弓朝向我。

    菡也把手里的楝果扔向河里,萏跟着姐姐用力掷出她的楝果,因为太用力而差点摔倒。掷出的楝果只落在离岸一点点的水里。菡笑得拍手,萏也傻傻地跟着大笑。杰绷着的脸终于露出一丝笑意,继续将手插在衣兜里一晃一晃地走过来。

    比菡还小的叶候,我常常觊觎家门前楝树枝上垂着的楝果,可是悬在头顶上方的楝果太高太高了,麻雀在枝上飞走又飞来。落在地上的楝果总是枯皱干瘪,被我拾起来又扔掉。即便像现在这样采到了完美的楝果,最后的结果还是将它扔进河里。如果将一颗楝果保存起来呢?杰一定会觉得更可笑。

    我站在楝树的光辉之下,但采下的楝果是苦的吧,不然为什么又叫苦楝呢?也曾剥出它内在的核,可终究没有尝过楝果真正的味道。我曾采过无数颗楝果,青涩的、成熟的、枯萎的,春夏秋冬,楝果在我眼里生生不已,岁岁年年。楝果在男孩的眼里就是弹弓里包裹的子弹,射向枝上躲着的麻雀和白头翁。

   我这么一意地说着楝果楝果,却把楝花忘了。楝花开的叶候,初夏的风便在枝头轻轻地摇,那淡紫的花儿细碎微小得在风里隐了身。一直以为开到荼蘼花事了,却原来不是,二十四番花信风里,始梅花,终楝花,直到楝花开罢,花事才真正了。可是为什么人只说花到荼蘼花事了,却是把楝花忘了?

    楝树的前面,坐着一排的钓鱼人。我们向钓鱼人走去。

    杰和菡、萏围看桶看,几尾小鱼在桶里碰壁,又看了看毫无动静的水面,觉得无趣,便催着要回了。我知道杰一心想着回去完成他的作业。

    看看看,前面还有漂亮的芦花啊!

    菡和萏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跟着杰回去了。我跟在孩子们后面,再次经过楝树继续慢慢地走回去。姨在一排腌菜缸前择菜备饭。我的手里还握着一粒饱满结实的楝果,只是我将它存在哪里呢?

阅读

水袖

徐向林

①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尼、一把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四起,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也有不少戏校、剧团的年轻人想拜兰芳为师,但她择徒极其严格,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通过她的考核,故而她一直没收徒弟,为这事,阜剧团的王团长没少操心,A他多次功筱兰芳降低收徒标准,筱兰芳却把眼睛一瞪,道:“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

②可眼下,王团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必须动员筱兰芳收徒。原来,市里要求阜剧团排出一部高质量的新戏。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还必须是当地阜剧名家的徒弟。也就是说,这次筱兰芳无论如何都要收一个徒弟了。

    ③王团长挑了四个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女学员资料来找筱兰芳。他告诉筱兰芳,这四个学员只能留三个,留下来的都会获得阜剧团的正式编制。筱兰芳作为青衣名角,这四个学员首先任她挑。第二天面试前,筱兰芳问王团长:“团里留三个,淘汰出局的那个咋办?”“那就退回学校呗,戏曲学院学生毕业出来改行的多着呢。”王团长无所谓地说。兰芳听后沉默不语。

④面试开始了。学员分别以《刨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青衣角色亮相。B一出场、她们就把水袖的心样、拔、勾、桃、料、打扬等功施展得行云流水。王团长看得眼花综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学员全部退场后,王团长赔着小心问:“筱老师,看中儿号学员了?”“三号吧。”筱兰芳想了想答。“啊,我以为您会看中二号。我觉得二号的表现力是四人中最好的。”筱兰芳的选择出乎了王团长的预料。“三号潜力最大,就定三号吧。”筱兰芳不容置疑地说。筱兰芳的徒弟选定后,团里花旦、刀马旦名角的徒弟也相继选定了。最终是二号学员出局。花旦、刀马旦名角对王团长说:“二号的形象、气质和表现力是最适合的青衣人选,可惜了,没被筱兰芳选中。”

⑤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号因“祸”得福,她在市阜剧团落了选,却被省淮剧团作为重点人才引进,找到了更好的归属。而且一年后在省里举办的文艺会演大赛中,她一举击败筱兰芳的徒弟,获得全省戏剧表演最高奖“幽兰奖”。

⑥获奖名单公布后,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筱兰芳不但是“幽兰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还是此次大赛的主评委之一,她收的唯一徒弟竟然没获奖!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筱兰芳胳膊肘往外拐;有的说筱兰芳选徒弟时看走了眼:还有的说得更难听,说筱兰芳“徒有虚名”,不配当师父…对于这些议论,筱兰芳当没听见,从没公开辩解过。

⑦役兰芳的徒弟却受不了,她独坐在后台正哭得梨花带雨,不料房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的是进入省淮剧团的那个二号学员。筱兰芳的徒弟赶紧止住悲声,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道:“祝贺你,一出道就获大奖。”“谢谢,这个奖你以后也会获得的。”二号学员说,“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啥秘密?”筱兰芳的徒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那次我们四个人的面试中,筱老师第一个看中的是我。”二号学员说。

⑧“怎么可能?她最终选择的是我!”说这话时,筱兰芳徒弟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你先听我把话说完。”二号学员不疾不徐道,“你是左撇子,舞水袖时,指、腕、肘、肩不够协调和统一,筱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她不收你做徒弟,估计阜剧团其他老师也不会收你,也许你就永远吃不上这碗饭了。”

⑨二号学员的话让筱兰芳的徒弟一下子愣住了,难怪筱老师一年来把重心放在调救她的右臂上,并且说过还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把她的身体调平衡。“那筱老师把我这个有缺陷的人收为徒弟,你……”说这话时,她心里虚虚的。二号学员正色道:“而我永远感激筱老师,是她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的我……”二号学员的话还没说完,房门又被人轻轻推开,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两人定晴一看,来人正是筱兰芳。

⑩筱兰芳问:“你俩在这儿嘀咕啥呢?”“师父!”筱兰芳的徒弟一甩水袖,给了筱兰芳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紧紧地搂着筱兰芳,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

(选自《读者》,2024年第22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