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领略迷人的西域风情,聆听沙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搏——追寻丝路”。

材料一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降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弧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尘封,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材料三   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旅行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习近平主席所说丝绸之路的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关系?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材料中哪些属于文化成果的交流?(举2例)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举一反三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   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时,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改革篇】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片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交流篇】

材料三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发展篇】

材料四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请回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