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六上 第二单元 7 开国大典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我为开国大典忙直播

杨兆麟

①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日子,永远彪炳史册。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

②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俯瞰广场,受阅部队全体肃立,广场的南部站满了各界群众,都在静静地等待着那个庄严的时刻。

③下午2时55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城楼。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询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

④我们目送毛泽东等人走到城楼中央,下午3时整,庆典开始,他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千千万万的人民聚集在收音机和高音喇叭周围,聆听着首都的声音,热烈庆祝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⑤我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海内外的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我由于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他们应该播出哪一段。

⑥阅兵式开始以后,朱总司令和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站在检阅车上,先检阅了排列在广场上的部队,随即驶向东长安街。

⑦随后,朱总司令回到城楼上,宣读了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领土”。然后进行分列式,海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骑兵方队,伴着军乐,陆续通过广场。人民空军的银色战鹰凌空飞过。天上地下,无比威武壮观。

⑧在分列式的最后一个方队走出广场以后,整个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华灯齐放,光彩夺目。等候在东长安街和东单一线的群众游行队伍,挥舞着各色鲜花和彩旗,浩浩荡荡,欢呼着通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外一阵轰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向夜空。直到晚上9时20分,庆典快要结束了,毛泽东大声向广场上的群众说:“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我们在9时25分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整个广播持续了六个半小时。

(选自《中国人大》,有删改)

(1)、【思维导图】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阅读要素】阅读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完成文中的批注。
(3)、【情境化命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话。
(4)、结合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对周恩来的描写属于详细描写。 B、第⑤自然段采用“总一分”结构,交代了“我们”四人是如何配合默契、顺利工作的。 C、第⑥⑦自然段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详细描写了阅兵式的过程。 D、第②自然段属于略写。
举一反三
[乡音乡情]游览完妙彩植物园后,聪聪向大家分享了下列文章,请你赏读。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偶然间看到一档节目,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花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浓郁的香气,把山里其他各种味道都压下去了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伴着婆娑的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2】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入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⑥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树,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⑦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

⑧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 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

⑨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文有删改)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练习。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的病,刚好了一点儿,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有删改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作为中华优秀少年,对于中华精神的传承势在必行,请阅读文章《飘动的军旗》,完成练习。

ㅤㅤ①那年,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一过,我主动请缨去团里最艰苦的哨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哨所,路陡沟深,与世隔绝,尽管我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一下子傻了眼。

ㅤㅤ②哨所的杜班长对我这个新兵很关心,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与我谈心:“兄弟,谁来这里,开始都会感到寂寞、孤独,甚至无可奈何,这很正常的。不过,作为军人,肩膀上担负着守卫疆土的责任,得有军人的样子,这点苦不算什么。”

ㅤㅤ③一天晚上,我起来上厕所,发现杜班长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我出于好奇,便上前把眼睛凑到门缝上往里看,发现杜班长坐在床头,反复摆弄着一面红旗,是八一军旗,神情着迷。也许放置时间久了,颜色有些白了。

ㅤㅤ④“一面军旗,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哨所上飘扬的军旗都是新的。”我想不通,不小心把头撞门上。我的自言自语给杜班长听到了,他打开房门,眼睛盯着我,黑着脸问:“一面军旗?你知道这面军旗承载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吗?”

ㅤㅤ⑤我被杜班长问蒙了,没好气地说:“我怎么知道。”

ㅤㅤ⑥杜班长听了,也没有发火,更没让我受罚。而是跟我讲起这面军旗的故事。

ㅤㅤ⑦听完杜班长的讲述,我这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力量,支撑着他在哨所生根发芽,无悔无怨的。原来,那年的国庆节前夕,还是新兵蛋子的杜班长正在站哨,忽然刮大风下大雨,哨所外旗杆上悬挂的军旗竟然给大风刮跑了。他的班长知道后,不顾身患感冒,咬紧牙关,带了一个兵拿着手电筒,连夜下山去很远的那座小镇的军人服务部,“请”回了一面军旗。

