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

承先辈之志。

材料一:

ㅤㅤ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ㅤㅤ“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眼中笔下的伶仃洋是凄苦的,充斥着一腔悲愤。

ㅤㅤ而如今超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如鲲鹏展翅飞跃伶仃洋。它的建成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带来巨大改变。从昔日“叹零丁”,到今日“跨伶仃”,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材料二:

ㅤㅤ深中大桥(原名伶仃洋大桥)长度虽然不到三千米,却是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建造这座大桥需要克服多个难题——首先,需要满足繁忙的通航需求。这座大桥的上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干线港口——广州港。深中大桥采用了1666米超大跨径桥梁,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其次,需要承受得住重量。深中大桥钢结构用钢量约8.5万吨,相当于两座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用钢量。要拉起如此重的桥梁,就需要拉力更大的主缆。最后,深中大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风。工程师宋神友牵头组织了3年多的平行研究,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将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颤振临界风速提高至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

ㅤㅤ深中通道建设难度是世界级的……作为项目总工程师,“1号员工”的宋神友,已为此奋斗了近5000个日夜。他说:“人这一辈子,总归是要干点事的,建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保障有力的通道工程,让深中通道的标准成为中国标准,让中国桥、中国隧成为世界桥、世界隧,我想,这就是我的交通强国梦。”

——节选自央视新闻,有改动

(1)、在材料一中,文天祥眼中笔下的伶仃洋是凄苦的,充斥着一腔悲愤。而在我的眼里,伶仃洋是
(2)、根据材料二,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建造深中大桥需要克服多个难题:首先要满足繁忙的通航需求,其次需要承受得住重量,最后是风。 B、深中大桥钢结构用钢量相当于一座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用钢量。 C、深中通道的建设难度是世界级的,实现了世界首次将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颤振临界风速提高至88米/秒。 D、宋神友的交通强国梦是让深中通道的标准成为中国标准,让中国桥、中国隧成为世界桥、世界隧。
(3)、“深中通道”诉说着中国人的强国梦。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还知道哪些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请你根据平时了解到的资料,写出一位杰出人物及其事迹。
(4)、材料三中提到“人这一辈子,总归是要干点事的”,其实小事情上也能体现“实干”的态度。请你选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下自己的行动与感受。
举一反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近些年来,传承发扬书法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书法爱好者数量逐年递增。

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的修炼、精神的陶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书法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培养中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书法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材料二:汉字日益键盘化和触屏化,导致学生书写字迹潦草,不合规范,给学校考试电子阅卷带来很大困难,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材料三:

材料四:俗话说“字如其人”,也就是说能把字写得端正、整洁的学生大都有认真的学习态度。相反字写得马虎、潦草,错别字多的学生,态度会散漫,纪律松懈。因此,我们要通过书法教学来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之形成严谨、踏实、守纪、耐心的性格品质。在教学中教育指导学生通过硬笔或毛笔书法训练,认真观察、细心思考、用心描画,使学生形成有恒心、有耐心的品性,树立严谨的自学意识。

文段二:读懂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张骞(qiān)从长安出发开辟了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六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郑和开拓远航,闯荡出连接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节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二】

    “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跨欧亚的铁路、公路已经逐步延伸,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日益发达。丝路文明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其进展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证明,各国都有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世界的愿望,都想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将这些理想变成现实。

——节选自《国家治理》,有删改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一:垃圾分类

材料二:____

①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②减少污染。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垃圾还可以减少危害。

③变废为宝。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曲翔)站在屏幕前刷一下脸,智能垃圾箱即自动开启,村民们将厨余垃圾、旧衣物、塑料瓶、废玻璃等分类投入,机器称重后积分自动计入家庭账户,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这在浙江省衢州市的农村已不是稀罕事。隔着玻璃站在一座偌大的垃圾山前却没闻到一丝异味,工作人员坐在驾驶椅上推拉操作杆,两个巨大的抓斗把垃圾投入焚烧炉投料口,产生的电力源源不断并入电网,这是衢州市对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个缩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