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课内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试卷

(一)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二)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他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老师、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还写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著名诗篇,抒发救国抱负。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带”指。“热闹非凡"反衬出别处的。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这一切都是因为“”。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亲眼看到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后来决心东渡日本求学为了 “”(填写诗中的词语),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周恩来是一个的少年。
(3)、“我决心为国家腾飞面壁苦学十年,希望祖国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哪怕这个理想难以实现,我也绝不后悔。”对应诗句是:
举一反三
面是妙妙找到的革命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歪头崮(ɡù)八十五勇士(节选)

董 杨

    日军报复性的炮击又开始了。山炮、步兵炮、迫(pǎi)击炮、掷弹筒一齐向山上二连阵地轰击,同时,日军从沂(yí)水县起飞了两架飞机参战,轮番俯冲轰炸。二连伤亡惨重,全连只剩下不到三十个战士,而且大都负了伤。这时人人都非常清楚目前的处境,他们相互鼓励着,已经不能战斗的伤员们,把为数不多的弹药交给了能战斗的战友,没有武器的战士就收集石块、棍棒,等待着那最后拼杀时刻的到来。

    中午时分,日军发起最后的进攻。战士们刺刀、枪托、大刀、木棍、石头以至牙齿,能用的都用上了。战士李兴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枪口喷出的是他无尽的愤怒。亓(qí)荣友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他那个方向,敌人寸步难进……一阵殊死拼杀后,二连只剩下双腿被炸断的孙现明、李兴诗、亓荣友等四个人,武器也只剩下孙现明手中的一颗手榴弹。敌人狞笑着朝他们一步步逼近,却不开枪,明显是要“抓活的”。孙现明命令李兴诗等3人跳崖突围,李兴诗他们迅速朝悬崖处扑去,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同志们,永别了!”接着响起手榴弹的爆炸声,孙现明同几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李兴诗站在悬崖边上,平静地对两名战友说,回头轻蔑地瞟了一眼正步步逼近的敌人,率先跳了下去。敌人个个目瞪口呆,僵尸般呆在原地,甚至不敢再往前迈进一步。接着,亓荣友同另一战友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