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春韭

关立蓉

①春初的韭菜,生于土中,长到四五寸,茎白叶绿,绿油油一片。柔和的春风挽着轻盈的春雨,惊醒了菜园里的苗,那一地的葱翠摇曳着细长的身子,在春光中翩翩起舞。

②在古代,春韭被列为时蔬的第一位。古人在每年的正月初八这天,把韭菜和肉一起炒,再裹以薄饼而食用,称之春饼,这是春天的美食。

③这凡俗美味,因为有了诗人的衷情,又平添了一份温婉和雅致。

④春日某天,南朝诗人沈约偶有闲情逸致,褪去褒衣博带,着件短衫,察看自家菜园,但见亭亭玉立,葱茏一地: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诗人忍不住剪去一把韭菜,想到割取还能速长,心生欢喜:野蔌剪不尽,春风吹又生。

⑤但,山肴野簌众多,它又如何脱颖而出呢?还亏了南朝隐士周彦伦(周颙)的现身说法,拉上了卫将军王俭和文惠太子萧长懋同台献艺,可谓“春韭”的最强代言人。卫将军问山中隐居人:“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慧太子问:“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隐士的几句作答,何其让人神往,粗茶淡饭,戒荤全素,也可以色彩缤纷,清苦中独享一份清静。

⑥到了唐朝,诗人与韭菜就发展出更深的缘分了。杜甫访问老友卫八,卫八是位处士,以山野之味待远道而来的好友,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粱掺米饭喷喷香,再加上一壶好酒,杜甫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这样坦荡的友谊,后人羡慕不已。把酒话情谊,原来无须山珍海味,一把春初早韭炒鸡蛋,足矣!

⑦在挑剔的美食家苏东坡的眼里,春韭实在是好滋味,一句“满园春韭随意剪”,何等潇洒。亭亭玉立的春韭赏心悦目,只要瞟上一眼便满口生津。在满园春韭里放飞自我,用美食愉悦心情,令多少人心驰神往。

⑧再看湖湘三公子之一陈三立,看见道旁的菜田里蔬菜长得春意盎然,写下“韭甲菘苗纵复横,清渠倒引白虹明。游人指取春深处,恰有晴鸠一片声”。韭菜叶,白菜苗,纵横交错,倒引来的清清渠水,美得像白虹鲜明。苗的背后,有沈约,有周彦伦,有杜甫,有苏轼……穿越历史空间的遥远回声。

⑨三立先生与韭菜,还有一则趣味。1934年,先生腰脚尚健,归金陵小住,以轻车载之游园,出中山门,见道旁秧田成簇,丰腴翠美,先生顾而乐之,语车中同伴:“南京真是好地方,连韭菜也长得这样齐整!”闻者大噱,以为先生故作谐语。先生写过“韭甲菘苗”这样的诗句,大概能辨菽麦,偶有混淆,是其心地浑厚质朴如此。

⑩有时,我想,年老了,回故乡做一个菜农,只要有一片属于我的一亩三分地,种上一畦韭菜,在一夜春雨之后,去菜地里割下一茬茬经过了雨水润泽的韭菜,炒着吃,味道鲜嫩而爽口;包一顿韭菜馅儿饺子,透过薄薄的饺子皮,看到里面如翡翠般、绿莹莹的韭菜。在香气蒸腾中,读上几段关于春韭的诗词,该是多么幸福啊!

(摘编自《新民晚报》2021年3月14日,有删改)

(1)、作者说“这凡俗美味,因为有了诗人的衷情,又平添了一份温婉和雅致”。阅读第④~⑦段,补充概括诗人们在春韭中倾注的“衷情”。

沈约剪春韭,为春之生机心生欢喜——周彦伦说春韭,①——杜甫品春韭,②

——苏轼赏春韭,③

(2)、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柔和的春风挽着轻盈的春雨,惊醒了菜园里的韭苗,那一地的葱翠摇曳着细长的身子,在春光中翩翩起舞。(从修辞的角度)

②韭甲菘苗的背后,有沈约,有周彦伦,有杜甫,有苏轼……穿越历史空间的遥远回声。(赏析加点词语)

(3)、文中第⑨段穿插了陈三立先生不辨菽麦的故事,是否显得多余而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意味?请你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说说对此段的理解。
(4)、“在香气蒸腾中,读上几段关于春韭的诗词,该是多么幸福啊”,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心生如此感慨,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如何理解春韭给作者带来的“幸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询楼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

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所谓祸福 其实取决于你的处理方式

    ①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②荀子在这句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般人的通病。患,原指疾病、毛病,这里泛指人的通病。蔽则是蔽塞之意,这里指认识上的局限。一曲,便是局部,片面。暗,现在是指光线暗淡,也可以引申为不清楚,不明白。这一句话出自《荀子·解蔽》,《荀子》中的这一篇主要告诉我们的是“蔽”,也就是主观武断、片面认识的坏处,以及如何解决这样的局限。这一句经典就是这一篇的第一句话,总起叙述了片面地看待问题而不全面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是人的通病。大凡人的通病,就在于局限于片面的认识,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以自然界的景观物事为例,玫瑰虽然带刺却美丽,桂花虽然瘦小却芬芳,兰花虽然处于幽谷看似寂寞却洁净……

    ③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当然也不能只看到优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正面的例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反面的例子。大家所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便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具体体现。盲人摸到大象的一部分,便以为这是大象全部的样子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当然只是一个寓言隐喻,而大多数人虽然并非盲人,却依旧只能看到最显然的一面,而不懂得换一个角度,或者跳出局限去看问题。我们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面对每次的挑战。

    ④那么如何做才能够避免这种“人之患”呢?

