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盐仓24秋 九年级语文 素养综合训练15 议论性文本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第③段的论点是,为了证明该论点,运用了论证的方法,其作用是
(2)、第④段画线句中的“极大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③段中的“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作者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结合本文,你认为“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失败

白岩松

    ①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我们往往只追求现实的结果,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无法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个愿望,有时竟不择手段。

    ②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平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③我记住了这句话。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此时的中国。

    ④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人的心态和应对方法?相反,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⑤回头看世界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⑥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从我们现在的“成功学”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你仗打得怎么样,岳飞终究被朝廷用十二道金字塔令牌召回,最后还是给“办”了。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成功者是谁?是秦桧。可是后来呢?秦桧一直在西湖边上跪着,但岳飞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⑦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不能再失败的地步了吧?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故事和百姓谈论当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心里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喜欢的感觉。

    ⑧林则徐的人生成功了吗?大家只记住了“虎门销烟”,却不知道在很多“妥协派”的压力之下,一年之后林则徐被免去职务。从功名的角度来说,他成功了吗?一点儿也不。

    ⑨为什么要补上失败这一课?不仅仅是因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还因为失败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

    ⑩南唐后主李煜的失败极其惨痛,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是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上。如果不是国家破亡,他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煜固然惨痛,但对于后人,对于文学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有一种美妙的意境。

    ⑪莫扎特生前在家乡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屡受排挤,命运多舛。他却是一个音乐天才,他一生中创作的音乐作品,如果交给普通人抄谱,终生都未必抄得完。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你听不到失败,听不到挫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难言之隐。他的音乐,永远是人间原本美好的存在。

    ⑫还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难过,才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作品好,但苏轼的官宦生涯非常糟糕,他屡被排挤,被贬谪,即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无数传世的佳作。所以,以史为鉴,回归个人,我们应该知道,有时我们是需要失败的,而且失败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⑬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为变革提供了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不必做出决定,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出决定。作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的开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我们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中学生还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如果缺少运动锻炼,学生就易长胖,成为老师和家长担忧的对象。

材料二:

材料三:

    乱吃零食是导致中小学生肥胖的通病,其结果是有害无益。面对美味蛋糕、可口冰淇淋、香辣炸鸡大腿、番茄味大筒薯片等大家所喜中的最爱,诱人的外观,令人嘴馋不已,一旦吃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殊不知乱吃零食会影响我们的一日三餐,有些同学挑食、厌食,以零食为主食,脸色如菜色;有些同学则零食过量暴饮暴食,呈现肥胖现象;前者营养不良、后者胖的滴油。李玟本来是一个挺拔俊秀的女孩,每晚加班学习的时候,总是要让父母为她买一些好吃的零食,久而久之,就出现水桶粗细的腰身,再后来就变成了一个大胖子,这就是零食所致的结果。零食里大多都被添加了防腐剂、食物色素剂,经常吃往往会出现女生有胡须腿部长毛、男生各功能器官快速长成等生理早熟现象,更有甚者会有致癌隐患产生。知道这些你还敢肆意大吃特吃零食吗?中小学生拒绝零食刻不容缓。

材料四: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比如粮谷类含较多的淀粉,在体内转化成糖,肉类含较多的脂肪,多吃易导致肥胖;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材料五:

    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状况令人担忧.如图(图一:正常体重;图二:肥胖;图三:营养不良)表示不同人群每天摄入的食物比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关于“孔乙己文学”的主题阅读

    小语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孔乙己文学”爆火,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又一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小语等同学以“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局”为议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

【热点聚焦】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对于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脱掉这身“长衫”,也是争论得热火朝天。

    “孔乙己文学”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这个梗最早源自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的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孔乙己文学”是“失意书生”们的独白,他们不懂,明明说好了“读书改变命运”,明明有一份不错的学历,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这一热点,央视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的枷锁。”

    这样一番话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而是为了批判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若干年后,有些人不仅篡改了他的意思,更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孔乙己” 们。

而“孔乙己”们真如所说的那般放不下身段吗?

——人民日报《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

2023年3月16日

【材料一】

将近百万的外卖骑手中,大学生占有惊人的比重。在某外卖平台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中显示,在将近 300多万的骑手中,90后的比重占到了其中的一半,其中还包括了将近17万之多的本科毕业生和6万多人的硕士研究生。另一数据也显示了:在中国700多万的外卖小哥中,本科生的比例占到了3%,超过了21万人,研究生以及以上的学历占比达到1%,将近7万人,总计人数超21万人。

前段时间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火了。视频主人公弯弯和超超均是211名校毕业,毕业之后就业道路一直不顺。弯弯毕业5年换了12份工作、存款却不足5千元,而她的朋友超超大龄跨专业考研,中传硕士毕业却不断失业,最近一份工作是去火锅店干保洁,想赚钱支持自己重新学画画……

看到这样的数据还能说“孔乙己”们脱不下长衫吗?年轻人的自救从没有被看见,工厂上班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和最低的社保也看不见,撇开大环境,对本质避而不答,非要给年轻人冠上好高骛远的名头,无疑是往伤口上撒把盐。与其脱离实际纸上谈兵,还不如提出点可靠的解决办法,毕竟生存是头等问题,年轻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大饼和鸡汤。

归根结底,“孔乙己文学”的背后充满了对就业难的迷茫和焦虑。焦虑的原因显而易见。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其中,考研人数为474万,最终整体录取率不会超过30%。前不久,一名清华大学硕士生在应聘一家大厂时惨遭拒绝,工作人员表示,硕士学历是合格的,但本科学历还只是“211” 而不是“985”,不符合标准。面对此情此景,青年人怎能不焦虑?

