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市某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3年5月18日,首届金沙江文化论坛——金阳县金沙江千年首渡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会在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昌学院,以及凉山州博物馆、西昌文管所、昭觉文管所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5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云贵川彝学专家、爱好者齐聚一堂,聚焦“金阳县金沙江‘千年首渡’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学术研讨,并为“千年首渡”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材料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将其保护好是当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推动着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做好非遗保护“后半篇文章”,汇聚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持久合力。

材料三:

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只有服务当下的价值需求,传承和发展非遗才会更有活力。让非遗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彰显了中华民族创新活力,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材料四:

传承的根本在于应用。让原本生活在书本、博物馆的非遗动起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再现乃至应用,再通过扩展非遗产业价值,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既能够创造新型文化业态,也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底蕴,也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让古老文化的绽放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

(1)、材料一是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不超过20字。
(2)、请提取并整合材料二、三、四、五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3)、请根据以下链接材料,给学校提一条合理有效的建议来增强师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链接材料】专家声音:“政府要扶持非遗传承人,通过拍摄纪录片、召开推介会等形式,介绍非遗的传承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媒体要对非物质文化传承者、保护者进行宣传,倡导全社会关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部门牵头设计非遗文旅路线,让民众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更好地发挥非遗的文化教化作用。”

举一反三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主题阅读

材料一:

①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深刻变革的中国,而年轻一代是最直接的感知者,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含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②谁是你的偶像?

③岁月流转,掠过满天星斗。从董存瑞、雷锋,到钱学森、陈景润……偶像的更迭,映射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写着“偶像”的内核外延。

④有研究表明,当前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已从“仰望”向“共生”改变。某青年媒体人说:“不少‘90后’青年也会为白方礼、丛飞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流下热泪,在面对这些偶像人物时,我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

⑤不久前,“硬核医生”张文宏成了“网红”。这位金句频出的医生具备镇定人心的才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90后”学生文文在朋友圈接连转发了3条张文宏的公开演讲视频,称自己已是张医生的“迷妹”:“简直字字珠玑,字字钻进我心里!”

⑥“张文宏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医生。他专业素养高,不讲虚话空话,为患病者和更多的人作实际贡献,这是医生职业精神最动人的地方。”今年大二的医学专业学生高强说,同学们反复观看张文宏关于传染病防控的系列演讲,学习知识,也在重温报考医学专业的初衷。

⑦中央团校教授吴庆评价,新时代青年的偶像观呈现出价值多样和内涵提升的双重趋势。价值多样是指当前青年的崇拜对象已不集中在少数类型几个人物身上;内涵提升是指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丰富,年轻一代的英雄观正走向成熟。

⑧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于敏、孙家栋、张富清、李延年……2019年9月,“共和国勋章”颁发后,这些闪亮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年轻的粉丝群体将追星对象指向了他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他们引领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拓荒、甘为人梯奉献,铸就了中国的今时今日,也激励着青年人紧随榜样的步伐,在强国征程中不断筑梦圆梦。

材料二:

①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好像与他只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而往后他将永存于我们心里,当风吹麦浪,就是他灵魂的回响。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袁老一生都在致力于杂交水稻种植研究,始终把中国人民吃得饱、世界人民吃得饱挂在心上,念在口中,虽然袁老现离我们而去,但是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时代“稻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在悲痛之余应接过袁老手中的时代“稻穗”,坚定袁老为民之心、保持袁老勤勉之态、凝聚袁老奋斗之力,在新时代成长之路上共筑“禾下乘凉梦”。

②接好时代“稻穗”,应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老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自始至终致力于杂交水稻种植研究,哪怕自己耄耋之年,身体抱恙,仍坚持不懈地在稻田里研究,在那片稻苗上夜以继日地观察,在袁老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下,我们的饭碗始终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作为青年一代,不得不感慨袁老伟大,我们要共勉,要深思,要学习,更要坚定袁老为民之心。

③接好时代“稻穗”,应有“百折不挠乘风破浪”的拼搏精神。世上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成功来自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拼搏汗水。袁老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水稻,整整花了6年时间,在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1000多个稻穗后,才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可想而知,这期间工作压力之大、任务之艰。作为新时代青年工作者,我们要懂得沉得下心、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辛苦,敢于拼搏,时刻保持袁老勤勉之态。

④接好时代“稻穗”,应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淡泊精神。纵观当下许多“流量红人”,为了富贵名利,不惜花费重金、放下底线、浪费资源等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我们的袁老,有人给他身价评1008个亿,他却一笑置之;有人讲他是湖南首富,他却说是首富,是精神首富。是啊,袁老一辈子甘于躬耕田野,淡泊名利,身上穿的是35元的普通衬衣,吃的是简单的粗粮,做的是不要钱的平民运动,这就是我们的国之脊梁、水稻之父。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在敬仰之余更应当见贤思齐,始终不忘初心,凝聚袁老奋斗之力,为新时代之国家振兴添一抹青春色彩。