    ⑤《荀子·仲尼》曰: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

    ⑥荀子以福祸之事为例,说明处事的不同方法,“福事至”与“祸事至”的解决方法在这一句话中看起来只有一个字的差别,却蕴含了需要全面、分情况看待问题的哲理。和为妥当,理则是治,对待之意。也就是说,好事到来时应该妥当稳重地对待,坏事到来时应当冷静沉着地处理。

    ⑦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曾经因为争夺边界地区的桑田,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事情的起因其实非常小,小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楚国吴国分别有两个少女在两国边界的区域中采桑叶,就一棵桑树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口角,吴国女子可能更加厉害,欺侮了楚国女子,于是楚国女子的族人们听说后火冒三丈,纠集起来不由分说便到楚国边界争斗,几乎将吴国女子的家人灭了族。这还不够,这件事情又有边境小城传到了两国诸侯王处,吴王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定立即对楚宣战,并一举攻取了楚国的两座城池。

    ⑧这便是吴楚之间因一件小事引发战争的故事,可见不冷静处理祸事,可能会酿成怎样的悲剧!现代社会其实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悲剧的发生竟常有相似的轨迹:琐事起争执,一方或双方咽不下这口气而酿成惨剧。如果两国边界女子的族人看到争斗和冲突能够“静而理”,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们能够冷静谈判,沟通解决,又怎么会导致如此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呢?

    ⑨因此,好事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好而大肆庆祝不顾后果,坏事降临的时候,更不应该只看到它的祸害而惶恐,而应该冷静地去处理它。所谓祸福,实际上取决于人们的处理方法,如若处理得当,祸事可能会消灭于无形之中,甚而会转化为一桩好事;但是,如若盲目行事,处理不当,本来好好的一件事,恐怕也要转化为祸事了。因此,遇事一定不可操之过急,鲁莽行事,否则便可能害人害己,后患无穷。切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稳妥、冷静处理。

(文  陈娅妮   腾讯儒学  2017-10-16 11:04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了根的空床

    那天,小艾跟妻子商量说,他想把次卧的那张空床撤了,然后买一张书柜放进去, 改做书房。这样不好吧?妻子不无担忧地说,以后来客人了咋办?

    客人?咱们家两三年也没来一个客人!小艾看了妻子一眼,不屑地撇了撇嘴。那爸妈来了呢?妻子想了想,又问。爸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

    小艾的父母不爱走动,很少来小艾这儿,就是来了,也是当天来当天赶回去,很少在小艾这儿过夜。妻子想想觉得小艾在理,便同意了。

    书房弄好后没多久,国庆节就到了。小艾想他和妻子已经有些日子没去看父母了,何不趁这个机会回老家看看父母?于是小艾和妻子开着车赶到了那个小县城。

    老家的大门上着锁,父母没在,可能是到菜市场买菜去了。小艾自己用钥匙开了门,进屋后,当他的目光落在窗台边的那张空床上时,不禁有些哭笑不得。那张空床是小艾上大学前睡的,挨着东边,是屋里采光最好的一个位置。

    上大学后, 小艾跟父母建议,把他的床撤了,给屋里腾点空间。父母住的是那种老式房子,空间很小,一张床就占了四分之一。父母不同意,父亲瞪着眼睛说,那怎么行呢?放假了你住在哪儿?

    我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我一年也只住两个假期。父母还是不同意,逼急了,父母就敷衍着说,等你大学毕业了再说吧。

    大学毕业后,小艾在省城安了家。小艾想这下父母该把空床撤了吧?可是没有,小艾每次从省城回来,那张空床还在窗台边安着,生了根似的。小艾急眼了,威胁父母说,再不把空床撤了,我就不回来了。父母看小艾急眼了,便答应着说,好!好!但父母总是动口不动手。小艾没招了,每次回来都故意不睡在那张床上,打地铺或者睡沙发。父母也不管, 你爱睡哪里就睡哪里,反正就不撤床。

    半年前,小艾给父母进了些新家具,这下空间更小了,当时小艾就要把床撤走。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撤就撤吧,不过得再放几天,那张床已经在窗台边放了二十多年,一下子没了还不习惯。

    现在都半年过去了,父亲还不动手,那就让我自己动手吧。小艾摇摇头,挽着袖子走了过去。

    正当小艾卸第一个螺丝的时候, 父母拎着菜筐回来了。小艾,干啥呢?父亲一看,变了脸色,一把扔掉菜筐,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这张床已经没什么用了, 放在这里还占空间!小艾说,我叫你们撤了,你们就是不撤,我只好自己动手。

    住手!父亲吼道,谁说这张床没用了, 那是我们留给你睡的。小艾哭丧着脸说,关键是我已经有五六年没在上面睡过了。我不管你在哪里睡!父亲说,无论空间再怎样狭小,家里永远会给你留一张床。

    小艾一惊,和妻子对视了一眼,他们决定,回去就把次卧里的那张空床支起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