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重点专题练(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修改时间:2025-01-21 浏览次数:2 类型:二轮复习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 . 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 . 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 2.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 . 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 . 金属货币的流通 C . 漆器制作的发展 D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3. 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记载了精绝古国(位于丝绸之路南道)“驼队穿梭于大漠,异邦商客往来频繁”的繁荣景象。佉卢文木牍见证了当时(     )
    A . 政治制度的完善 B . 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 C . 人口大规模迁徙 D .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 4. 商鞅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大量荒地被开垦成私田,形成了众多的个体小农耕作模式。这些小农户积极性高涨,并且每家每户都能 “各尽其力” 地进行劳作。这一措施(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打击了贵族阶级 C . 促进了商业发展 D . 促进了农业发展
  • 5. 南京有着“六朝古都”之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也相继定都于此。现今的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了青瓷、陶俑、大型排水设施遗址等展品。展品反映了当时(     )
    A . 江南经济的变化发展 B . 军事防御渐趋完备 C . 阶层分化在社会凸显 D . 中外交流频繁活跃
  • 6. “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采用育秧移栽,实行麦稻兼作。”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注重发展
    A . 手工业 B . 商业 C . 海外贸易 D . 农业
  • 7. 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现了春秋早期的冶铁遗存,包括冶铁炉及炼渣等,这一发现说明了春秋早期(     )
    A . 冶铁技术十分成熟 B . 已能够生产铁制品 C . 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D . 冶铁只是偶然现象
  • 8. 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诗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A . 对外开放 B . 民族交融 C . 盛世气象 D . 经济繁荣
  • 9. 史书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反映了唐代(   )
    A . 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 . 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C . 楼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 . 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
  • 10. 唐太宗统治时期,鼓励农业生产,大批流散人口渐归乡里。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因此他们在位时分别创造了(   )
    A .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B . 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 C .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D . 光武中兴和开元盛世
  • 11. 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太平局面。它们具备的共同特征是(     )
    A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 . 民族交往,贸易发达 C .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 . 专制加强,科举完善
  • 12.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它因地制宜,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沿线天然湖泊的人工运河,成功实现沟通南北、连接经济腹地与政治中心的功能。这体现了(     )
    A .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B . 江南地区不断开发的历史趋势 C . 大运河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D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历史过程
  • 13. “ 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润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 )
    A . 加速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 B . 有利于沿岸的科技进步 C . 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 . 加强对流域水质的保护
  • 14. 汉代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秦俑相比,汉代陶俑的体型通常比秦俑小,大约是秦俑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反映出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     )
    A . 以德化民 B . 以农为本 C . 清静无为 D . 勤俭治国
  • 15. 西汉时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统治者的重视 B . 民族交融 C . 自然条件优越 D . 北民南迁
  • 16.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
    A . 蒙恬北击匈奴 B . 丝绸之路贸易 C . 佛教传入中国 D . 西域都护的设置
  • 17. 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A . 以捕鱼狩猎为生 B . 已从事农业生产 C .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 . 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 18. 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A . 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 . 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 . 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 . 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 19.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 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 .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 .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 . 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 20.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     )
    A . 农商并重 B . 以粮救荒 C . 以农为本 D . 顺其自然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3) 比较材料二、材料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答出两点)历史上把材料三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 22.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帝、景帝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二   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主要是通过哪一通道实现的?它的开通有何意义?

    材料三   三国以后,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东晋初年,区种法也传入南方,水稻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许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南朝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江南各地,周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多受其惠。

    ——《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有不少是农业资源禀赋比较好的,而且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产品恰恰是我们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从战略上在沿线国家培育更多的农产品来源地,这对我们国家和沿线国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中国农网

    (4)根据材料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