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南宁天桃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
杭州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以下简称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改“实物烟花”为“数字烟花”,以此传递绿 色环保理念。相比传统实体烟花,数字烟花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还具有成本低、灵活多样、安全等优 点。而造出数字烟花的,是多种计算机数字技术(以下简称数字技术)。数字烟花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燃放” 的电子烟花。技术人员会用到数学模型、模拟算法、图形渲染、粒子系统、随机性生成、物理模拟和交互控
制等诸多计算机数字技术。
在数字烟花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使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来创建烟花的 3D 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包括 烟花的形状,还包括它的颜色、纹理和爆炸效果等;此后通过物理模拟技术,模拟烟花的爆炸过程,包括烟 花粒子的运动、碰撞和能量消散等。为了使数字烟花在视觉上更加逼真,在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使 用实时渲染技术,将 3D 模型和物理模拟结果以图像的形式实时呈现出来。这种渲染技术需要使用高效的渲
染引擎,如 Unity 或 Unreal Engine 等。这些渲染引擎能够实时呈现图像的渲染效果, 并可以满足复杂的
物理模拟需求。最后, 为了实现数字烟花与现场视频图像的合成, 还需要使用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增
强现实技术,工作人员将数字烟花的图像与现场的视频图像进行合成, 使数字烟花看起来更加逼真。
总之,数字烟花是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物理模拟和实时渲染等多种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的。这些技术 不仅可以模拟出烟花的爆炸效果,而且可以随时调整烟花的形状、颜色、爆炸高度等参数,使烟花更加灵活、
多样。
(摘编自《科技日报》)
【材料二】
亚运数字火炬手是真实用户在数字亚运世界的数字身份, 具有唯一性。亚运数字火炬手将现实世界的 “亚运火炬手 ”拓展至数字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直接参与到亚运会这一盛大的体育
文化活动中。
全球网民通过“智能亚运一站通 ”参加“爱运动、爱公益、爱绿色 ”等活动,就可以成为亚运数字火炬 手。成为亚运数字火炬手后, 可拥有代表亚运数字火炬手独特身份的数字权益, 包括个性化的数字形象、杭
州亚运会火炬手同款服装和“薪火 ”同款火炬的数字装扮等。
(摘编自夏亮《杭州亚运会推出“亚运数字火炬手 ”)
【材料三】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刘奶奶,您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进入“第一届学青会门票销售”,先完成个人信息注册,接下来就回到 首页逐一操作。首先,选定座位后微信支付提交订单即可购票成功。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
【材料三】
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项目 | 上网时间、年龄 | ||
调查项目 |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 10岁以前“触网” |
所占比例 | 82.9% | 70.4% | 61% |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 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 “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选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才每创经录的_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选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 年中国稻谷、 小麦、 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 种植面积 (万公顷) | 总产量 (万吨) | 单位面积产量 (万吨) |
稻谷 | 2945 | 20849 | 7.08 |
小麦 | 2352 | 13772 | 5.86 |
大豆 | 1024 | 2028 | 1.98 |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