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东莞市某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理解

材料一

坐对有方法

①“把背挺直”好像是坐姿的最简单、也最正确的口令。一听到“坐好”,你的第一反应是啥?是不是不自主地就开始往凳子前端挪了挪,然后把背挺起来?这只是看起来把背挺直了,其实还是“坐”错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坐呢?

②科学上认定的“好坐姿”不只是“背挺直”。科学上认为的“好”,是身体各个关节、各个部位受力都相对平均,可以避免某些部位承担过大的重量,也就是最省力的姿势——专业上把这叫作“中立位”。

③一般来说,只要是抬头、挺胸、收腹的姿势就可以让脊柱处于中立位,但很多人只记得把背挺直,却忘记了收腹的动作。对于久坐一族来说,微微后倾才是对腰椎压力更小的坐姿。

④我们可以借力椅背让你的腰“立”起来。第一步,我们优先来调整你的腰,尽可能地靠着椅背。另外,记得给膝盖后方与座椅面留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保证你的大腿能平行于地面。第二步,调整座椅高度。大部分人的桌子高度是不可调整的,所以调整座椅高度是为了让你的小臂在有支撑、自然放松、不耸肩的写字状态下,呈100~110度最省力的角度。

⑤基本上做好这两步调整,你的坐姿已经轻松了一大半!当然,也别忘了,没有任何一个姿势适合长久保持,每过1小时记得起来动一动才好。

(选自《武汉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

坐错危害大

①长时间挺直背坐会使背部肌肉僵硬、酸胀,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会引起颈椎病。驼背的坐姿会造成圆肩、近视眼,还会让你的臀部压力增加,造成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臀部水肿和松弛。

②脊柱侧弯已成为肥胖、近视后,危害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国家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工作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刘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3%,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并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③海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专家张主任说:“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最常见的还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造成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先天遗传因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坐姿、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运动等。”

(选自“海南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某校学生写字坐姿示意图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对于久坐一族来说,微微后倾才是对腰椎压力最小的坐姿。 B、长时间挺直背坐会使背部肌肉僵硬、酸胀,影响血液循环,可能会引起颈椎病。 C、驼背的坐姿会让你的臀部压力增加,造成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臀部水肿和松弛。 D、造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原因,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生活习惯的因素。
(2)、材料三是某校的学生写字坐姿示意图,要求学生写字时“背部不要靠在椅背上”,这与材料一中的表述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及你的认知阐述一下理由。
(3)、为了宣传关于“坐与健康”的知识,班级决定写一篇文章向学校公众号投稿。下面材料能否编入这篇文章?同学们对此产生不同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鼓励各校推行课间“护脊操”,进行颈胸腰椎及四肢关节的放松和锻炼。我市教育局将会同有关专家在“护眼操”的基础上,升级创作“明眸正脊操”,供各地推广使用。
(节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筛选工作方案》)
举一反三
阅读《垃圾都去哪了?说说垃圾填埋的那些事儿》,完成小题。

垃圾都去哪了?说说垃圾填埋的那些事儿

    ①在所有垃圾处理方式中,垃圾填埋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垃圾处理的最终程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流程处理垃圾,填埋都被作为最终处理手段。

    ②垃圾可以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之所以说填埋是垃圾的最终处理手段,是因为焚烧、堆肥两种方式并不能处理掉所有的垃圾。例如:被焚烧的垃圾中可能包含无法燃烧的成分,如少量玻璃、金属,最终会产生灰渣;堆肥这种方式仅可以用来处理能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骨骼等难以分解的部分也会形成残渣;另外还有很多垃圾本身就不可燃也难以被生物分解,如建筑垃圾。以上这些废物,最终都要用填埋来解决。

    ③自然衰减型填埋是垃圾填埋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不设防渗衬层和渗滤液收集管道系统,会对地下水造成极大污染。中科院通过监测北京垃圾填埋场得出结论:垃圾填埋场渗漏会污染地下水,导致水的硬度及氨氮、硝氮、铬和汞等元素含量超标,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例如,氮污染可以导致缺铁性血红蛋白症、婴儿畸形和癌症。因其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衰减型填埋已逐渐不被采用。

    ④垃圾填埋并不是简单的填埋固体垃圾,而是需要用一整套复杂的系统来综合处理,因此,封闭型填埋已成为目前通行的填埋方式。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包括下列主要设施: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检测设施、填埋气体导排系统、覆盖和封场系统。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以保证能及时发现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

    ⑤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除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外,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也被用于渗滤液处理,如膜生化反应器、纳滤和树脂吸附等工艺。这些新工艺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即MBR+NF组合技术)。与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技术相比,这种新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

    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们将会找到更适合的垃圾处理办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节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两栖动物化石的遗骸。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地为地质界所有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现代文阅读

