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利川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卷
材料一:摆手舞中“渔猎舞”、“农事舞”等对生产劳动过程的模仿性动作,强调的是对处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共同的心理特征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凝聚力。摆手舞作为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族人民心理认同的肢体语言符号,这种原生态文化形态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材料二:土家族人们居住在湘、渝、鄂、黔交界的山区。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寨之间极为分散,“本寨数十里外辄为足迹所不致”,人们交往、交流非常不便。而且土家族地区“山寒水冷,收获甚薄”,不得不常年劳作于田地,使得人们“鲜片刻之暇”,更无以为乐。摆手舞作为一种大型舞蹈、祭祀活动,不仅将土家族,还将汉族、苗族人民吸引、聚集在摆手堂,使摆手堂成为人们交流与交往的中心。许多客商则带着土家人自己不能生产的日常生活用品来到摆手堂外,利用土家族人“不识商贾”的特点,做起买卖。因而,摆手舞活动不但是人们娱乐的方式,而且也为本民族与外界进行交流交往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材料三:土家语属于藏缅语系,其传统名字仅仅有名而无姓。龙山坡脚的土家人现在给小孩起的乳名大部分还是为土家语名。例如:热木(美竹)、亥木(盛竹)、阿聚什用(岩下大将)、岜必(小山)、麦铁送(天官)。
【材料一】汉服“出圈”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穿汉服逐渐发展为一种热门的时尚潮流。近期,一位年近八旬身着汉服的“汉服奶奶”可谓出尽了“风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汉服奶奶”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基于底蕴自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热点时评》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汉服在款式、材质、设计上做出了许多改良。改良后的新汉服深受大众喜爱。作为主力军的年轻人,平均一人每年购买4.8套汉服,每套汉服的平均价格为777.5元。以下两图摘自艾瑞咨询的数字分析。
【材料二】汉服溯源
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后消亡。其形制包括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四类。汉服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彰显了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风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有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之分。相比古代汉服,现代汉服(新汉服)在保留前者的经典样式和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大众的多元化穿着情境和时尚美学加以重新设计后,更符合现代日常穿搭习惯。
【材料三】汉服之争
马面裙,明明是中国的汉服服饰之一,如今却被说成是外国某品牌自己的标志性服装,这种文化挪用简直是明偷暗抢。我国马面裙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千年以前宋代旋裙,明代再加以发展。它四个面两两重合,裙门交替,这种独特的围合式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找不到类似的。它的色彩尽显中国传统色的美,绣满各色传统纹样,寓意吉祥高雅。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马面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审美工艺集大成的象征性符号。如果说时尚的尽头是传统,那么传统的溯源叫华流。
—— 《有一种潮流,叫中国马面裙》
当我们把马面裙完全作为一件常服去搭配时,这才算将汉服完全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有真正的融入,汉服才能发扬的更快、更好,才能不被他人占领、掠夺 。 ——网友1
真正能流行起来,被人们认可的东西,背后都少不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人们会对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符号的东西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喜爱它们。——网友2
与传统汉服相比,我更能接受融合了现代元素或二次元元素的改良汉服。——网友3
【材料四】汉服与戏剧
昭君出塞时身着汉代女子常穿的曲裾,外披一身红衣,配着白色毛边斗篷,红白对比的传统服饰造型非常靓丽,一出场令人惊叹。以下为《王昭君》剧幕节选(有删改)。
第三场《别家》 | (昭君身穿曲裾深衣,神情黯然,略有所思。) 昭 君:(白)奴家王昭君。父亲王穰,卧病在床。长兄王豹,远戍边关。 兄弟王龙,尚在童稚,全凭我与母亲,以浣织为生计。 …… 昭 君:(唱)妾是庶人甘贫贱,不愿选在君王前。 |
第十场《慨决》 | (昭君因得罪小人,入掖庭为宫女多年,衣着简朴。) 萧相国:久闻昭君娴雅端庄。今日一见,果然堪当重任。 (唱)出塞和亲,为的是千家井灶,万户生灵,百载生息……昭君你长在民间知民意,事到临头要深思。 昭 君:(背供)萧相国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浇散王昭君万斛离情。 |
第十二场《出塞》 | 匈奴左贤王:参见娘娘!单于已在关外恭候,请昭君娘娘启驾。出关,成就嘉礼。 昭 君:(A)请取琵琶过来,待我弹奏一曲,以写我和亲之愿! (唱)胡汉争,有百载,喜今日长城内外风静无埃。但愿得恩义常在,五风十雨常无灾。 |
材料一
传统图书馆在新时代环境下面临的问题
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最为基础和传统的服务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图书馆逐渐受到了诸多挑战,比如出版商以及书店能够提供更好更舒适的阅读环境,而一些传统图书馆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久远,无论是基础设施设备还是阅读环境等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且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多数读者在寻找自己所需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首先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而不是直接借助传统的百科全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还实现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共享,这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
(节选自《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有改动)
材料二
经过两年闭馆改造,于上月开放的徐州图书馆,在二楼开设了最美阅读区,并将这一视野开阔、环境优雅的位置提供给读者阅览自修,每天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十点。
在此次提升改造工程中,有着九十年历史的市图书馆新增了一组浮雕壁画,画面分别讲述了代表徐州文脉的八个与读书有关的典故。图书馆二楼自修室外,便是最佳观赏位置。
走进“读者自修室”大门,视线豁然开朗,可容纳数百人的整齐座位间,有人在平板电脑前鼠标轻点,有人在半桌资料前埋头刷题。走廊的沙发座上,一位年轻妈妈正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在这里做作业。走廊拐角,四位着装时尚的年轻人围桌静读。
夜晚的灯光中,近观历史画面,对比当下场景,读书的种子在徐州大地绵延深扎。
(节选自《徐州日报》2023年4月13日,有改动)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满意度持续提升,但书香中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对于一些居民来说,去图书馆借书、读书还存在一些烦恼。比如,图书馆离家太远、开放时间不合适……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居民去图书馆的积极性。
还有些人不知道附近的图书馆在哪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较低。(详细数据见下表)
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知晓率统计表
阅读服务设施 | 公共图书馆 | 报刊栏 | 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 |
知晓率 | 30.7% | 25.8% | 27.1% |
我国每年推出40万余种新书,但质量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在逐年上升,面对数字化阅读潮流,图书馆也需要变革。
(节选自《民生周刊》2023年5月1日,有改动)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