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衡阳市外国语学校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材料一】
①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长六改”)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固体捆绑等一系列技术新突破。
②火箭芯级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捆绑了四个固体发动机作为助推器,单枚助推推力可达120吨,刷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快“起跑”纪录;借助固体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部组件少、可靠性高、操作维护方便、贮存时间长的优势,“长六改”运载火箭箭上管路系统减少55%,可实现固体助推器在发射场直接安装,并实现捆绑火箭14天快速发射。
③为了保证发射任务万无一失,火箭芯一级设置了“智能”健康诊断系统。“点火”指令下达后,芯一级液体发动机先点火,健康诊断系统进入工作模式,一旦出现非正常的突发状况,健康诊断系统将立刻做出判断,实施自动紧急关机,同时助推器的固体发动机将不再点火。
④其实,我国的液体运载火箭都有一套紧急关机系统,通常设置在地面机柜中。这次“长六改”火箭的设计师把这套系统搬到火箭上。这个经集成化、小型化设计后的系统,虽然仅有一本B5书的大小,却有着比以往系统更强大的芯片运算能力,能快速精准采集发动机参数并做出实时诊断。
【材料二】
①在一些新闻节目中,画面上会出现一位手语播报员为听障人士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听障人士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不过,在所有视频节目中都安排手语播报员,显然成本过高,无法实现。在北京冬奥会上,新闻播报员的身边会出现一个手语播报数字人。可根据收听到的语音,自动实时生成手语手势,帮助听障人士轻松了解新闻信息。手语播报数字人为什么能听懂新闻呢?原来,科研人员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手语播报数字人以“悟道2.0”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底层核心技术,可实现智能化的手语生成,达到信息无障碍效果,让听障人士也能轻松、高效地获取比赛信息,体验冬奥会的精彩。
②另外,还有针对视障人士参与赛事活动的导盲需求而研发的导盲六足机器人——“六腿小狗”,导盲六足机器人可通过语音、操控设备输入等方式获取目的地信息,通过精确导航定位进行路径规划,利用视觉和力觉融合进行行走稳定控制,引导视障人士顺利出行。
【材料三】
①经过多年建设,甘肃武威肿瘤医院(武威重离子中心)装配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系统。项目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的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无论从性能指标还是临床反馈,这套系统设备毫不逊色于进口设备,但装置的成本只有国外的一半。
②重离子加速器是个“庞然大物”,从高处向下俯视,宛若一条盘踞在地上的“巨龙”,“龙身”直径达到20米,周长有50多米。“龙尾”是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回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束流传输线共同组成的绵延的“龙身”,而终端应用则是“龙头”。
③离子材料甲烷进入“龙尾”后,蜕化为碳离子,再经过“龙身”的不断加速,达到光速的70%后形成离子束流,从“龙头”喷薄而出,进入到各个治疗室,在患者身体上完成重离子放疗。
(原文有删改)
新星文学社举办“走进文学,与ChatGPT 面对面”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网络文学发展态势 |
网络文化市场规模389.3亿元。同比增长8.8% |
网络文学作家数量已超2278万 |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092亿 |
海外网文访问用户规模达9.01亿 |
在多姿多彩、欣欣向荣的大众文化生活中,网络文学彰显中华智慧的原创性力量,发挥着传播主流价值、引领时代风尚、激发文化活力、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历经约三十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基本成熟,对文学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影响已经趋于稳定,相比于快速上升时期频现的热点现象和搅动全行业的重大变化,2022年呈现出相对稳健的发展态势。
(摘自2023年4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①网络作家队伍的壮大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根本所在。进入新时代,从过去一味追求流量到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网络作家表现出主动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网络文学的主流化进程。
②2022年,网络作家队伍展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网络作家的职业多元,涵盖了教育卫生、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5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众多网文作家身兼多职,在“白天打工人”和“夜晚码字人”的模式中自由切换。比如擅长创作游戏类型小说的青衫取醉本职是游戏策划师,新手钓鱼人为中科大物理学博士,出走八万里是一名编剧,千里鹰真实身份是企业CEO……他们结合自身知识体系与职业经历,跨界融合兼职创作,使专业化的行业背景小说风靡网络。网络文学题材得到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网络作家队伍的年轻化为现实题材和科幻写作的“年轻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自2023年4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三:
①近两三个月以来,自媒体上最火热的话题之一莫过于 ChatGPT。ChatGPT的相关话题一直牢牢紧抓着网民的眼球,而最受关注的话题是: 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ChatGPT 所取代?有自媒体总结出了十种最有可能会被ChatGPT取代的工作,无论是哪一种,与文学相关的工作似乎都榜上有名。这是因为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依托强大的语料库和使用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与人类顺畅地聊天,撰写邮件、文案、脚本乃至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自然也不在话下。
②而当这一可见的远景到来之时,人类延续数千年的文学又该何去何从?
③有着模式化的情节结构和以市场为导向的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而言,ChatGPT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只要给它丰富的语料库和足够的专门训练,抓取这两类文学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对它来说应该不是难事。但是,无论是对哪一种类型的文学创作而言,人类都是不可缺席的。事实上,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ChatGPT与文学的真正距离是“实感”。我们不要忘了,没有人类便没有文学,以人类的肉身性体验为基点的实感才是文学的核心要义。
④实感首先指向的是人类的肉身性体验。肉身性的体验与人类的听觉、感觉、触觉等官能性感受息息相关,这些感受千变万化,人类目前积累的语料库恐怕难以描绘这些感受的万分之一,即使精彩如施耐庵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对味觉、色觉、听觉多种感觉的综合调动,白居易描写琵琶声时的精彩比喻,也未能穷尽文学描写的可能性。这些肉身性的体验,就像一个无穷的黑洞,只有依赖人类的实际体验与无穷的创造力,才能呈现其冰山一角。无法体验这些人类感觉的ChatGPT,自然无法拓展人类肉身性体验的文学可能。
⑤肉身性的体验只是实感的基点,基于肉身性体验所产生的综合感受——复杂的感情和思想,才是人类与目前的 ChatGPT最大的区别。对文学来说,它不仅要充分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歧义性来描摹人类的感情,更要在创作中生成复杂的思想。依托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尽管ChatGPT能否生成与人类语言般多义、含混的语言尚且存疑,但在对多义、含混的语言运用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复杂的思想,目前来看,这恐怕依然是人类作家显著的优势。退一步讲,如果将来人工智能已经能够生成复杂的思想,那么作家面对ChatGPT时还有什么优势呢?不管是新文学传统所形成的强烈的现实介入感和社会责任感,还是通俗文学对不同时期普通人阅读兴趣的捕捉,都需要作家主体性的高度投入,需要他们对社会现实的高度省察,需要他们对基于人类肉身性体验和复杂思想感情的创造性转化。
(摘自《中国作家网》2023年4月24日危明星的《实感:ChatGPT与文学的距离》)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