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侓长征》同步练习

读文章,完成练习。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标既不是贵阳,也不是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达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走了180里路,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但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未了,没有在意。军委干部团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途转到皎平渡过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条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走得无影无踪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如梦初醒:

②日夜兼程:

(2)、如果红军过不了金沙江,会有什么后果?
(3)、从哪儿可以看出红军是巧渡金沙江?
(4)、这个故事表现了红军的什么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童 年(节选)

高尔基

①这一天,她正跪着虔诚地祷告,外祖父打开门闯了进来,嘶哑着声音吼道:“老婆子,咱们家着火了!”

②“你说什么?”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③“叶夫根尼娅,快把圣像摘下来! 娜塔莉娅,快给孩子穿上衣服!”外祖母坚定地____道。外祖父则轻声哭泣起来:“哎哟……哟……”我连忙跑进了厨房,向着院子的厨房已经被照得金光闪闪,地板上飘动着闪闪烁烁的红光。雅科夫舅舅光着脚,边穿靴子,边在地板上蹦蹦跳跳,脚掌被火光灼痛了似的。他大喊:“是米希加放的火! 他跑啦!”

④“混蛋,你放屁!”外祖母一边呵斥舅舅一边使劲推了他一把,差点儿把他推倒在地。

⑤染坊的顶子上火舌在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里,那燃烧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染坊墙壁宽宽的缝隙里满是通红的火苗。窗玻璃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和如丝绸搓揉时一样的瑟瑟声。火越烧越猛,染坊烈焰腾腾,活像教堂圣像壁那般金碧辉煌。

⑥我急忙套上厚实的皮短袄,匆匆穿上了别人的靴子,踢踢踏踏地跑到了台阶。外祖母的举动更是令人惊心动魄,只见她头上披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马被,飞也似的冲进火海,____着:“混蛋们! 硫酸盐! 硫酸盐要爆炸了……”

⑦“格里高利,快截住她,快!”外祖父吼道,“哎,这下她算完了……”

⑧可外祖母已跑出来了,浑身冒烟,弯着身子,双手抱着一大桶装着硫酸盐的瓶子。“老头子,快把马牵出去!”她边咳嗽边哑着嗓子____地叫喊,“还不快把我肩上的马被脱下来,瞎啦,我都烧着了!”

⑨格里高利拿下她肩上披着的马被子,把大块大块的积雪往染坊门里抛。雅科夫舅舅拿着斧头围着他蹿来蹿去。外祖父在外祖母周围奔来跑去,把雪块往她身上扔。外祖母把瓶子塞进雪堆后打开了大门,对着跑来的人直____:“街坊邻居们,快救救这大火吧!马上要烧到仓库了,我们家要是被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 来吧,把仓库的顶子扒掉,把干草都扔出去! 各位街坊,一齐动手干吧! ……格里高利,快! 雅科夫,别吓跑……”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孩子的诗

    ①惊蛰刚过,三月的风还停留在春寒的梦里,春天已经在悄悄数它的花朵了。周六,我带着女儿去公园里捡拾叶子做植物画。走过一座小桥,女儿突然____(奇怪 惊喜)地喊起来:“爸爸快看,玉兰花!”看到一堵墙边,白的、粉的玉兰花纷纷探出头来,我本能地举起手机,但犹豫了一下又放弃了,想,现在拍照的光线不好。

    ②“这些玉兰花多漂亮呀,它们就像一道光!”女儿脱口而出的话就像一句诗,让我顿时____(惊讶 惊慌)了。再细看那些玉兰花,似成百上千只蝴蝶聚集于树梢,开得触目惊心 , 确实像一道光划过春天

    ③孩子的诗,就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里。____。

    ④我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女同学,平日里喜欢在朋友圈记录和发布孩子生活中一些闪光的话语。比如在放学路上,孩子看到了两个小小的坑,就对妈妈说:“我在地上发现一对鼻孔。”再早些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啃完一根玉米,拿起剩下的光棒子说,“这是玉米的骨头。”有一次妈妈带着孩子在挹江门的城墙上看下面川流不息的车,孩子边数车子边说,这辆车子坐着人,这辆车子装蔬菜,这辆车子运家具,这辆车子后面拖着别的车……当一辆空车驶过,妈妈问他“这辆车子拖的是什么呢?”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它拖的是风。”这些,不都是诗吗?

