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容易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ChatGPT的人工智能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使用方便,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但是,由于缺乏自我思考和辨别能力,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虽然很多,但是正确的与错误的混杂在一起,难免泥沙俱下;在回答一些素材库里没有的问题时,不少答案“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改编自王钟《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材料二:

摘自《牛津大学关于美国、法国等国网民AI使用调查报告》2024-6-11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就会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这意味着Chata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来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但人工智能无法理解事物背后的各种逻辑,其答案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缺少人类大脑思考所独具的睿智与创新的闪光点。如果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人工智能的弊端也最终有望消除。

(改编自光明网评论员《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ChatGPT”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表明,有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 B、根据牛津大学发布的关于AI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可知ChatGPT的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 C、ChatGPT看似“聪明”,实际上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没有任何思考能力。 D、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必将消除人工智能的弊端。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逐渐渗透诸多领域,主要原因是它搜集了海量素材,能够更加灵活地回答用户的问题。 B、大学生很快“爱上”ChatGPT,这也给老师们提出了警醒:以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有新意? C、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的算力就会越强大,从而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 D、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在未来社会中会越来越多充当各种角色。在宏观层面,人们要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
(3)、暑假作业中,语文老师布置学生阅读名著并撰写阅读心得。小青直接利用ChatGPT完成任务并上交。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小青作业中的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肤色的奥秘

    ①我们知道,肤色越深,越能保护我们免受阳光灼伤,因为皮肤中决定肤色深浅的是黑色素,它能够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但是人的皮肤变黑首先并非是为了阻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

    ②从进化过程分析,早期人类变得较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一种人体必需的叫做叶酸的营养抽质的分解。叶酸对人的血液生成、细胞分裂和生成、神经功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叶酸的生物重要性是与紫外线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人员证明,当身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长波紫外线时,体内的叶酸就会分解。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而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避免叶酸减少。所以,可以推测,人类在撒哈拉沙漠的祖先首先需要的是抵御阳光的照射而招致的体内叶酸的分解。于是体内就有黑色素的生成来屏蔽阳光,人类的肤色就慢慢变黑了。

    ③为了用事例证明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使用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用卫星拍摄的由光谱测定仪测得的所有臭氧屏图谱,描制了全球各地的紫外线密度和相应的85%的当地人群肤色模式图。结果正如预先的估计一样,紫外线与肤色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④但是,仔细分析紫外线的季节变化,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在紫外线最强的夏季,人的皮肤并不是最黑,相反在秋季和冬季人的皮肤最黑。这些科学家研究后解释,在热带地区以外,冬季的阳光并不直接损害皮肤,但是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地球大气层,而叶酸对长波紫外线特别敏感,也就最客易受到损害。因此,在冬季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以保护叶酸不受破坏。随着黑色素的大量产生,冬季人的肤色反而最黑。这个发现极大地证实了紫外线与叶酸的关系。

    ⑤但是人的皮肤为什么不越黑越好?科学家推测,这一切与维生素D3有关。维生素D3的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维生素D3不足,将导致佝偻病,甚至更坏的结局。而维生素D3的产生一是靠自身合成,二是靠食物摄取。自身合成途径需要紫外光,通过紫外光对皮肤的照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人体就能制造维生素D3。因此,人体要节制黑色素的产生,以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光。为了检验假说,美国研究人员再次使用航空航天局的资料来验证,并得以证实。

    ⑥这样,黑色素在保护叶酸和制造维生素D3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而在要不要黑色素的问题上,人体采取中庸手段进行调和与平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最北部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头发是金黄色的。由于这些地区的人身体很少接触阳光,他们必须最大限度地通过头部来吸收阳光,而淡色的头发比黑色头发更能让阳光穿过头盖骨,因此通过上万年的进化,这些地区人们的头发就变得金黄甚至是白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熬夜为何伤身

庄荣生

    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传统的作息习惯,但随着生活多元化,“夜猫子”一族却越来越多,熬夜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生命时报》联合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人有晚睡的习惯,近七成的人因此出现健康问题。

    ②熬夜为何伤身?人体内好像有一个钟表,人体随时间节律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理节律”的现象。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揭开了其中的人体生命节律的奥秘。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③所有生命都受到生物钟的影响。日夜交替周期影响着你的唤醒水平、新陈代谢、心率、体温、激素水平等身体指标。各项生理活动大部分是在白天,通常是下午达到顶点,而在夜晚睡觉的时候降至谷底。夜晚是我们的身体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各种生理指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适宜安睡。

    ④因而,长期熬夜就倒了时差,破坏了人体生物钟,影响身体健康。如果环境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理节律。比如,长途旅行会让我们感觉疲劳、嗜睡。而坐飞机跨时区旅行则会让我们感受到时差的痛苦反应。当你的身体告诉你现在是凌晨5点,但是当地时间却是上午10点的工作时间,身体就很容易出现不适的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时差。

