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训练试卷

课外阅读

讲雷锋故事的“老农垦”

刘金喜 张明礼

    2004年,朱洪亮(cān shēn)加了农场的关工委工作,从此他就和青少年交上了朋友,几乎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le liǎo)解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要求,知道孩子们更需要大力传承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他们心里(zā zhā)下根。可是,《雷锋日记》等书籍在书店很难买得到。为了配合关工委开展的“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他多方收集雷锋事迹、雷锋日记、雷锋故事等文字和图片资料,一面顶风冒雨骑自行车,到学校、社区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一面与关工委老同志研究,决定由关工委“五老”编辑出版一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学习资料。几个老同志说干就干,不顾年迈体弱,起早贪黑,翻箱底、查报刊、点“百度”,收集整理资料,反复研究,精心设计、编辑,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终于在纪念毛泽东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的前夕,编印了《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宣传手册。A4纸大小的宣传手册,选用雷锋生前学习、工作、做好事的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雷锋的题词、雷锋日记摘抄、“五老”创编的学雷锋儿歌、学雷锋歌曲,封面封底彩色印刷,可谓图文并茂,新颖别致。用一万多文字,突出点明了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精神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宣传手册一出,就引起很大轰动,15个农场和其他单位,争相购买,加印6000多册,还(gòng gōng)不应求。宣传手册已成为青少年学雷锋重要的学习资料。

(选自《中国火炬》2017年第5期)

(1)、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注音。
(2)、解释词语。

起早贪黑:

新颖别致:

(3)、《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宣传手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4)、为了开展的“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朱洪亮做了哪些准备?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理解。

何小虎:火箭“心脏”的“雕刻师”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何小虎的工作就是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进行机械加工,通过操控数控机床,“雕刻”这些部件的每个部位。对何小虎来说,“钻”,既是一种加工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态度。

“好车工一把刀。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从磨刀开始的。最初没有手感,一把看来精度要求并不高的刀具,我也要磨上三四个小时,有时候返工好几次,手上血泡都磨出来了。”何小虎说,上万个零件组成的火箭发动机,哪怕是微米级的差错都容不得。要成为好车工,苦练是唯一出路。在车间主任史勇及老师傅的眼里,属虎的何小虎真有一股“偏向虎山行”的“虎劲儿”。

在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有一项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仅为0.00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初期试加工合格率仅为20%,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交付周期。何小虎主动要求啃这块“硬骨头”。“那时候我就想,既然能设计出来,就肯定能生产出来。”何小虎信心满满。经过半个多月的资料查阅、摸索和试验,他提出了“设备稳定性”的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合格率就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凭着这股“虎劲儿”,何小虎在实践中攻克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独创“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如今,何小虎培养出的多名徒弟已经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决心“穷尽一生,磨砺技能,以工匠之心,若行实干,实现智造梦”。

一个特别的孩子
桑桑

    ①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

    ②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的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进行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有四层,但每一层都大而无当。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

    ③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揍。

    ④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没有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却分明是一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

    ⑤晚上,母亲并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节选自《草房子》,有改动)

①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的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眼看泥沼就要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②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走失的儿子。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推让之际,农夫的儿子跑了过来。“这是你的儿子吗?”弗莱明点点头。绅士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③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④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⑤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得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⑥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孩子的诗

    ①惊蛰刚过,三月的风还停留在春寒的梦里,春天已经在悄悄数它的花朵了。周六,我带着女儿去公园里捡拾叶子做植物画。走过一座小桥,女儿突然____(奇怪 惊喜)地喊起来:“爸爸快看,玉兰花!”看到一堵墙边,白的、粉的玉兰花纷纷探出头来,我本能地举起手机,但犹豫了一下又放弃了,想,现在拍照的光线不好。

    ②“这些玉兰花多漂亮呀,它们就像一道光!”女儿脱口而出的话就像一句诗,让我顿时____(惊讶 惊慌)了。再细看那些玉兰花,似成百上千只蝴蝶聚集于树梢,开得触目惊心 , 确实像一道光划过春天

    ③孩子的诗,就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里。____。

    ④我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女同学,平日里喜欢在朋友圈记录和发布孩子生活中一些闪光的话语。比如在放学路上,孩子看到了两个小小的坑,就对妈妈说:“我在地上发现一对鼻孔。”再早些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啃完一根玉米,拿起剩下的光棒子说,“这是玉米的骨头。”有一次妈妈带着孩子在挹江门的城墙上看下面川流不息的车,孩子边数车子边说,这辆车子坐着人,这辆车子装蔬菜,这辆车子运家具,这辆车子后面拖着别的车……当一辆空车驶过,妈妈问他“这辆车子拖的是什么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它拖的是风。”这些,不都是诗吗?

    ⑤“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一场瑞雪落满通明的老街/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写故乡飘满儿时的炊烟/唤回谁的童年/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舍不得熄灭……”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乡村教师李柏霖带着她的学生们和歌手毛不易一起表演《如果要写年》,孩子们写的诗出现在背景上,温暖和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像野草一样生长的留守孩子,遇到了一位善于发现的老师,将他们的诗心激发出来。李柏霖老师带孩子们去看黄昏的云朵,有孩子写出了“在黄昏下,我伸了伸懒腰,趴在奶奶背上,黄昏学着我的样子,也伸了伸懒腰,趴在了山上”的诗句;去看秋天的枫叶,有孩子在巴掌大小的叶子上写下“秋天的落叶,像一面红色的镜子,照着春夏两个季节”的诗句。李柏霖老师把孩子们的诗句一字一字地敲在电脑里,然后打印成册发给孩子们看。尽管生活中的困难依然存在,但有了诗歌,孩子们的视角悄悄变了。____。

    ⑥我喜欢那位女同学和李柏霖老师的方式方法。每年的寒暑假,也会打印几本家庭小刊,上面记载着两个孩子随口说出的小诗。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翻起这本小刊,或许会记起自己曾有过浪漫看世界的眼光和无遮无拦的想象力。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愿他们的诗句,能够滋养成年后生活中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刻。

(内容有删改)

【注释】①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②挹江门:南京明城墙。

阅读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的“铁军”。

      【①什么是铁军?】

1931年日军攻占我国东北三省,而这时共产党和国民党正进行激烈的内战。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共产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并送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即处决”,四个刺眼的大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一眼就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②“刺眼”这个词相当形象。】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lín)伤。直到临难的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向党组织写下了一封遗书,叙述自己曲折的革命道路与坚贞不屈的决心。他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走向刑场。在刑场上,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写下了那首浩然正气的就义诗。写完后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③心中有正气,才能勇敢面对一切。】

那特务愣了一下,睁大眼睛看着吉鸿昌,发抖地举起了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