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国庆节假期作业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ASO–S)发射一年多以来,已经观测到了100多例太阳白光耀斑。“夸父一号”卫星搭载的白光太阳望远镜的工作波段为360纳米±2纳米波段,这是人类首次在这个波段进行空间连续观测。观测时,白光太阳望远镜每两分钟对全日面进行一次成像,视场覆盖1.2个太阳半径。当有白光耀斑爆发时,白光太阳望远镜会自动进入太阳爆发观测模式,以1秒或2秒的时间分辨率对日面局部区域进行快速成像。观测同时发现,耀斑白光辐射出现的地点并不固定。下一步,“夸父一号”卫星团队将对爆发模式下的白光耀斑数据进行分析,对360纳米波段的白光耀斑进行探究。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9日)

材料二:

嫦娥探月工程关键任务一览表

材料三: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近日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新一代载人飞船包括登月版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两个型号,其中,登月版采用“梦舟Y”(飞船名称+“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揽月”取自毛泽东同志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此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被命名为“长征十号”。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5日)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一号”在太阳爆发观测模式下,通过对日面局部区域快速成像的方式,收集到了全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 B、嫦娥二号被月球引力捕获后,在太空中验证和试验了多项新技术、新设备,标志着探月工程第二步的实施。 C、“梦舟”是登月版载人飞船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载人飞船的统称,其中登月版名称是“梦舟Y”。 D、作为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飞行器,嫦娥系列探测器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都是由长征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的。
(2)、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发现。

①时间:2004    2007    2010    2013    2018    2020    2024

你的发现:

②数字:38万千米、26天、1731克

你的发现:

③由此探究出的科学精神:

(3)、从三则材料中,你发现命名上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诗意和浪漫。请从以下名称中选取两个,仿照材料三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写一段话对这个名称加以阐释。

备选名称:夸父一号    玉兔号    长征十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 琐嘹” 、“ 苏尔奈” ,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 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 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 或“ 南嗳” ;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 或“ 吹鞭” ,较大的一种则称“ 大 笼” 或“ 大海笛” ;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 苏尔奈” ;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 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 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 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 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二】

青山唢呐艺术是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传在湘潭县青山桥、石鼓、分水三乡镇及 周边邻近地区,该地区在民间办理婚丧喜庆、玩龙耍狮及佛道教仪和巫傩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形成一种器 乐演奏的音乐形态,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 没有被外来音乐所影响或同化。艺人们通过各种民俗活动的经验积累,根据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传统文化观念, 以湘中典型的音调特征加以创造,逐渐产生出众多曲牌,独具地方风格,这些曲 牌根据其表现功能、曲牌结构、应用场合等分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种。

(摘自微信公众号“ 文旅湖南”)

【材料三】

出生于唢呐世家的莫柏槐,真正与唢呐结缘,其实源于一次偶然。八九岁时,他拿着父亲当作宝贝的 唢呐吹了一曲,竟像模像样。之后,父亲见他有天赋,决心教他。勤奋的莫柏槐连夜背下记载青山唢呐的 工尺谱,次日便拜父为师。后来,他被县文工团招为唢呐演员,多次赴省级院校接受专业培训。如今,他已是国家一级演奏员,获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等。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和现代文化冲击,如今的青山唢呐也面临着传承断层。过去,青山唢呐以工尺谱 记载,它与简谱、五线谱相比,认识的难度较大,加上以前采取的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没有留下文字 依据, 以致一大批老艺人去世后,一些独特的演奏技法没能传承下来,一些曲牌也已丢失。现在很多孩子 倾向于学习钢琴、古筝等相对“ 高雅” 的乐器,一些人的思想甚至还停留在“ 唢呐是白喜事才用得着的乐器” 等刻板印象中,学习的人相对较少。

莫柏槐与当地中小学校一道,积极推动青山唢呐进校园、进课堂。在他精心培养下,弟子刘玺获全省 “三湘蒲公英” 大赛金奖,莫惠馨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左天路精通各种唢呐演奏手法和曲牌,20 多名优秀青少年唢呐演奏员正茁壮成长 … …

现在,即将对外开放的湘潭县非遗中心,非遗项目展陈馆、唢呐传习室等一应俱全。 中心 负责人介 绍,作为非遗文化大县,湘潭县正积极创建省、市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搜集挖掘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 艺,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摘自《湖南日报》“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莫柏槐与青山唢呐的故事”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吃播秀风靡一时。不少主播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从介绍美食文化、探店等形式转向了大胃王吃播。每期吃播,主播们都要在镜头前吃掉大量食物,以此树立起“大胃王”人设,快速涨粉变现。

事实上,很多大胃王主播并没有那么大的食量。他们通过视频剪辑营造大胃王的假象,大量的食物只是拍摄的道具。有些大胃王还会通过假吃和催吐的方式,维持人设。这样的行为不仅严重浪费粮食,也有损自身健康。

大胃王吃播秀是一个低门槛、高回报的直播形态。但这种形态非常让人担忧,也与国家树立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减少食物浪费的号召背道而驰。央视新闻对某些大胃王吃播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大胃王吃播秀误导消费、浪费严重”。

面对央视的批评,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的大胃王主播迅速修改了自己“大胃王”的标签,或者删除了作品。抖音、斗鱼及快手等平台也纷纷表态,针对各种以浪费粮食为方式博取眼球的内容,平台将进行严肃处理,给予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材料五:

(2020年8月3日《央视财经》)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以下一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展出

