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素养提优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 伞

佚 名

    雨伞是人们雨天出行必备的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伞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登”。

    关于雨伞的发明,民间有诸多传说。流传最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天,常常被雨淋。鲁班为了不让送饭的媳妇被雨淋到,沿途建造了一些避雨的亭子,天下雨了,便可在亭子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能多设,而且天气如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化无穷,尤其是夏季的雷阵雨,说下就下,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有个随身的亭子该有多好!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顺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的木质骨架,装上伞把。于是世界上第一把雨伞就这样问世了。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雨伞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最初鲁班大师发明的雨伞是笨重的木质骨架,然后有人做出了粗大、笨重的竹子骨架油纸雨伞,后来人们又把油纸雨伞改为黄色油布雨伞。这种雨伞不光笨重,不便携带,那熏人的油漆味人们也很难适应。再后来人们用细钢条做成骨架,用不同颜色的布做成雨伞,雨伞又太长,携带还是不太方便,最后改造成现在可以折叠的自动伞。用时自动撑开,不用时折叠后放在背兜里,随身携带,非常方便。

(有删改)

伞的故事

崔淑杰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能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母亲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母亲的难处,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母亲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听了母亲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踩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扳,“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织布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母亲织了一夜的布。我悄悄地走到母亲跟前,用颤抖的声音喊了一声:“娘!”母亲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母亲笑了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终于有一天,母亲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母亲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眉开眼笑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我惊叫着,从母亲手里接过伞。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有删改)

(1)、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有年的历史,伞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签”。
(2)、伞一直在改进、发展,从鲁班发明的、到竹子骨架的,再到可以折叠的
(3)、画横线句中“沉思良久”的意思是,母亲之所以沉思良久是因为,从中可以体会到
(4)、“我偶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了,“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是因为
(5)、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为什么还舍不得扔掉它?
(6)、同样是写伞的文章,但是两篇文章有很大的不同,请你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选择正确答案写在对应的空格里。

《雨 伞》

比较内容

《伞的故事》

A.重在说明事物。

B.重在讲述故事。

A.讲伞的发明过程和发展变化。

B.讲了母亲为“我”买伞的故事。

A.“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B.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举一反三
奇奇说,自然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松鼠做巢”可以算作一件。于是他找来了这样一篇故事,请大家一起阅读。

看松鼠做巢

潘人木

①九月底的一个早晨,我正在观赏树上的红叶。这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小影子,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白肚子的小松鼠。 它匆匆爬上一棵半枯的橡树,又匆匆地爬下来,忙个不停。原以为它在玩呢,其实它在做巢! 每次上树,松鼠嘴里都叼着一片干树叶。

②不过,我心里有点不解,树上它的洞口附近有好多叶子,为什么它不就近取材,非捡树下堆积的落叶不可呢? 大概是嫌树上的叶子太湿吧。

③晚上,松鼠休息了,我到林子边拖来一棵干枯的小橡树,绑在那棵大橡树上。我想,这样小松鼠就不必费劲地到地上去捡枯叶了————小橡树上,枯叶有的是。

④我得意地等待着。早晨的阳光刚照到树梢,小松鼠就出现了。你猜它怎么着? 它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依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⑤好吧! 既然它认定只有地上的东西好,我就有办法帮助它。树叶终究是树叶,怎么能保暖? 晚上,我翻出旧被子里的人造棉,混杂在那棵树下的落叶中。

⑥我得意地想,如果小松鼠够聪明,一定会叼着这又轻又暖的新材料去做巢。早晨,阳光照到树梢,小松鼠又出现了。 它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⑦我依旧不甘心。晚上,我找来一张大床单,铺在那棵树下,把落叶全部盖住,上面撒满人造棉。我暗自得意:没有别的选择,它只有用我的材料了。想不到一切都白费心机! 它居然又绕到别的树下叼来落叶。