强化学生工具箱:促进学习的学习策略

约翰·邓洛斯基

在生物考试的前夜,一位同学刚刚开始学习,她拿出荧光笔,边读课本边做标记。她会重新阅读那些看起来最重要的句子,并熬到大半夜……像她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许多学生都会在考试前一天晚上临时抱佛脚。但不幸的是,我们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做法并没有那么有效。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策略呢?本文梳理并总结了十种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接下来,我将讨论每一种学习策略。首先是那些对提高学生成绩最有用的策略。

我们将两种策略——测试练习和间隔练习,评为最有效的策略,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任何年龄段的学生,有助于对复杂信息的学习和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测试会在许多学生中引起焦虑。然而,近一百多年的研究表明,它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无论直接或间接的。比如,当学完一个章节后,一名学生将课本重读一遍,而另一个学生则关上课本,试图回忆起所学的内容。与第一个学生相比,第二个学生通过测试自己,增强了他的长期记忆。当他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正确的提取强化了记忆,即使有误,也预示着该内容需要重新学习,同样促进了学习,这种方法将信息的储存状态由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能良好地对抗遗忘。

间隔练习是第二种非常有效的策略,是一种直接的、易于使用的方法。想象一下,一个八年级学生为即将到来的物理考试而努力学习。他可能会在考试前一天晚上认真地阅读笔记——这种学习策略被称为临时突击式学习,是一种集中练习。但他也可以在考试前连续几个晚上,都用较短的时间复习笔记和课本,然后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再次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其学习分布在多个时段,这是间隔练习。

我们往往会觉得在集中练习中,很快就能熟悉和掌握知识,间隔练习时学习进展似乎较慢,而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有研究表明,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能使人长时间地保持知识和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下面三种策略评为“有前途”的,但并不能称为“最有效”。因为对它们成效高低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

交错练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它不仅包括在一个学习环节中间隔练习,还包括在不同的题目中混合材料的顺序,即在不同时间内练习不同类型的问题。间隔练习,本身就有利于学生的成绩提升。再加上交错练习中,学生需要首先弄清楚这是哪种类型的问题,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步骤来解决它。这对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非常有好处。集中练习会导致快速学习和快速遗忘,交错练习虽然会减缓学习速度,但会保持更长的学习效果。

详细询问和自我解释是另外两种显示出美好前景的学习策略。想象一下,当你在阅读关于光合作用的段落:“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如果你这样想“这一定是真的,因为所有活着的东西都需要某种食物,而糖是植物的食物。”即使解释得不那么正确,但“询问”的过程仍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保持。如果尝试建立新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这种转换就像自己的身体‘如何将食物变成能量’一样”,那你实际上是用旧知识(消化食物)帮助自己理解新知识(光合作用)。这两种策略都在鼓励学生积极关注所学内容,并将其与原有知识相结合,以此促进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除了上面讨论的策略,以下几种策略的实际效果并不好。

重新阅读和突击重点特别受学生欢迎。但重读并不总是能增强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而且重读的任何好处(与“只读过一次”相比)可能都不是持久的。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重温书本和笔记时使用其他策略,如测试练习、间隔练习或自我解释。

使用荧光笔似乎是普遍的。然而研究表明,标记法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没有帮助。更糟糕的是,有一项研究报告称,由于突击重点时专注于单个概念,学生可能花了较少的时间来考虑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力测试中表现较差。学生需要知道,突击重点只是学习的开始,在阅读和突击重点之后,他们应该使用更有效的策略重新学习材料。

归纳总结涉及解释文本中最重要的想法,总结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的确可以使学生的成绩受益。然而,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

最后这两种技能涉及心理想象,例如,学生用中文读音背单词,将“banana”想象成“巴拿拿”来记忆。这种策略被称为关键词记忆法,用心理想象将其读音与中文联系起来。想象也可以用于更复杂的文字材料。比如“尝试想象光合作用的过程顺序”,这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内容的心理想象。这种策略被称为文本图像或文本意象。心理想象确实能提高记忆的保留率,但研究表明,效果可能是短暂的,而且这种策略本身并不广泛适用。与一些更好的策略相比,想象的好处相对有限。

【注释】①选自《数字教育》2024年第2期。李爽、盛群力译。原文有删改。

阅读《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一文,完成小题。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刘诗瑶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它们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⑥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自小就对海洋充满好奇的张明,参加了学校“我爱深蓝”研究性学习小组,经常与同伴们一起研究探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被写进了二十大报告,张明和同伴们深受鼓舞,动手整理了一组有关近年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

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表

指标

海洋产业生产总值

部分主要海洋产业

海洋渔业

海洋油气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电力业

海洋船舶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旅游业

总量
(亿元)

34050

5297

1618

494

329

1264

7466

15297

增速(%)

10.0

4.5

6.4

18.7

30.5

7.7

10.3

12.8

(摘编自《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材料二:

①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于2023年3月2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启航仪式,前往文昌海域进行海上安装和调试。

②浮式风电平台是一种可在水中漂浮并捕捉风能发电的装备,通过在浮体内部注水压载,实现在水中漂浮并保持平衡状态,以克服海水对风机基础的晃动作用。“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

