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稠州中学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学力检测试卷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关于“孔乙己文学”的主题阅读

    小语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孔乙己文学”爆火,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又一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小语等同学以“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局”为议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来参与。

【热点聚焦】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对于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脱掉这身“长衫”,也是争论得热火朝天。

    “孔乙己文学”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这个梗最早源自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的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孔乙己文学”是“失意书生”们的独白,他们不懂,明明说好了“读书改变命运”,明明有一份不错的学历,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这一热点,央视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的枷锁。”

    这样一番话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而是为了批判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若干年后,有些人不仅篡改了他的意思,更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孔乙己” 们。

而“孔乙己”们真如所说的那般放不下身段吗?

——人民日报《央视网谈孔乙己文学》

2023年3月16日

【材料一】

将近百万的外卖骑手中,大学生占有惊人的比重。在某外卖平台发布的骑手就业报告中显示,在将近 300多万的骑手中,90后的比重占到了其中的一半,其中还包括了将近17万之多的本科毕业生和6万多人的硕士研究生。另一数据也显示了:在中国700多万的外卖小哥中,本科生的比例占到了3%,超过了21万人,研究生以及以上的学历占比达到1%,将近7万人,总计人数超21万人。

前段时间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火了。视频主人公弯弯和超超均是211名校毕业,毕业之后就业道路一直不顺。弯弯毕业5年换了12份工作、存款却不足5千元,而她的朋友超超大龄跨专业考研,中传硕士毕业却不断失业,最近一份工作是去火锅店干保洁,想赚钱支持自己重新学画画……

看到这样的数据还能说“孔乙己”们脱不下长衫吗?年轻人的自救从没有被看见,工厂上班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和最低的社保也看不见,撇开大环境,对本质避而不答,非要给年轻人冠上好高骛远的名头,无疑是往伤口上撒把盐。与其脱离实际纸上谈兵,还不如提出点可靠的解决办法,毕竟生存是头等问题,年轻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大饼和鸡汤。

归根结底,“孔乙己文学”的背后充满了对就业难的迷茫和焦虑。焦虑的原因显而易见。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其中,考研人数为474万,最终整体录取率不会超过30%。前不久,一名清华大学硕士生在应聘一家大厂时惨遭拒绝,工作人员表示,硕士学历是合格的,但本科学历还只是“211” 而不是“985”,不符合标准。面对此情此景,青年人怎能不焦虑?

【材料二】

社会上关注的热点和爆火的热词往往真实地反映出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比冷冰冰的数据更可靠。大约在2020年底的“内卷”;2021年年中的“躺平”;几个月后的“摆烂”……

到如今孔乙己文学的盛行,年轻一代深感读书无用,壮志难酬,甚至连最普通的岗位都争夺得相当激烈,自己可能满腔热血,经纶满腹,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屈服于生存的压力,做着蝇营狗苟的工作,这是年轻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哀。

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法。从“小镇做题家”到“孔乙己文学”,其背后投射出的都是复杂问题,我们不能一批了之、一笑而过,而是应当理解青年人,鼓励青年人,同青年人一起反思、应对、舒缓就业压力,一起帮助青年人解决就业难。帮青年人找出路,就是帮我们的国家找未来。

知识依然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就社会发展的情况看,人才需求和就业压力是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不是知识无用了,而是理论知识脱节于实践操作,而这进一步说明我们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更新知识。因此,对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更新知识体系、充实社会实践,加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硬核价值的能力,这是大势所趋。

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应该相信青年人,相信他们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青年人的自嘲、焦虑,正代表着他们在求变、在努力,社会大可放大肚量,让青年人试一试。家长们应更宽容,理性看待青年人的职业和人生选择。毕竟,绝大多数人终究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成功,就值得家长骄傲。家长应多鼓励多宽容,让青年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青年人应该更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青年人最终还是要靠也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赢得未来。在压力下生存,在压力中成长,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必修课。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每个人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三】

【网友热评】

    网友(媚舞千年):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是“读书改变命运”,所以“短衣帮”们倾尽所有,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穿上长衫,跨越阶层。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在一个送外卖都遍布本科生的时代,这袭长衫似乎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有人说“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现在是吃透了学习的苦,生活的苦还在后面。对于“孔乙己”们来说,脱下长衫,或许并不是难事,但伴随的是理想和信念的轰然坍塌。

    某网红:孔乙己文学或许不是“读书无用论”的复燃,只是正从理想城堡迈入现实世界的青年人的自嘲与宣泄。请给“孔乙己”们多点时间,去消化外界的期待,顶住压力寻找自我价值。难时停路歇脚,待到柳暗花明时,方能追风赶月不停歇。

    姐忧娱乐:如今也正处于时代的快速变革中,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提高认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宁愿躺平,不会盲从。我们时刻在捕捉能发展的机会。只待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1)、【讨论记录】

以下是小语等人的讨论记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补全讨论。

小语:我觉得为什么“孔乙己文学”会爆火,原因如下:第一,“读书不再改变命运”,理想和信念的轰然坍塌。第二,是正从理想城堡迈入现实世界的青年人的自嘲与宣泄;第三, 

不管怎样,当代大学生也是苦不堪言呀。

 小文:什么叫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就可以摆烂了吗,可以好高骛远,纸上谈兵了吗?

