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四上 第三单元 文体补充阅读
留心生活,细致观察
金秋十月,我们小学以“我是小小观察家”为主题,开展了生动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乐趣,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
[材料一]
实验准备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天天搜集了种植绿豆的相关资料,准备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
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充足的水分和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植过程:
1.把生长豆芽的花盆、透气性好的棉布等器具、材料刷洗干净,尤其不能沾染油污。
2.把干绿豆放入水盆中浸泡一天,让绿豆吸足水分。
3.捞出绿豆,放入花盆中,把棉布淋湿,盖在上面。将花盆放在室内通风背光处。
4.经常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最适合绿豆芽生长。
5.每天早晚向花盆中各浇一次清水,水温25℃左右。浇水时要浇透,浇水后仍盖上湿棉布保湿。
[材料二]
实验记录
时间 | 观察绿豆的变化(颜色、形状大小等) |
第一天 | 绿豆是墨绿色的,表面十分光滑,圆的、硬硬的,像小石子一样 |
第二天 | 绿豆长胖了,解开了绿色的外套,露出了白色的肚皮 |
第三天 | 绿豆钻出了小嫩芽,白白的,最长的大约有一厘米了 |
第四天 | 小嫩芽长长了很多,有两三厘米长,豆子的裂缝中,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小叶子 |
第五天 | 叶子已经长出了茎,而且绿豆的顶端也露出了它那大大的“耳朵”,豆叶是嫩黄的 |
第六天 | 它们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最长的绿豆芽已经有约四厘米长了 |
第七天 | 越来越多的绿豆都成长起来了,密密的、绿绿的一大片,花盆显得非常拥挤 |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①种植前的绿豆是墨绿色的,像粗糙的小石子一样硬。
②从绿豆成长为绿豆芽大约需要7天的时间。
③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从绿豆长成绿豆芽的过程太有趣了,生命的成长真奇妙!
是啊,。
绿色文物”——古树
【材料一】
读到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我们不禁想到饱阅人间沧桑的古树。
说到古树,在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就时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姿。北京的古树数量众多。这些古树中树龄达百年以上的有40000余株。[A]在众多古树中树龄达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就有6000多株,树龄在100—300年之间的二级古树有34000多株。据统计,最古老的一株古树已有 3500 多年的历史了。北京的古树分布区域很广。不论是在西城区、东城区,还是在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等地,不论是在公园,还是在工厂、校园,那一片片古老的浓荫都是人们生活中亮丽的风景。这些古树与鸽哨、老院落等北京元素一起承载着市民的乡情。
北京古树之王
【材料二】
北京的古树树种比较丰富。银杏、柏树、元宝枫、黄连木、槐树、枫杨等都是北京古树的常见树种,许多树种中都有知名树木。
称 号 | 树 名 | 特 点 |
银杏之王 | 帝王树 | “帝王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内,传说,当一位帝王去世时,就会有一根树杈折断;当一位帝王继位后,树上又会长出新的枝条。所以人们把这棵大树称为“帝王树”。 |
国槐之王 | 唐槐 | 北海公园内著名的“唐槐”,因是在唐代种植而得名。它位于画舫斋古柯庭院西南角,树的四周堆砌山石,犹如一个巨太的盆景。 |
续表
称 号 | 树 名 | 特 点 |
侧柏之王 | 九搂十八杈 | [B]位于密云区新城子镇的“九搂十八杈”,树龄约3500年。树干粗壮,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主干在距离地面约2米处又分成18个枝杈,最细的杈也有一搂多粗,故而得名。这棵古树是北京目前已知树龄最长的古树了,比北京城岁数还要大呢。 |
【材料三】
一株株古树,就是一个个活着的“绿色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价值。 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北京人的生活变化,它们更需要被精心守护。
近年来,北京开展了区域性古树名木体检,摸清了北京古树名木资源的家底和生长状况,形成了古树名木的健康档案和体检报告。如此大规模、全覆盖的古树名木体检,在国内尚属首次。[C]同时,有关部门通过为古树安装避雷装置、更换支撑物、填堵树洞等十余种措施,让古树继续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以顽强的生命传递古老的信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