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经济开发区中心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兴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布局新兴经济业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十年间,大兴区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8.0亿元,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1.8亿元,迈上千亿级台阶。按可比价格计算,十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超过全市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2012-2021年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情况

(可比价格: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

【材料二】

十年来,大兴区调整产业结构,引聚“高精尖”产业,初步构建起绿色发展的新高地。我区大力推动低端产业、高耗能企业疏解,推动____发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12年0.70吨标准煤下降到2021年0.26吨标准煤,十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47.9%,2021年不变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18.2%,居全市第一。

大兴区在调整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引聚“高精尖”“专精特新”产业,大力发展健康经济、数字经济、临空经济,抢抓“两区”建设发展机遇。“中国药谷”发展势头迅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产业开发创新优势不断释放,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树立起国际创新合作的新品牌,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拔地而起,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高效推进……

【材料三】

十年来,大兴区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基本打造出美丽宜居的新环境。大兴区坚持大幅增绿,2021年人均绿地面积47.72平方米,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05%,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27%。区政府以超常规的力度治理大气污染: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10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从134天增至283天,改善幅度位列全市第一。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当下有为,未来可期。过去十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大兴区攻坚克难,勇于实践,全区上下不断____,____,____,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展望未来,大兴区将始终保持勇立潮头的昂扬锐气,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紧紧围绕“三区一门户”(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和首都南部国际交往新门户)功能定位,建设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

(1)、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及图表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间,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已突破千亿元,说明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B、2012到2021年,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达到最低值,2021年达到最高值。 C、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呈现平稳、回落再大幅增长的趋势。 D、大兴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聚“高精尖”产业,开创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局面。
(2)、根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高精尖”产业  累积发展势能  破解发展难题  夯实发展基础 B、“高精尖”产业  夯实发展基础  累积发展势能  破解发展难题 C、绿色低碳  累积发展势能  破解发展难题  夯实发展基础 D、绿色低碳  破解发展难题  夯实发展基础  累积发展势能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大兴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有:。(每个空限15字以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情结。班级开展“走进博物馆•感受另样风情”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的成果汇报资料。

【材料一:调查报告一览】

  

【材料二:“博物馆热”升温】

今年“五一”期间,各地博物馆、科技馆和科普基地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博物馆何以如此空前“火热”?这背后固然有假期巨大“流量”的加持,但也离不开近年来社会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看风景,更希望来一场润泽心灵的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与单纯的景区相比,博物馆显然更能给予人们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满足他们的多元文化需求。

为回应这股来之不易的热情,各地博物馆的展陈纷纷“上新”,推出更精彩的展览展示,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例如,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各地不少博物馆推出定时免费导览讲解、延长开放时间、扩大文创展示区域等举措,让游客们听得明白、看得过瘾。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期待着,在游客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中,助推“博物馆热”持久升温。

【材料三:集章打卡面面观】

1逛展集章把文物“带回家”。

前段时间,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博物馆,发现博物馆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人:手里拿着厚厚的本子或一叠明信片,一进展厅就开始寻找“打卡点”,忙活着盖各式各样的印章。从中可以发现,一股“集章热”正在兴起,“集章”也成了观众“解锁”博物馆文化、对话历史的新方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了传统五谷图案印章,吸引了不少到先农坛糟田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学生。“稻子、黍子、谷子、大豆、高粱……这些都是我在藉田里认识的农作物。”四年级学生王拓主动当起小讲解员,“收集这些印章,可以把我学到的知识带回家。”

2“集章攻略”让兴趣跑偏。

有人借着“打卡”学到了知识,也有人是为了“集章”而跑博物馆、凑热闹的。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孙先生和8岁的女儿买了一套48元的集章专用明信片,按照明信片上标注的提示,他们依次走到古哺乳厅、植物厅、恐龙公园等展厅内的“打卡点”,将明信片放入指定的盖章机器下,扳动拉杆,就可获得印有熊猫、红腹锦鸡、水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案的印章。孙先生父女俩一路小跑寻找“打卡点”,短短半小时内就完成了“集章任务”。孙先生却感到“不太值”。“本想周末带孩子来博物馆深度游玩,多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但孩子只惦记着盖章,根本没顾上看展。”他说,“希望博物馆在设计这些好看的印章的同时也能增加和展览的互动性,别让孩子的兴趣跑偏了。”