ㅤㅤ⑧不幸的事发生在往回走的路上,疲倦不堪的老班长不慎失足掉进了山沟里,再也没能站起来。这面军旗,就是老班长留下来的那一面,杜班长一直珍藏着。

ㅤㅤ⑨几年后,由于到了服役期限,杜班长复员了。走的时候,他眼里含着热泪,郑重地把那面军旗传给了当副班长的我。

ㅤㅤ⑩杜班长说这面军旗是属于哨所的,他不能带走。

ㅤㅤ⑪后来,我也转成志愿兵,在哨所一干就是八年多。直到转业前,我才恋恋不舍地将军旗传给了新班长。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考入了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她是个文静且喜欢沉思的女孩子。她一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收集资料,仔细地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地仍然用柔和的语调说:“历史确实是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绝不会永远地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书 包

①你注意过小学生的书包吗?

②那些牛津包,那些塑胶包、帆布包,那些迷彩包,上面印着熊猫、长颈鹿,印着花仙子、蓝精灵、变形金刚……要多鲜艳有多鲜艳,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③看着这些使我们的城市变得美丽、鲜亮,变得朝气勃勃的小学生和他们的书包,一个仿佛是为了对比而出现的画面掠过心头,我想起了我童年的书包。

④我上小学,最初是在老家——乌蒙山区一个贫寒而美丽的小山村。那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家境况不好,本来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分了家。一间关过猪牛的厢房,成了我们住的屋子。潮湿和窄小不用说了,土墙和门板上的猪牛和粪草的气息总也散不掉。父亲不在家——他很早就在外谋生。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住在这厢房里,过着吃不上盐巴的日子。那时候,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隔壁的邻居伙伴大呼小叫地往小学堂跑,我慌了。我把母亲夹鞋样、夹丝线的几本破书翻出来,找两块和书本大小差不多的薄木板,又刮又磨,弄光滑了,夹住书本,用麻线捆牢,当成书包,拎着往学堂跑。不多久,我又拎着我的破书,垂头丧气地、眼睛红红地回来了。伙伴们读的不是这种发黄的残角缺页的破书,是崭新的语文书、算术书!要用钱买,要交学费!我买不起课本,也交不起学费!我只能远远地看着那崭新的、漂亮的、被伙伴们翻得哗啦哗啦响的课本,只能远远地模糊地看到伙伴们的笑脸,听着他们夸张的、兴奋的叫喊声!我拎着我的破书,忍着我的泪水往回跑,往回跑……

⑤可是,我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啊!

⑥在我家低矮破旧的厢房门口,母亲坐在草墩上做针线。装针线、碎布的圆簸箕斜斜地放在母亲的腿上。薄薄的阳光,刨食的鸡,伸懒腰的狗。平和,宁静。母亲是多么年轻,乌黑的头发上浮着一层亮光。母亲拈针在额头划了一下的当儿,抬眼看见我,粲然一笑说:“都要进学堂读书了,还疯跑哪样?”什么?进学堂读书?我疑惑,惊喜,叫了声:“妈!”扑在母亲怀里大哭起来,温热的泪滴在我的脸上、脖子上。我嗅到特殊的、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气息和香味。母亲扯起衣裳揩眼睛,说:“快挎上书包让妈看看。”原来母亲是在给我做书包!朴素的、纯净的蓝色,盖面滚了边,嵌一枚绒布的、鲜红的五角星,书包带长了点儿,母亲说我还在长高。母亲为我拉拉皱巴巴的衣角,理理额头上的乱发,泪光莹莹地把我看了又看……

⑦我挎着母亲亲手为我缝的书包上学了。我知道母亲为了让我上学,为了给我缝个新书包,又帮人家推磨、舂碓,又熬夜为人家挑花、做针线了。这难道仅仅是个普通的书包吗?它装满了母亲的希望、母亲的爱呀!它使我在学业上不敢有所荒疏,不敢懒惰。尽管后来我又换了许多书包,但母亲给我做的书包,以及母亲做书包时的情景,我总也忘不了。

⑧当然啦,我童年的书包,是没有今天少年朋友们的书包漂亮,没有那么多的色彩和图案。但是少年朋友们,我们的书包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满载着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