小稠:各位同学,请注意我们的议题。我们的议题是“当代年轻人该如何突围困局”,而你们在讨论的却是““孔乙己文学”会爆火的原因”,偏离了我们探讨的议题。

 小州:我觉得“该如何突围孔乙己困局”,要群策群力,从多方入手:

(2)、【讨论复盘】

根据下表,请根据【讨论记录】中小文和小稠的讨论是否符合讨论规则。

讨论规则

简要说明

参与者发言机会均等

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意见不同的参与者也有表达观点的权利

发言的观点要明确

发言者要明确表达对相关问题的意见,赞成还是反对他人观点,都应表述清楚

不同问题依次讨论

发言者不得偏离当前讨论的问题。只有在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后,才能讨论另外一个问题

就事论事,文明表达

讨论的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发言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的动机、习惯或爱好。

尊重发言的完整性

不能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3)、【给出建议】

彤彤是大四的应届毕业生,现在却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她对读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她的心头。你能劝一劝她,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张志公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对,不是这样。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没有一个不懂物理的化学家;没有一个不懂物理、化学的医学家;没有一个对科学一窍不通的文学家。你看过电影《李时珍》、话剧《伽利略传》吗?如果编剧、导演、演员对科学一窍不通,这些电影、话剧能够编得好、演得好吗?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有所谓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不学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阅读理解

半亩方塘

    ①有田的地方,就会有塘。往往蓄了半塘的水,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它就照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它就照出牛的模样。鸟从空中望见了自己俊巧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塘知道,还有更多的田等着吃了草的牛去耕耘。鸟从上空飞走了,水中仍是一方蓝天白云;牛从堤坝走过去了,               。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②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下雨的时候,鸟也会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幕雨怨声叽叽。但是塘却开放自己,拥抱每一颗雨滴。那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泥水更是流归到这田野的大海。带泥的雨水流下堤来,污染了塘,清亮的一塘水一时浑浊不堪。但是塘知道,要获得就会有牺牲。不过不要紧,几天的风吹草动,波澜微惊,那一塘的水又会澄明如镜。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原。如果秋天的雨水还不能让她蓄满,还有冬天飞雪的晶莹。枯草上的积雪融化。冰凉而洁净的雪水又悄悄溶进了塘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③正是这一塘的清水,浇灌了一亩又一亩的庄稼.春天到了,                , 清亮的塘水就会一路歌声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中无一丝雨,禾苗枯焦,农人的心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④ 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次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更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的菱角,冬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

    ⑤ 只有这半亩方塘,有着日的光亮,月的清阴。在那如梦的星辰里,晚风送来的蛙声是它为疲惫的人们准备的夜眠曲似的唱吟。

    ⑥只要有田野,就会有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如果有人路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阅读,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阅读议论性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做这样的出彩中国人

李洪兴

①“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都会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谈及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很多人至今难掩悲痛与失落。“国之大匠”“中国脊梁”“学术界的典范”……虽然办公室不再有他的光亮,但在人们心中,黄大年早已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②“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被誉为“拼命黄郎”,回国7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艰苦打拼,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有国外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黄大年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只争朝夕,在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兢兢业业,以百折不回、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起一座震撼人心的精神丰碑。

③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李四光在写学术论文时,曾因太投入而忘记回家。妻子派女儿去叫他,结果他正在凝神思考,偶尔抬头看到桌旁有个小女孩,继而又低头忙于写作:“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当对方叫出爸爸时,李四光才猛然发现是自己的女儿。甘于寂寞、奋力沉潜、认真敬业,才能以创新之姿攀登科研事业的座座高峰。

④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从邓稼先慨叹“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到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要先走一步”;从吴文俊宣示“外国人做的我不做,外国人没想到做的我才要去做”,到袁隆平承诺“给我点时间,我让你地里多长座米山”,一代代科学家埋头苦干、永不言弃、誓争第一,在科学的田地里用心深耕,收获着累累硕果。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那种耐性和韧性,那种不服输、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也感召着后来者砥砺前行,竭力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无私付出。

⑤喧嚣的时代呼唤内心的宁静。今天,有的科研工作者坐不住冷板凳,有的人一切只围着项目经费转,更有甚者,不惜为了名利舞弊作假,令科学精神蒙尘。人们之所以视黄大年为“大写的人,纯粹的人”,之所以称“布鞋院士”李小文为“扫地僧”,之所以把一生献给祖国科研的清华大学“高龄学子”当作“出彩中国人”,不正是因为他们抵达了求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吗?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为科学开拓、为真理献身、为梦想拼搏,才无愧于知识分子的担当。

⑥哲人有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像黄大年那样,以敬业精神书写生命华章,用品格力量标注生命高度,我们何愁人生不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