    ⑤“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一场瑞雪落满通明的老街/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将朴素祈愿藏进一副春联/写故乡飘满儿时的炊烟/唤回谁的童年/写灯笼映暖了不眠的夜/舍不得熄灭……”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乡村教师李柏霖带着她的学生们和歌手毛不易一起表演《如果要写年》,孩子们写的诗出现在背景上,温暖和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些像野草一样生长的留守孩子,遇到了一位善于发现的老师,将他们的诗心激发出来。李柏霖老师带孩子们去看黄昏的云朵,有孩子写出了“在黄昏下,我伸了伸懒腰,趴在奶奶背上,黄昏学着我的样子,也伸了伸懒腰,趴在了山上”的诗句;去看秋天的枫叶,有孩子在巴掌大小的叶子上写下“秋天的落叶,像一面红色的镜子,照着春夏两个季节”的诗句。李柏霖老师把孩子们的诗句一字一字地敲在电脑里,然后打印成册发给孩子们看。尽管生活中的困难依然存在,但有了诗歌,孩子们的视角悄悄变了。____。

    ⑥我喜欢那位女同学和李柏霖老师的方式方法。每年的寒暑假,也会打印几本家庭小刊,上面记载着两个孩子随口说出的小诗。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翻起这本小刊,或许会记起自己曾有过浪漫看世界的眼光和无遮无拦的想象力。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愿他们的诗句,能够滋养成年后生活中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刻。

(内容有删改)

【注释】①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②挹江门:南京明城墙。

课外阅读。

无名英雄

①大伯曾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1月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那天,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②当晚,在甲屯里附近的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了一列火车,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大伯犹豫了,但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这列火车被征用了!”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不尽快送到后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是不赶快把这批物资送到前线将会有更多战士失去生命□他说□我这个排长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她瞪着他,“你执行任务,我也执行任务,你为什么非要中断我的任务?”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

③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吼叫,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④正当大伯左右为难之际,一个人从一副担架上咕咚滚下车来。那人全身绑满了绷带,他艰难地睁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6 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全部下车!”

⑤即刻,那些东倒西歪的伤员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伤员用手臂支撑着身体挪下了火车,有的伤员艰难地翻动着身体滚下了火车,有的伤员匍匐着爬到车厢门口掉下了火车,还有不能动的伤员在担架上呻吟着,让战友抬他下火车……

⑥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⑦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笛,准时将物资送向战火纷飞的前线。//

⑧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他跳下火车,四下张望。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枯枝。

⑨“人呢!”他喊着,把嗓子都喊哑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下来。“都死啦!炸死啦!美国鬼子的‘黑寡妇’飞机扔下一颗燃烧弹,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中国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趔趄着走来告诉了他这个噩耗。//

⑩几十年过去了,大伯九十多岁了。弥留之际,大伯留下遗言:“我有个愿望,就是死后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那些牺牲的战士一起。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

课外阅读。

温馨的意味

梁晓声

 ①温馨,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夜失眠,依床而坐,于万籁(nài lài)____俱寂中细细筛(shāi sāi) ____

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8点时才回到家里。【1】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我断定那便是母亲。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
      ④我小学五年级时,母亲仍上着班,但那时我已学会了做饭。从前的年代,百姓家的一顿饭极为简单,晚饭通常只是粥。
      ⑤用高粱米或苞谷渣(zhā  chá)____子煮粥,很费心费时的。怎么也得两个小时才能煮软。我每坐在炉前,借炉口映出的一小片火光,一边提防着粥别煮糊了,一边看小人书。即使厨房很黑了也不开灯,为的是省几度电钱……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炉口映出的一小片火光,对我即是温馨。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张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屋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
      ⑦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我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为了让母亲过上不必借钱花的日子,再远的地方我都心甘情愿地去,什么苦都算不上是苦。母亲用她的泪花告诉我,她完全明白她这一个儿子的想法。我的心使母亲的心温馨,母亲的泪花使我的心温馨……
      ⑧后来我将母亲也接到了北京,而母亲也病着了。邻居告诉我,每天我去上班,母亲比站在阳台上,脸贴着玻璃望我,直到无法望见为止。我不信,有天在外边抬头一看,老母亲果然在那样地望我。【2】母亲弥留之际,我企图用嘴对着嘴,将她喉间的痰吸出来。母亲忽然苏醒了,以为她的儿子在吻别她。母亲的双手,一下子紧紧搂住了我的头,搂得那么紧那么紧。于是我将脸乖乖地偎向母亲的脸,闭上眼睛,任泪水默默地流。如今想来,当时我的心悲伤得都快要碎了。之所以并没碎,是有温馨粘(nián zhān)____住了啊!

⑨温馨,不是设计与布置的结果,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过,转瞬(xùn  shùn)____  即逝,溶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

⑩它是溶解在了日子里,却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便又想起它。

完成以下试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