    ⑤其实,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稳定的生物钟则具有各种作用。比如你每天都是早上六点起床,有一天你忘记了定闹钟,但是到了六点你还是会自动醒来。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必须做某事,到了这个时间,你就自动会想起这件事来,这就是生物钟的作用。此外,生物钟还可有助于你在某一时间段维持某种工作或休息的状态,以及禁止你做某些事情等。因此,作息时间规律有助于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⑥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反之,假如突然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比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18时最高,但相差在1℃以内。体温的异常升高或降低,以及长期失眠是身体出现某些疾病的征兆。

    ⑦生物钟的影响是把双刃剑。人们需要反省自身具有怎样的生物钟现象,顺应自己的生理节律,发挥生物钟的有力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水的光阴,不变的鲎(hòu)

    “这花开花落一千年一切形状,我还是自己模样。”这是《好春光》中的一句歌词。一千年容颜不改,让人艳羡,而一种貌似“此物只应外星有”的奇异动物——鲎,保持容颜不改又何止是一千年了。

人类发现的最早的鲎化石记录了地球4.45亿年前的鲎的特征。那时候,原始鱼类刚刚诞生,开花植物尚未出现,霸气恐龙尚未登场,而在恐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长达6500万年的今天,鲎依然保留着其远祖的基本模样。

    鲎之所以在数亿年间不曾进化,不是因为“装备”已经足够先进,而是由于它的生存环境一直未变,竞争对手寥寥无几,进化成这样就已经可以了,无需再做什么改变。

    鲎属于节肢动物门剑尾目鲎科动物,世界上共有四种,即巨鲎、蝎鲎、美洲鲎和中华鲎。作为昔日望族的最后遗民,鲎的远古近亲,如志留纪的板足鲎早已作古,现代动物中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蜘蛛和蝎子。

    从外形来看,体长(包括尾部在内)可至60厘米的鲎像一只带尾刺的大型甲虫。其细长的三棱状尾巴让它看起来形象威武。其实,这可以自由转动的“三棱军刺”除了为其身体提供支撑、保持平衡外,主要用途是确保在腹面朝上的情况下翻身这一“高难度动作”的顺利完成。

    鲎的体表覆盖有黑褐色的外骨骼,头胸部背面为圆突的马蹄状,又称马蹄蟹。凭借这覆盖全身的硬质甲胄,鲎不仅可以承受海水的强大压力,而且可以躲过多数捕食者的攻击,在海洋中对它构成威胁的只有鲨鱼和海龟。退潮之时鲎常在沙滩上慢慢而行,但更多的时候营底栖生活,在昏暗的海洋中贴着沙质海底运动或者钻入沙床之中。五对步足保证了其能够在海水中较快速度地行进。

    贻贝、蛤蜊以及水生蠕虫等小型动物是鲎菜单上的主食,但有时也会换换口味取食海藻。鲎的头胸部第一对附肢呈螯状,具有类似小叉的功能,负责把捕获的食物送到嘴边。中间四对附肢即步足的钳状末端内侧生有长刺,负责捣烂食物并最终把美味送入嘴中。最后一对附肢也是步足,末端有几个耙状突刺,可以挖掘沙子和清理身上杂物。

    鲎虽是原始物种,却也会“玩高科技”。鲎的头胸甲侧面生有一对神奇的复眼,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中,鲎对光有着超强的敏感度。复眼的侧抑制现象让视觉图像的边缘对比度得以强化,并在略去次要内容的同时突显了物象的主要轮廓,保证把重要而精确的信息传入大脑。这一“绝技”让鲎能够感知到很远地方的具体状况,成为它捕食、逃命乃至寻偶的一大法宝。侧抑制现象为仿生学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应用在科技领域,电视成像、宇航摄影得以更加清晰,雷达显示也得以更加敏锐。

    “光阴慢或者不慢,鲎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从远古时代走来被称作“活化石”的鲎,还会以这种古老的样貌走向多么遥远的未来,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吧。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各小题。

让人烦恼的青春痘

李 颖

①“只要青春不要痘。”青春是美好的,但“青春痘”却让人无比烦恼。

②青春痘多见于青年,男多于女,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等多脂区,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青春痘有自限性。绝大多数患者青春期后逐渐减轻,以至消失。常见于17~18岁的青年,亦有早至10~13岁,迟至青春期以后或成人发病的。

③青春痘是发作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发作的要素多种多样,但最直接的要素就是毛孔梗塞。毛孔梗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越积越多就构成一个个小痘痘,青春痘就是这样发作的。不太严重的青春痘通常都能看到一个白色或者黑色的顶,这就是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亦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亦称开放性粉刺,丘疹中央为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从粉刺里能挤出一些白色的分泌物,这就是堆积在毛孔里面的油脂,并非脏的东西,也不是所谓的螨虫。