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该展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一步步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该展勾勒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展现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由序厅、三个内容单元以及尾厅构成。走进序厅,一件高262厘米的青铜立人像矗立于展馆入口,它的神秘与威严,好似在召唤着观众一起探索古蜀文明。第一单元“人问物语——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介绍他们的物质生活,探讨古蜀文明产生的条件。第二单元“群巫之舞——古蜀先民的祭祀大典”,介绍古蜀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职务—— “巫”,帮助观众了解“巫”的人员构成,并介绍古蜀国祭祀活动使用的各种器物。第三单元“神国万象——古蜀先民的信仰之源”。人们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与太阳、鸟、虎、蛙、蛇等自然景象或生物有关的意象,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本单元向观众介绍古蜀人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

该展利用“人一巫一神”的故事线将古蜀文明置于古代文明的视角中进行解读,通过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带领人们一步步揭开古蜀谜团,让古蜀文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只有神秘,还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观众感受到包含古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选自《美术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这个展览突然火了!渐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

中秋假期第一天,浙江省博物馆的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吸引了大量观展游客。

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展后参观人数比较多,我们也在和合作方沟通中。”19日晚,浙江省博物馆发布关于“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最新观展公告:

针对中秋假期第一天“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观展人数较多的现状以及部分观众的建议,浙江省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如下调整:

中秋、国庆假期延长开放时间、增加观展人数。为更好地服务观众,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20时,展览每天预约人数从2000人增加至3500人。其中9:00-13:00时间段可预约1300人,13:00—17:00时间段可预约1500人,17:00-20:00时间段可预约700人。

暂停网上售票,采取线上预约、现场购票的模式。线上预约仅支持预约当天观展时间。观众预约成功后,凭预约码现场购票。针对之前没有购票的观众,请先线上预约,后至现场购票。针对之前已经购票的观众,请进入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观展。为确保安全,观众进入浙江西湖美术馆时要自觉遵守秩序,有序进入展馆。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各题。

材料一:
    1950年,“图灵测试”给出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即机器是否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生成内容继而与人交互。随着数据快速积累、算力性能提升和算法效力增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进行写作、编曲等创意工作。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内容创作,AIGC 的概念随之悄然兴起。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机器内容生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 (UGC)、AI辅助生产内容、A1生成内容 (AIGC)。目前, 对于 AIGC这一概念,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产学研各界大都认为,AIGC 是继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Al绘画、AI写作等都属于AIGC 的应用分支。

    2022年8月,Al自动生成的画作《太空歌剧院》获得了数字艺术类冠军。该画作恢宏细腻的画风很难让人相信它是由AI自动生成的作品,而它的夺冠也大大冲击了人们过往对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自此, AIGC 从看似遥远的概念逐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11月30日,人工智能公司 OpenAl 发布了名为 ChatGPT的超级Al语言模型。ChatGPT 不仅可以理解并回答用户的问题,还能完成一些复杂任务,包括按照特定文风撰写诗歌、修改错误代码等。此外,因为 ChatGPT被加入了预先设计的“道德”准则,即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所以它还能表现出一些人类特质,例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按照设定的道德准则拒绝不怀好意的请求等。上线短短几个月, ChatGPT 即火爆全网,并影响着人们惯有的参与生产、生活的模式和框架,有些行业已热将 ChatGPT 等相关技术融入并应用于现有工作或生产中。

    在智能创作时代,创作者生产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代替创作中的重复工作或重复环节,提升创作效率;借助人工智能,创作者可以找寻创作灵感与思路;综合海量预训练的数据,并结合模型中引入的随机性,创作者可以生产出过去无法想出的杰出创意。目前 AIGC 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巨大挑战或争议。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承认 AIGC 的发展趋势无法阻挡,而人类的创造物终究会帮助人类自身的发展。AIGC 无疑是一种内容生产力的变革,会将世界送入智能创作时代。

(取材于杜雨、张孜铭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相较于用户生成内容, AIGC 最大的不同是新技术驱动了机器智能创作内容。这使得 AIGC 具有显著的技术特征。

 AIGC 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这些能力是计算机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学习和模拟生成的,每一幅Al画作背后都是不计其数的标注数据和训练数据。

    跨模态融合是 AIGC 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其本质是文本、视觉、听觉乃至脑电等不同模态的知识融合,覆盖图文、视频、数字人、机器人等更多场景。2022年,“Al画家”度晓晓创作的“无界”系列作品使用了“百度文心”大模型跨模态图文生成模型 ERNIE - ViLG,这一模型具备了领先的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

    拥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交互能力,是 AIGC 发展的趋势。在用户感知方面, AIGC 逐步向认知智能发展,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生成个性化内容,如集成 ChatGPT 的搜索引擎“新必应”在进行搜索时,将推送更加精准、人性化的定制答案。

(取材于李白杨的文章)

材料三:

    伴随着人工智能热度的提升,质疑和争议也随之而来。如何保证 ChatGPT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和时效性?未来人类是否会因过于依赖机器而使自己变得愚数? AIGC 产生的作品版权属于谁?这一个个问号都是需要我们警惕和深思的。而围绕 ChatGPT 等 AIGC 应用产生的诸多商业伦理、技术伦理甚至人文伦理的争议,更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坚持AI向善,守住AI伦理,应是从事 A1GC 的原则和底线。特别是当人工智能走向人格化、具备了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更需要积极倡导合法合理的使用,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和正确的社会应用。

    面对尚在探索中的 AIGC,我们需要明确,技术不是目的,追求更好的世界、更美好的生活才是目的。

(取材于詹新惠等人的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