⑤巨星陨落,其风长存,吾辈定当以之为榜样,奋发图强,共筑华夏“禾下乘凉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社区全民健身月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中,活动策划组志愿者陶子收集了不少有关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材料。

        材料一: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特征及社区体育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调查》)

        材料二: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肌肉更发达,收缩力量更强,心跳搏动更有力。一般人的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50~7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输出80~100毫升,甚至更多;一般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而经常锻炼的人只有50~60次。由于心脏收缩时输出的血量较多。心跳次数减少,使得心脏在每次收缩后有足够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更好地工作。同时,由于运动时肌肉有节奏、有规律收缩与放松,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扩张。这不仅有利于心脏工作,而且能使心脏得到更多营养。

        ②经常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可以提高体内氧水平与代谢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所以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③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快、更准确,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协调,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也会提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获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明显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减低,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摘编自《社区居民体质与健身》)

材料三:

        ①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馆、足球场、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居高不下;湖南常德69岁的市民王金玉热爱太极,早上和体育中心太极站的队员们随晨光舞动,时而“白鹤恋翅”,时而“海底捞针”,很是惬意。

        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长亮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等工程的稳步推进,十四届全运会举办19个大项185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老百姓上全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③王颖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副教授,也是一名资深的健身爱好者。“健身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平时利用闲暇时间做瑜伽、有氧操,就连怀孕期间也没断过。”“有一次上英语专业课,主题是久坐和健康的关系。我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分享健康知识。后来很多学生改变了下课也坐着的习惯,在课间都站起来休息,那个场景很有趣。”王颖冲笑着说。

        ④疫情笼罩下,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也迅速增加。打开几款健身App,跑步、瑜伽、骑行、舞蹈、动感单车……种类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教学,还可以搭配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摘编自《全民健身,为了全民健康》,《光明日报》)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材料二】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2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面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 , 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

据有关资料记载,程阳风雨桥与赵州桥、泸定桥及罗马的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个奇迹。

(节选自《三江程阳风雨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书重在选择

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薪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材料二

毫无疑问,在网络智能时代,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数字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既扩充了阅读的内容,也让阅读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化。它以碎片化的特性在拓展读者视野的同时,也以其交互性的特性深化了读者的认知。

但与此同时,这种由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的结构性转变也深刻地改变了阅读的逻辑路径,“文本泛滥,信息过载和无用积累的话语,这是数字化时代读者面对的情境。追求速度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阅读特征,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把阅读学习简单化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耐心、平和及宝贵的冥想”,于是浅薄化、娱乐化和功利性的阅读逐渐占据上风,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在悄然地发生着断裂和陷落。

(节选自《网络智能时代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模式跃迁的裂陷与弥合》,有改动)

材料三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节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暨2023深圳市第十五届欢乐闹元宵非遗影像展在线上推出。影像展以微视频的形式线上推出《非遗情缘》系列非遗剧,通过镜头展现非遗传承的魅力,展播将持续至2月5日。

本次线上展借助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形式,体现不同朝代百姓的非遗传承,穿越千年历史,寻觅古人心境。剧情讲述男女主角历经十四世不同的爱情,最终在今生的上元佳节修成正果,缘定一生。展播每天一集,每集一个主题,其中贯串了汉族婚礼服饰、佾舞、田氏剪纸、客家娘酒传统制作技艺、红烧乳鸽、万丰粤剧、咏春拳、沙头角鱼灯舞、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平乐郭氏正骨法、内画、传统插画、岭南时令甜品传统制作技艺、下沙大盆菜和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共15个非遗项目,不仅表达了爱与真情的主题,也在爱情故事中宣传推广了深圳的非遗项目。

(摘编自《深圳晚报》2023年01月30日)

材料二: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喜爱。文化类电视节目之所以接连出现并且“叫好又叫座”,还因为灌注了文艺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包含着多方面的创意与创新经验。

当代传播早已迈出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单行道”,面对的是新媒体时代,这就需要创新文艺产品的传播理念,与社会生活积极互动,关切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其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观众强烈的参与感。场上选手答题时,场外观众也在同步答题,一家人你争我抢、其乐融融。节目所选诗词不是以难度为目标,而是以唤醒更多人的诗心与诗情为目标,在节目制作上关注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对诗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关注诗文里蕴含的熟悉的情感。

更深刻的互动是文艺产品和现实生活的互动。今天,人们更高的精神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现实需求。国风音乐、博物馆、古典诗词等一再成为文化生活的热点,人们积极从中寻求当代生活的美化、雅化之路。文艺创作生产只有敏锐捕捉这种文化需求,回应观众精神期盼,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与现实生活积极互动,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摘编自《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荧屏》)

材料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断创新。如何创新形式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让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加强实践育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一份精心设计的节日作业,一次博物馆里的现场教学,一场故居旧址的实地考察,都能帮助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运用短视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巧妙嵌入其中,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古籍活起来、让文物动起来,也让传统文化之美直抵人心。

汇聚各方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探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6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