【材料二】

社会上关注的热点和爆火的热词往往真实地反映出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比冷冰冰的数据更可靠。大约在2020年底的“内卷”;2021年年中的“躺平”;几个月后的“摆烂”……

到如今孔乙己文学的盛行,年轻一代深感读书无用,壮志难酬,甚至连最普通的岗位都争夺得相当激烈,自己可能满腔热血,经纶满腹,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屈服于生存的压力,做着蝇营狗苟的工作,这是年轻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哀。

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法。从“小镇做题家”到“孔乙己文学”,其背后投射出的都是复杂问题,我们不能一批了之、一笑而过,而是应当理解青年人,鼓励青年人,同青年人一起反思、应对、舒缓就业压力,一起帮助青年人解决就业难。帮青年人找出路,就是帮我们的国家找未来。

知识依然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就社会发展的情况看,人才需求和就业压力是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不是知识无用了,而是理论知识脱节于实践操作,而这进一步说明我们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更新知识。因此,对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更新知识体系、充实社会实践,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硬核价值的能力,这是大势所趋。

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应该相信青年人,相信他们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青年人的自嘲、焦虑,正代表着他们在求变、在努力,社会大可放大肚量,让青年人试一试。家长们应更宽容,理性看待青年人的职业和人生选择。毕竟,绝大多数人终究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成功,就值得家长骄傲。家长应多鼓励多宽容,让青年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青年人应该更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青年人最终还是要靠也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赢得未来。在压力下生存,在压力中成长,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必修课。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每个人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三】

【网友热评】

    网友(媚舞千年):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是“读书改变命运”,所以“短衣帮”们倾尽所有,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穿上长衫,跨越阶层。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在一个送外卖都遍布本科生的时代,这袭长衫似乎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有人说“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现在是吃透了学习的苦,生活的苦还在后面。对于“孔乙己”们来说,脱下长衫,或许并不是难事,但伴随的是理想和信念的轰然坍塌。

    某网红:孔乙己文学或许不是“读书无用论”的复燃,只是正从理想城堡迈入现实世界的青年人的自嘲与宣泄。请给“孔乙己”们多点时间,去消化外界的期待,顶住压力寻找自我价值。难时停路歇脚,待到柳暗花明时,方能追风赶月不停歇。

    姐忧娱乐:如今也正处于时代的快速变革中,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提高认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宁愿躺平,不会盲从。我们时刻在捕捉能发展的机会。只待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名士风度

①古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在中国典籍中常常见到,今天的人们也不陌生。只是在今天,“风流”二字的含意多了一点言外之意,言“风度”,才使大家感觉是完全的褒义。其实,风度、风骨、风格、风尚、风韵、风姿、风流等一批以风领起的词语都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内蕴体现于外表的观感,犹如微风拂面,看不见却感觉得到。因此,“风”与“流”在此意思相同,而人物的内涵旨在理想追求,因此用“度、骨、格”这样略显硬朗的字来形容也更准确一些。名士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士人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以至于风流、风度之外,还有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表达。

②名士,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何谓士?

③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溯其源,士是西周国家官职(天子、公、卿、大夫、士)的最低一级,士即武士。西周是奴隶主贵族的国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由贵族即有爵号者担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士不在其中。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天子失语,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执政。衰微的贵族不仅丧失了权力,也失去了田产和奴隶,沦落为平民,无以为生,就有人开始以过去专为贵族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招收生徒,教授礼乐,中国从此有了私人办的学校。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门下弟子三千,可谓盛矣。这些学成的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言得用,平步青云,一国不用,去之他国,朝秦暮楚,即为常事。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④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读儒经可以入仕为官,有两种途径:一是博士弟子,即官方招收的大学生,学成后由朝廷授予官职;二是察举,即道德名声杰出者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朝廷授予官职。儒学从此大盛。政府的引导与禄利的刺激使两汉社会笼罩着浓郁的道德风气,儒学的忠孝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禄利刺激的影响最终却使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转向了浮华虚伪,朝廷中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这就激起了坚守儒学伦理道德的士人的强烈不满,奋起批评朝政。他们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朝廷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官员,一是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他们高举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人们称之为名士。名士言论的锋芒所向,民众齐指,使宦官浊吏如过街鼠人人喊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而受到威慑的宦官则利用皇帝来打击、镇压这些名士。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镇压打击,民众由此而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逐步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⑤东汉名士运动的失败,使读书人开始怀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士人反思的结果就是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玄学的主要内涵是老庄道家之学。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主张真实、真诚、真情。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