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课外阅读。

唤醒火星

    ①火星是一颗最具传奇色彩的行星,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然而,真正的火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②在干燥的火星表面,遍地都是红色的土壤和岩石,满目苍凉,是赤色的不毛之地。大气中的微尘使天空呈现橙红色。火星的红色之谜一直困扰着人们,通过对火星泥土的分析,人们才知道原来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地说,整个火星就像是个生了锈的世界。

    ③火星的另一个奇异特征便是每年都要刮起一次让人难以想象的特大风暴,风速之大是无法形容的。A.地球上的大台风,风速是每秒60多米,而火星上的风速竟高达每秒180多米。大风暴有时可以席卷整个星球。B.1971年,当美国水手9火星探测器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时,就遇到了麻烦,整个火星被一场大沙暴所包围,火星表面7080千米的高空被尘埃笼罩,白茫茫的一片,根本无法观测。这场特大沙暴竟连续不断地刮了半年时间才渐渐平息下来,火星开始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④现在,人类希望征服这个生锈的球体,虽然这里几乎没有氧气,而且温度极低,沙暴猛烈。即便如此,人类依然想要把它变成一个花果园。

(1)、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A.分类别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①地球上的大台风,风速是每秒60多米,而火星上的风速竟高达每秒180多米

②1971年,当美国“水手9号”火星探测器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时,就遇到了麻烦

③整个火星被一场大沙暴所包围,火星表面70~80千米的高空被尘埃笼罩

(2)、用波浪线画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
(3)、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注意加点的词语。

A.人类希望征服这个生锈的球体,虽然这里几乎没有氧气。

B.人类希望征服这个生锈的球体,虽然这里没有氧气。

(4)、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火星的特点的?
(5)、短文举了一个什么例子体现了人们唤醒火星的行动?你是怎样理解“唤醒火星”的行动的?
(6)、借助加点的词语,理解下面的句子。

即便如此,人类依然想要把它变成一个花果园。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动物的睡眠

       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

       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首都——莫斯科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河畔。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方流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城。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阴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入夜,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克里姆林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它建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后来,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了人民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后,莫斯科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8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市郊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1989年7月,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

说明文阅读

生命之伞——臭氧层

在地球上空4至1千米的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虽然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3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奥氧层也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 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神奇的地声

地震到来之前,或早或晚地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古今中外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地震前发生的地光、地声,以及水位变化等。其中的地声,可以说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前,向人们发出的最后的警告信号。

我国史书上记载地声的例子很多。《魏书·灵征志》记载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清朝乾隆年间的《三河县志》记载了1679年三河大地震前的情景:“忽地底如鸣大炮,继以千百石炮,又四远有声,俨然十万军飒沓而至,余知为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五六个小时,不少人也听到特别奇怪的声音。

地声多种多样,这与震级的大小和震源的深度及地面覆盖物有关。地声有的像雷声、狂风怒吼声、炮声及汽车声、飞机声,还有的似撕布声、大树折断声、铅球在地板上的滚动声、击鼓声等。同一次地震,各地听到的地声情况也不尽相同。

地声,同其他声音一样,也是由振动引起的,是地震前,由于地壳中岩体的脆弱部位首先发生断裂或滑擦而产生的声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地震先兆现象。注意观测地声,对地震的预报、预防有重大意义。

我国已有利用地声成功预测地震的先例。唐山大地震前,滦南县有位中学教师,凌晨两点钟听到隆隆的地声后,立即喊醒周围所有的人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带躲避。结果,凌晨3时42分,大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断裂或者滑擦,有时要经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才发出声音;有时是震前几秒钟或几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制了无人地震监测仪,由地声接收器、放大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监测系统,能采集、记录各种地声信号,再经过识别、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后,通过打印机制成图形材料,供地震专家分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发生的大概时间、地点及强度。

科学家们和人民群众总结出了用地声预报地震的谚语。谚语曰:“临震前,一瞬间,地声发,最常见。震级大,地声沉;震级小,地声尖。响声长,隔得远;响声短,在眼前。闻地声,宜果断;速躲避,少危险。”通过观测地声作出判断,采取措施,可以达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