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拔尖特训】小语二上 第六单元 15 八角楼上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李时珍亲尝曼陀罗

佚 名

李时珍是明朝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曾踏遍各地寻找药材。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关于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李时珍决心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

后来季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报了一口,觉得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乃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报一口,人昏昏沉沉的,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了过来,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这种草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能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选自《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有删改)

(1)、【思维导图】李时珍是如何发现并一步步研究曼陀罗的?请排序。

①查阅药书   ②发现“山茄子   ③亲自尝曼陀罗   ④记录曼陀罗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⑤找到曼陀罗

(2)、从文中加点的“又”字可以知道(填序号)( )
A、之前已经有其他用于临床麻醉的药物被人发现了。 B、曼陀罗是唯一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 C、所有的临床麻醉药物都是李时珍发现的 D、曼陀罗是最早被发现可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
(3)、【语文要素】请你给文中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做一张名片。

姓名

朝代

职业

事迹

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爱书如命的人》,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鲁迅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鲁迅小时候酷爱读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本有趣的书深深吸引着鲁迅,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可把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她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接过纸包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鲁迅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他的“压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而是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③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鲁迅获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是与他抄书的爱好密切相关的。

④鲁迅特别爱护书籍。每次买书回来,他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修书的。鲁迅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但是归还时,如果看到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踩蹦”过的书再被还回来。

⑤鲁迅从小养成的爱书如命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没有一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是破散的。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请认真阅读《平凡岁月赤子心》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平凡岁月赤子心

①“你是异乡人,这里没有亲人:你是热心人,这里都是亲人,你的付出,沉淀在厚厚的老茧里…二十三年风雨,你的心,始终和泥土一样质朴。”这是“红桥好人”评审委员会授予第三届“红桥好人”孟凡良的领奖词。

②凌晨两点,当整个城市还在睡梦中,孟凡良和妻子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都要压实了,要不然被风一吹,刮得哪儿都是。”正在装垃圾的孟凡良边说着,一边用手把垃圾按实。每天,孟凡良都要在居民醒来之前,把小区里的53个垃圾桶倾倒干净。当家家户户早餐飘香时,他和妻子却只能趁着排队倒垃圾的空当匆匆吃上一口,因为他们接下来还要清扫10万平方米的社区。

③1994年,从农村只身来到天津的孟凡良茫然无措,红桥区双环邨街道保洁队的录取通知,让他的心踏实下来。起初干保洁,孟凡良使上全部力气却没落好,居民的意见不少。通过观察和了解,他才明白,城市里的居民普遍睡觉晚,凌晨时的清扫声音,会影响居民休息。于是,孟凡良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每次车进小区马上熄火,动作轻、声音小,及时清扫、及时清运,很快得到了居民认可。看到楼道里有堆放的垃圾,他也会第一时间清走。渐渐地,社区里乱堆乱放的现象少了,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大家纷纷称赞他勤快能干。“在家时间短,在小区时间长,家里得收拾干净,小区跟自己家一样,更得收拾干净!”孟凡良憨憨地笑着说道。

④清洁的同时,孟凡良还主动承担起分外工作。关系居民安全的公共设施,他每天都会巡查一遍。他能记住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节,熟悉这里的每个居民。在他心里,这些居民就是家人。有一年,孙大娘家厕所装修,砸下来的石料老两口背不动,犯难的孙大娘想到了孟凡良。“他在外边扫地,我喊“小孟,帮帮忙',他不多言不多语地就给清走了,来来回回搬了四五趟。”孙大娘说,“小孟特别实在!谁家有需要搭把手的,他都有求必应。”

⑤面对繁华热闹的城市生活,孟凡良朴素的心一直没有改变。多年的保洁工作中,他拾到的钱包、银行卡不在少数。对于检到的物件,无论价值多少,孟凡良都会第一时间寻找失主归还,或是上交到居委会。他以自己淳朴善良的本性,义无反顾地做着在别人看来似乎犯傻的举动。但孟凡良心里明白:丢了东西,失主肯定着急。这东西不是响的,是谁的咱还给谁。

⑥23年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刻,换算成8000多天却又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孟凡良用干干净净的心做着干干净净的事儿。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船夫

在一(    )小山城边,有一(    )清澈的大河,河宽四十五米,深不见底。河上没有桥,只有一(    )方头渡船。这船一次连人带马,可以载二十(    )客人过河。船是大家出钱买的,交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管理,每月由大家凑三斗米、七百钱给他。

这一天黄昏,夕阳在西边的山头上摇摇摆摆,总不愿躲进山里去。这时候,渡船又从河对岸摆渡过来。

船快靠岸了,老船夫却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争持着。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不可。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的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老船夫就俨然生气似的,握住那人的右手往外推,一定要那人把钱收回。那人见老人这样固执,微微地笑了笑,把钱捏在手里,走到船的最前头。等船刚一靠岸,那人趁着老船夫没注意,背上皮纸纵身一跳,跳上了码头。脚刚一落地,他回转身,将手里那满把的铜钱向船舱一撒,笑眯眯地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一手拉着船,好让其他的人上岸;一手搀扶着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无法去追赶那个卖皮纸的人,就喊小山头边的孙女“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人,不许他走!”

翠翠听到爷爷的喊声,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对身旁的黄狗叫道:“大黄,去!去!拦住他!拦住他!不许走!不许走!”

那条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跑到那人前头汪汪地叫着。

病人

董 黛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不合身,但并不能影响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有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就争着涌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按下自己要去的楼层。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按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按,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话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匆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掉在了地上。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按下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让人倍感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马上按了关门按钮。这位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大声说:“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是个精神病人。”

⑨“噢,难怪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