④痘痘长在脸上让人很不舒服,有些严重的甚至会流脓血,很多人不自觉地就去用手挤。当青春痘出现脓血状况时,有必要进行清理,但是如果没有进行专门的卫生处理,很有可能引起伤口的感染加重病情。

⑤挤压青春痘的危害有很多。首先,在挤压的同时会造成部分油脂被挤入皮下组织,造成毛孔溃烂,导致细菌扩散到其他部位,引发感染,形成皮下囊肿。其次,容易挤压到毛细血管,使血管破裂,如果污血没有完全被挤出,会淤积于毛孔内,很容易产生痘印,没有挤压愈合后也会形成痘印。另外,挤压容易使表皮细胞受损,伤口愈合后容易留下疤痕。最关键的是在脸部T字区挤压后,比别的部位更加容易受到感染,细菌可经海绵窦逆行至大脑导致颅内感染,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

⑥想要治疗青春痘,就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注意,在生活方面应该做到不吸烟、不喝酒,如果是活动性或是炎症性的青春痘,就应该注意防晒,太冷太热的天气以及过分潮湿的天气都不适合治疗和预防青春痘。

⑦另外,患者的饮食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想要预防或是治疗青春痘,就应该忌掉辛辣的食物,和比较甜的食物,还有狗肉、羊肉等发物也应该少吃,对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多吃些,不过要适量。

⑧青春痘的治疗,不能盲目,不要相信所谓的特效药,大部分药物都含有激素,涂抹在皮肤上,会刺激皮肤,使肤色暗沉,更使得青春痘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情感AI是人工智能的子集,是一种新兴技术,它也被称为情感计算或情感人工智能。它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技术,通过识别、理解,来模拟和解释人类情感信号的人工智能。情感数据来源可以包括文本(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音频(语音情感AI)、视频(面部运动分析,步态分析和生理信号)等,它使计算机系统和算法能够通过跟踪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人声语音来识别和解释人类情感。可以将情感AI解释为一种使机器与人之间进行更自然交互的工具,并以类似于人的方式对其做出反应。

材料二

情感AI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技术,检测系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肤色、生物特征和语音模式对情绪进行分类,采集大量人类特征数据(面部表情、语调、手势、姿势等),进行解析标记处理来赋予机器人情感上的理解。其情感识别系统通常会学习从大量标记数据中确定情绪与其外部表现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技术,AI机器就可识别和解释人类情感变化。例如:通过面部表情识别出是开心还是悲伤?通过走路的姿势识别出沉重还是轻快?还可通过语音的颤抖或平和,识别出当前局势是恐惧还是安全。更复杂的情感AI系统还可以分析手势。

材料三

公共场所的摄像头可以监测人们的面部表情并了解人们的总体情绪。通过摄像头采集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情感AI分析人们的情绪状态及预测犯罪。在营销领域,新兴公司通过情感AI技术分析客户的情绪,了解客户对品牌内容的情感反应,从而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在市场研究方面,情感AI可以衡量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反应,并帮助公司了解其他产品做得如何,以及当他们进入新市场时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客户满意。在病人护理方面,情感AI机器人不仅可以用来提醒病人服药,而且可以每天监控他们的身体和情绪健康状况,以观察是否有问题。心理健康治疗方面,基于情感AI的聊天机器人可以模仿治疗师或辅导员,并帮助实现对话治疗和辅助功能的自动化。还有情绪跟踪应用程序,可通过简短的日常聊天对话、情绪跟踪、游戏、精选视频等帮助人们管理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客户服务、人力资源、审讯嫌疑犯、智能驾驶、虚拟科技等领域也在悄无声息地植入情感AI技术,其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

材料四

情感AI由于需要采集大量人的特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收集被采集者的隐私数据。如何保证隐私数据的“透明度”,如何保证隐私数据不泄露,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据媒体报道,香港一些教育行业,在运用情感AI采集数据时,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才能收集学生的数据,还需要透明地解释数据去向;欧洲一些地区则禁止使用AI进行大规模监控和社会信用评分;美国和英国超过一半的居民不希望AI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感AI出现,一些应用需要视频监视或社交媒体监视以识别人类情绪。尽管主要目标是了解用户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更好的服务,但有些人可能不希望受到监视。情感AI的进步会带来一些有争议的道德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应用中,例如在工作中用AI跟踪员工或AI视频面试等。情感AI采集的数据如何监管,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揭秘雪崩

①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②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104—1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

③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起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④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发生雪崩时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⑤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一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⑥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⑦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甩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⑧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

⑨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