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七单元 文体补充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件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到了楼口,我说:“你等一等。”他笑笑:“好,不急。”

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能映出人影。我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这怎么可能?”“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一试,果然。

他将其中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脸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

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太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这把刀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发光,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却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好似剪纸。

料想他快完成工作了,我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他坚决把两元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真有数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推车欲走。“到手的生意都不做?”“天黑,看不清物件了。”“不是有路灯吗?”“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

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脸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不怕辛苦、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昏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思维导图]本文通过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市井手艺人的故事。请你试着从磨刀人的视角,运用小标题梳理故事情节,并从“我”的视角梳理心理变化。

(2)、有同学认为“磨刀人拒绝生意”这一情节不够合理,请你结合文章及材料,表达自己的想法。

[材料一]磨刀人有自己的老规矩:(1)不能随便磨一磨就收钱;(2)只要收钱,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3)磨刀人不按劳力计费,即使付出再多劳力,必按件数计费。

[材料二]中国有一种传承叫“工匠精神”。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作品”中倾注自己毕生精力。这些“作品”大到一项工程,小至一个工具,不仅仅包含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金钱。

(3)、[思维导图]同学们在讨论故事主人公时,各抒己见。请你捕捉文章内容中的关键词句,关注人物塑造方法,体悟人物形象,完成下图。

(4)、本文被多次转载,有的编者略去最后一段,以“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作为结尾,有的编者则以作者视角“薄暮下的刀锋”作为结尾,你觉得哪个结尾更好?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陀螺(节选)

高洪波

    我从小就不甘人后,更不愿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见到岳家军,一战即败。于是四处寻找木头,为削出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二)那一瞬

佚名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临下课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接着就是一片沉默,大概同学们都在思考吧。两分钟过去,我已组织好语言,悄悄抬起头瞟了周围一眼,真齐呀——一律趴在桌上,低着头。我赶忙也埋下头。

    “想好了吗?”老师又问。我多希望老师叫我啊,可我没有勇气举手。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老师突然笑了:“别这么紧张嘛,来,把头抬起来。你们不觉得憋闷吗?”

    我跟着大家把头抬起来,心里一直呼唤着老师,可老师听不见。

    老师也在等,又一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仍然那么安静,她决定“点将”了。我盼望着老师的“垂青”,却又害怕她提问我。她的目光从我身上溜过去了,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突然,她好像发现了什么,目光居然又回到我身上,我用眼神告诉她:“老师,我会,”她似乎看懂了我的“话”,冲我一笑,点了我的名字。一切进行得那么缓慢,一切又是那么快。那一瞬,我既紧张又兴奋。

    我站起来回答,声音那么响亮,答得那么流利。那一瞬,我的心在跳——剧烈地跳……

    这就是我回答问题时那一瞬的感受,那一瞬我冲破紧张的束缚,那一瞬我证明了自己。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