⑧我不再尝试别的办法了。小松鼠仍然继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忙忙碌碌地叼落叶。秋已深了,冬天就要来临。不久,大雪会把所有的落叶和橡树掩盖起来。但是我相信,那只白肚子小松鼠高高地蜷卧在自己用最好的材料铺就的巢里,过得非常舒适。

(有删改)

大江保卫战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2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勇地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麋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yuàn),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簏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九个小时的小江珊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苏武牧羊

何玮

     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jīng)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宁死不屈,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绝不能受侮辱!”说着便要抽刀自尽,幸好被人救下。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使卫律去劝降,苏武见到卫律,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国家,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卫律无言以对,满脸通红,羞愧而去。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养。哪天生出小羊羔,哪天就放你回国。"说完就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北海边野草遍地,荒无人烟,唯一和苏武做伴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选自《史记故事——中华经典故事》,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额头与额头相贴

①小时候,家中有一支精致的体温表,银头好似一粒扁杏仁。 它装在一支黑色钢笔套里,显得有几分神秘。妈妈把体温表收藏在我家最小的抽屉——缝纫机的抽屉里。她平日上班极忙,很少有工夫动针线,那里就是家中最稳安的地方。

②七八岁的我,对天地万物都好奇得恨不能放到嘴里尝一尝。我跳完皮筋回家,经过镜子,偶然看到我的脸红得像在炉膛里烧好可以夹到冷炉子里去引火的煤。我想我一定发烧了,只觉得脸可以把一盆冷水烧开。我决定给自己测量一下体温。

③我拧开黑色笔套,很利索地把它夹在腋下,冰冷的凉意,从腋下直抵肋骨。我耐心地等待了五分钟,这是妈妈惯常守候的时间。时间终于到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出来,像妈妈那样眯起双眼把它对着太阳晃动。我什么也没看到。对了,妈妈每次给我夹表前,都要把表狠狠甩几下,仿佛上面沾满水珠。一定是我忘了这一关键的操作步骤。

④我拿起体温表,全力甩了甩。我听见背后发出犹如檐下冰凌折断般的清脆响声。我回头一看,体温表的“扁杏仁”裂成无数亮白珠子,在地面轻盈地滚动……闯祸了! 此时那股冰冷的凉意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⑤妈妈非常珍爱这支体温表,不是因为贵重,而是因为稀少。那时候,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会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现在,它碎了。我知道任何修复它的想法都是痴心妄想。我望着窗棂发呆,看着它们由灼亮的柏油样棕色转为暗淡的树根样棕黑……妈妈回来后,果然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

⑥不久,我病了。我浑身难受,感觉好像从骨头缝里往外散发着寒气。 “妈妈,我冷。”我说。“你可能发烧了。”妈妈说着,伸手便去拉缝纫机的小抽屉,但手臂随即悬在半空。妈妈急忙用手抚摸我的头:“我刚回来,手太凉,不知你究竟烧得怎样了……”妈妈拼命搓着手,不断地摸着我的额头。妈妈俯下身,用她的唇来吻我的额头,以试探我的温度。

⑦“妈!”她吻了我。那一刻,我难以置信 , 心中充满了感动。 妈妈是严厉的人,自我有记忆以来,她从未主动吻过我。这一次,因为我的过失……可是,妈妈还是无法断定我的热度。她扶住我的头,轻轻地把她的额头与我的额头相贴,自言自语地说:“这么烫,可别抽风……”

⑧后来,我当兵做了化验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战友送了我一支给动物用的体 温表。我珍爱地用手绢将它包起,耐着性子等到当兵后的第一次休假。 “妈妈,你看!”我高举着那支体温表,好像它是透明的火炬。妈妈仔细端详着体温表,说:“这上面的最高刻度是46℃,要是人的体温达到46℃,恐怕早就不行了。”我说:“只要准就行了呗!”

⑨妈妈说:“有了它总比没有好,只是现在不是很需要了,因为你们都已经长大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