③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风电整机装备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领先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推陈出新的大型机组,让海上风电这一清洁能源的造价大幅下降,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过300万千瓦,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整理自2023年3月26日央视新闻网)

材料三:

①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探索二号”科考船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一系列海试任务,并成功地在海底布设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将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②原位科学实验站是近年来由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深海装备技术体系,它以深海基站为核心,可携带多种无人潜水器,并可接入化学/生物实验室等平台,在深海原位开展系列科学探测和科学实验。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俊介绍,与从海底取样后拿到陆地实验室检测的传统海洋调查方式相比,在深海原位进行科学实验,可以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样本数据损坏或缺失。

③此次布设的原位科学实验站配置了兆瓦时级锂电能源系统,在能量密度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可支撑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连续工作半年以上。后续,该原位科学实验站还将接入更多智能化无人实验、探测及信息传输系统,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整理自202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①近日,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专家称,长江口二号古船“背负”着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史料,将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

②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国际交往等历史的研究挖掘,需要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水下文物实物的例证。对水下文物的探测离不开多波束探测声呐系统、旁侧声呐、海洋磁力仪等先进科学设备的帮助,也正是这些先进仪器,使我国水下文物考古摆脱了“大海捞针”式工作。如今的水下沉船考古,可以依托精准的海洋探测技术和先进的载人潜水设备等展开,实现水下考古由浅海向深海的迈进。

(整理自陈城《科技赋能人类对文明的探索》)

材料五:

①2017年至2021年,每年全年监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2021年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②2017年-2021年全国近岸海域各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表(单位:%)

年份

优良水质(一类、二类水质)

三类水质

四类水质

劣四类水质

2021年

81.3

5.2

3.9

9.6

2020年

77.4

7.7

5.5

9.4

2019年

76.6

7.0

4.7

11.7

2018年

71.3

8.8

6.4

13.5

2017年

67.8

10.1

6.5

15.6

(摘编自《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7-2021年)

阅读下面的三组材料,完成下面8-10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啥越来越多人爱上了“新中式”?

①巴黎奥运会上,18岁的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邓雅文夺金后,头戴发簪,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年轻人身穿汉服,走在城市街头、旅游景点,成为一道风景;传统服饰元素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专业舞台,频频引发关注。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代表的“新中式”美学风靡一时,尤其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

②不少年轻人都表示想为自己和家人置办一套典雅又时尚的“新中式”服装,作为过年的“战袍”。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将自己这种心态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所谓“新中式”,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在当代年轻一代消费者看来,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都可以被归类为“新中式”。只不过,它并没有多么的隆重华丽,而是更注重追求日常穿搭的简约与实用感。

③“新中式”的新,也恰体现于此。它并不是对传统元素的大量堆砌,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完成对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探索。当然不只是服装,近来在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坛,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影子。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2个月来“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

【A】“新中式”为何能火出圈?首先因为它是足够有美感的。那些加入刺绣、盘扣、水墨等经典中式元素的服装,那些运用提花、扎染、古法花丝等传统技艺的工艺品,那些有着“复得返自然”意境的家居装饰,几乎都透视着独特的东方美学基因。【B】特别要指出的是,“新中式”背后承载着的其实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现代生活也正在从这个庞大的“宝藏库”中汲取着意想不到的灵感与能量。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一种物品买单,更多的是看重其背后所承托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安踏主创团队设计的中国代表团奥运会领奖服,融入了立领、盘扣、龙麟等民族服饰元素;90后女生设计出中国航天系列主题汉服,展现对“硬核浪漫”的想象……内涵与美感并存的“新中式”服饰,经由Z世代的创新创造,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他们将文化穿在身上,内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在从中获取一种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⑥悄然刮起的这股“新中式”风,似乎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依然心存敬畏,但也可以不只是远观,它有很多种鲜活的打开方式,人们也可以在一种更松弛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美学魅力。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期待沉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服饰,在Z世代的创新创造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向世界讲述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片《中国奇谭》,广受好评。开篇即巅峰之《小妖怪的夏天》,在借道西游记的故事路径下,徐徐展开中国风的画轴,猛然间却发觉讲的是一只社畜小猪的故事。无论是恼怒于下属教他做事的熊教头,还是叮嘱多喝水心疼儿子熬夜到头秃的猪妈妈,都是当代年轻人基于自身感受,而对西游故事进行的重构。当然故事无论如何翻新,传达的总是惩恶扬善这些中国文化中最为根本的道理。  (选自《文汇报》文艺评论)

②穿中国衣、喝中国茶、看中国剧,已成为世界向上青年的标准动作。【C】据中国外文局统计,“孔子”“功夫”“春节”等一大批传统中国词汇,已由英文翻译还原为汉语拼音,直接活跃在西方语系中,而“一带一路”“中国梦”“高铁”“支付宝”等一批时代新词,也已获得了世界范围的高度认同,成为世界年轻一代交流的共通话语。

(摘自网络评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