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四单元 14.穷人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枇杷酸·枇杷甜

尹东柏

入夏的天,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老汉卖完枇杷的时候,天竟哗哗下起了大雨,他赶紧在一家“凌氏修理店”门前避雨。狂风裹着豆大的雨点而来,老汉不得不挪进修理店内。

老汉猫着身子,双手抱腰,试探地问正在修电视的师傅:“师傅姓凌吧?”凌师傅抬起了头。

“我是三桥村的。”老汉怯怯地说,“您看,能不能借把伞给我,下次赶集我保证还您。”“没问题。”凌师傅爽快答道。

凌师傅的妻子听到谈话,急忙从里屋钻出来,①狠狠地瞪了凌师傅一眼。凌师傅没理会,径直钻进里屋。妻子也跟了进去,拽着男人衣角,一直低声埋怨。凌师傅甩脱妻子的手,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妻子窝了一肚子的火不好发作。

凌师傅从里屋拿出一把自动伞递给了老汉。老汉撑起伞转身欲走,凌师傅说了一声“等等”。

老汉以为凌师傅受到了妻子的暗示,反悔借伞,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

凌师傅并没有把伞收回去,还从里屋翻出了一件外套递给老汉,说:“看您冷得牙齿打战,快穿上,别冻着了。”老汉穿上外套,顿时全身都暖了。

老汉走后,妻子噼里啪啦一顿数落:“你学雷锋真是学到家了,借了伞还送衣服,我看这次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见过哪个人像你这么傻!”

凌师傅没跟妻子拌嘴,只扔下一句话“你就是小心眼儿”,说着便又干活去了。

第三天,老汉上街来了。老汉将伞和衣服还给了凌师傅,还递给了凌师傅一袋金灿灿的枇杷。

凌师傅推辞了几次,老汉说:“那天多亏您借伞和衣服给我,要不然,我非害一场大病不可。要是害了大病,我那一山的枇杷就完了。与那一山枇杷相比,这袋枇杷算得了什么。”

老汉留下枇杷,千恩万谢地走了。

凌师傅剥了一颗枇杷,扔进嘴里,立刻吐出一颗乌溜溜的细核来,直咂嘴道:“真甜!”又剥一颗塞进妻子的嘴里,她双眼眯成一条缝,瓮声瓮气地说:“好酸!”

凌师傅抢过话:“是你的心酸了。”

凌师傅的妻子向来爱吃枇杷,可这回老汉送来的枇杷,她再没动过。 (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1)、【思维导图】对于老汉借伞,凌师傅和妻子的态度不同,请补充思维导图。(填序号)

① 主动借衣   ②一顿数落 ③爽快借伞   ④ 低声埋怨

(2)、【阅读要素】关注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联系短文,完成题目。

①本文出现了两次“狠狠地瞪”,凌师傅、妻子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想法,给文中两处“狠狠地瞪”选择合适的批注。

第①处对应批注。    第②处对应批注

②结合人物的言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的凌师傅。

(3)、【支架阅读】老汉送来的枇杷,为什么凌师傅吃了直夸“真甜”,妻子吃了却说“好酸”?谈谈你的理解

 

(4)、【支架阅读】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凌师傅,他妻子的出现没有必要。”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具体说一说理由

 

(5)、【链接教材】本文和《桥》《穷人》都是小说,下列关于小说的阅读小妙招,不恰当的是( )
A、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可以帮助理解人物性格。 B、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故事情节梯等方式,可以梳理小说的情节。 C、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领悟文章的中心,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D、小说中的人物特点都是单一的,评价人物只需抓住一个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曾经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节选)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圆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青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莆田盖地的雷洪点击,被劈断,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过一回又一回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怀念

ㅤㅤ①身居江淮之都,我着实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昔日破旧的龙川小镇已难觅痕迹,一幢幢气势雄伟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平坦宽阔的马路贯穿其间,街心花园、沿河绿地,把这个城市点缀得娇艳妩媚。

ㅤㅤ②吃讲营养、住讲宽阔已成绝大多数市民的现实。然而,这样的生活条件又养成了人们另一种习惯:进门先脱鞋,关门开空调,谈心靠电话,看戏不离家(有电视、音响),真有另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滋味。

ㅤㅤ③按理,这样的生活我们该满足了。可是我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并在怀念着什么。儿时的夏日生活又隐隐浮现在我的眼前。

ㅤㅤ④故乡在一个江边小镇,儿时是缺衣少食的年代,尽管艰苦,但平民百姓的生活条件大抵相仿。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到家里,吊一桶井水,冲个冷水澡,并在门前的空地上洒上一层凉水,逼逼暑气。晚饭时,左邻右舍家家搬出一张小桌,端几张小凳,像露天食堂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共餐,谁家有个好菜总不忘请乡邻们也来尝尝味;喝酒的男人总以“一人不喝酒”为由,热情地邀请邻居家的男人也来喝两盅。小孩子是诸家的宠儿,他们喜滋滋地这家喝口汤,那家吃口菜,大人们说“小孩子是隔锅饭香”。吃过晚饭,家家搭起竹床,撑上蚊帐,都在屋前的空地上乘凉,老人带着小孩躺在竹床上闭目养神,青壮年则围坐在一起讲故事、吹牛皮、唱戏文,有时一人挥着蒲扇帮几个人赶蚊子,大家友好、和睦、真诚,真如一幅寻常淡泊又渗透着浓郁乡情的民俗画。

ㅤㅤ⑤在那个环境下,真能体现出“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的内涵。庄前庄后的乡邻们虽无血缘,但却亲密无间。哪家衣服晾在外面碰上下雨,会有人帮着收了;哪家老人生病家中无人,会有人帮着送去医院;哪家有个生日满月什么大事的,庄前庄后会有热心人过来帮忙;就是生活中缺点油盐酱醋什么的,乡邻们之间也能相互调剂。

ㅤㅤ⑥我终于明白,我们缺少的是被现代住房疏远了的人间亲情,我们怀念的是被钢筋水泥阻隔了的邻里友情!

夏感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长时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____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____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____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⑤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⑥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