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蒙古族中学2018届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家书

司空

    ①我正翻着书,突然,您的信自然而又意外地从书页间滑落,如窗外轻盈的雪花,悄无声息地飘然而下。

    ②我合上书,弯腰把信拾起来,轻轻地掸了掸上面那其实并不存在的尘土 , 似乎是要把逝去的时间掸掉。

    ③我开始读您许多年前给我的这封没有邮戳的信。父亲,我已经记不起初读这封信时的情景了,只记得当时那种锥心刻骨的疼痛淹没了一切。现在,这封信的内容仍然能够掀起我内心的风暴

    ④我似乎闻到了故乡新翻的黑色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许多种花香。宛若听到了暮归的老牛哞哞的叫声,应和着淙淙的溪水,还有牧童哼唱的小曲。我仿佛又沫浴在橘红色的霞光中,与您一道荷锄归家……

    ⑤最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信末的农历日期上,我沉思了好久,才抬起头来。而您,父亲,我看见您就坐在我的面前,嘴里叼着一枚襄阳烟,望着我身后那下雪的窗外,露出视而不见的神情。这时,我似乎闻到了您一口一口吐出的烟雾的辛辣味儿,徐徐地布满我的房间,我甚至有了呛鼻子的感觉,很想咳嗽,但又终于忍住了――那是我多么熟悉的味道啊!就在这让人亲近的味道中,您牵着我的手,在缺少母爱阳光的日子里,领着我走过风雨,走过四季,走进大学的校门。我甚至觉得您慈祥的目光在我房间里的每一件物什上都停留过片刘,似乎要永远记住我简单居所的模样。

    ⑥父亲,还记得吗?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病床上的您紧紧攥住我的手,让我一定去看夹在书架第三排第一封信,不久您就撒手人寰了。

    ⑦此刻,我正把您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投过火炉中,看着您一笔一划的字体扭动着腾起血红色的火苗,我突然间生出一种无可名状的空落与伤悲来。我多想霎时便化成您坟前的一碟碟祭品,祭奠您永远高贵的灵魂。

    ⑧信的内容很简单:孩子,爸对不起你,你不是爸亲生儿子,爸瞒了你这么多年?

    ⑨其实,父亲,我早就知道了真相,您为什么不守住秘密呢?在我的心目中,您就是我的亲生父亲啊!

    ⑩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了您穿着蓝布中山装,露出慈祥笑容的身影。

(选自《作文》)2004年第六期)

(1)、第③段中“风暴”的意思是:
(2)、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3)、第⑤段划线的“走过风雨,走过四季,走进大学的校门”,连用三个“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作者在第⑦节中说:“我多想霎时便化成您坟前的一碟碟祭品,祭莫您永远高贵的灵魂。”联系全文,说说父亲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举例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75万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人也正是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因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回赠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些我忘了的书

       ①很多书我都忘了。

       ②有的忘得很干净,连书名带作者,书的内容一概不记得,除非有天这本书再次在我面前呈现,提醒一下记忆,否则我是想不起来曾看过这么一本书。

       ③有些遗忘如烟云缭绕,记得一点,忘了一片,似是而非,有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忆,还停在岁月里面。

       ④有的书我还记得名字,忘记了情节。那一年我拿着本从图书馆里借出的《镜花缘》,坐着火车踏上回家的旅途。火车“哐当哐当”,到处挤挤挨挨,等到了中间某站,终于等出了空座。于是坐下,捧着书,但还是没有看。和对座的人聊天,如斯愉快,天南地北,无所不谈,闲闲地聊着,无边夜景在车窗外徐徐掠过,像往事一幕一幕,那些路过的亮着的街灯格外美,一行行地闪耀,以一种挺拔的身姿伫立。

       ⑤我后来还是看完了这本《镜花缘》,不是在那辆火车上。看完了就忘了,也许还记得几个漂亮的名字。情节故事全部丢到了九霄云外,唯有那天夜晚,我把书展开在火车的小桌上,趴在那里也不读书,只是和对面的人聊天的情景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⑥以前翻看《今古奇观》,随看随忘,到头来只记得“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篇章。因为这故事太过闻名遐迩,无意间已经听得多,早就熟知,没承想第一次看时,还是那般震撼。那些文字滔滔涌来,某一行,某一句,如利箭疾驰,正中靶心,悄然泪落。

       ⑦有些我以为忘了的书,偶然重回眼前时,时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将曾经深爱的时刻缓缓呈现。原来并没有忘,一字一字还记在心里,虽然并不能原篇背诵,但当这些久违的文字回来,看到它们时是如许亲切,带着少年时光的回音,温暖嘹亮。

       ⑧时间愈久,忘了的书也愈多了。也许忘了书名,也许忘了作者,也许忘了的是一段隐隐约约的传奇,然而没有被时间长河洗去的,留下来的,自是刻骨铭心的爱恋。

       ⑨忘了的,是似水因缘;没忘记的,是锦绣华年。

(文/黎武静 选自《羊城晚报》2015年9月13日)

文学性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又“训”了父亲一顿

①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来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两小时,我只得又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空阔的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吃紧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③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摩托来了,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得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父亲慢慢站起,塌着腰,右手紧握着提兜,左手扶着车座,右腿迈了三次,坐了上来;左手又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襟。

④搓了几搓鞋底,父亲进了电梯;又搓了几搓鞋底,进了家门。我嗔怪:“哎呀,不用搓啦!”父亲只顾搓,不理我。妻子已把饭盛好,父亲在厨房小心翼翼地放下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说:“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操心呀,我的气又来了:“说过多少回了,你和娘别舍不得吃,再说,坐摩托车抱着鸡蛋,多累多危险!”父亲又呵呵道:“这不是没事嘛!”我吼道:“有事就晚了!”

⑤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了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

⑥饭后,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他的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原来那个事事由他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去了?

⑦父亲倒是慢慢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反而,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

⑧父亲又说,那天花十块钱找人捎着买了张小渔网,从大河里捞了些小鱼,收拾干净,冻在冰箱里,等我回家炸着吃。我更急了:“大河水急,你不小心侧歪到河里咋办?即便你心里有准儿,可身体没准儿了呀,不能冒险!”父亲弱弱地说:“老张头儿比我大一岁,还……”“那也不行!”“哦。”

⑨越聊越“有气”,怎么觉得父亲做啥都不对呢?此刻坐在沙发里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他老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恍惚间,父亲成了“儿子”,我成了“父亲”。

⑩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亲,我也很自责。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吃过许许多多苦……父亲又谈何容易?

⑪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还坐在沙发沿儿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洗手间的方向……眼前腾起一团雾,我迅速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到提兜。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

⑫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文/张金刚,选自《桂林日报》2021年1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