3时尚还需增添文化厚度。

如何更好地利用“集章打卡”这一形式,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研究馆员闫志认为,博物馆要通过活动设计让观众参观到更多展品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盖章”这一形式上。“活动背后需要一系列细节设计的支撑。”闫志举例,集章打卡可以增加问答环节,让观众从展览中寻找关键元素和答案,以此吸引并促使观众停下脚步,将目光聚焦于展品本身,激发观众的观展兴趣。

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

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可分为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o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时下,消费领域刮起了一股国潮风。2021年“双十一”开售首日,天猫平台的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同比激增超400%,成为“双十一”最大的黑马之一。除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外,还有国潮联名的白酒、口红、电子产品。。…。对年轻消费者而言,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方式。

②所谓“国潮”,有两层含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能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而使产品更具时尚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崛起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国潮的种子,仙鹤、朱雀、祥云、古典园林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出现在服饰、饮料、食品等各类消费品中。

③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形成了坚实的制造基础,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国潮这一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也已从温饱消费阶段逐渐走向品质消费阶段。“80后”、“90后”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后,更使“品质>价格”的消费理念成为时尚。人们发现,一些昂贵的外国品牌与低价优质、具有高性价比的国潮品牌在质量上相差无几,外国产品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材料二】

①自近现代以来,每次国货运动都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在过去,当面对列强入侵或遭受国外势力威胁时,国货运动的提倡能激发民族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决心,维护国内经济和扶持民族企业更被视为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品牌的打造与发展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关系国家振兴和国际地位。国潮品牌的创建与发展便是为迎接这一挑战,通过创立本土品牌,在激发内需、振兴经济的同时尝试创制中国特色消费文化和提高国家地位的重要举措。为此,各级政府联合新闻媒体、电商平台积极推动各类中国品牌推介会和国货计划的落地。

②同时,国民也在通过消费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和事务,积极创建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例如,在2021年的河南洪灾中,民族企业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责任担当,激发出国民对国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国货运动兴起到目前国潮消费的流行,国潮使我们得以重温和缅怀特定时期的历史回忆和集体记忆,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如今的国潮具有不同于以往国货运动的新特点:第一,将国际潮流元素融入本土品牌的打造中;第二,采取当今最新技术,对产品本身与消费渠道进行创新,以推动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第三,注重中国品位的全方位营造,以便在国际时尚话语体系中争夺“一席之位”。国潮的兴起标志着东方美学不仅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主流,也将影响全球社会,成为现代文化多样性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材料三】

当前,国潮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热度生产劣质产品;由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品牌跟风模仿、将中国传统文化生硬地与品牌文化嫁接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国潮要走远,需要持续不断地在“国”的深层意蕴中汲取营养,在求同存异中进行“潮”的推陈创新,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也要保持开放心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其他文化元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班级开展“魅力广州·幸福广州”主题学习活动,小铁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小小“任嚣城”变为国家中心城市

    把古时0.05平方公里的任嚣城,置于今天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来看,狭小得不值一提,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

    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尉任嚣在此筑城,位置在现仓边路、越华路、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带,这弹丸之地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6年后,赵佗立南越国,兴建南越国宫署。此后两千多年间,历代官衙、署衙都建于此,这在世界城市史极为罕见。

    宋代修筑了子城、东城和西城,史称“宋三城”,珠江沿岸形成了沿江商业区,明代永嘉朱亮祖扩广州城,并在越秀山上修筑了镇海楼。清代中叶以后,当时的珠江百舸争流,江畔西式建筑林立。

 1921年,广州在中国首度设市。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天,古老的白云山、越秀山层峦叠翠,与珠江新域的现代高楼遥相呼应,在这山水环抱的诗意生态里,无数弄潮儿汇聚于此。

(摘编白《云山珠水广州城,循图溯源两千载》)

材料二:

    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882.7万,户籍人口1056.6万,也就是说,每两个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新广州人”,其中又有近半数来自广东省外。广州已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感”或许是市民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它往往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新移民”在这座城市不仅能找到发展的机会,更能得到接纳和尊重。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超大城市认同感调查报告》,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七大城市中广州接纳度排名第一。这座城市以人为本的气度和敢为人先的劲头从来不曾褪淡。2023年福布斯中国发布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排行榜,紧随北京、上海,较去年排名上升一位。强大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接全球的枢纽网络、开放包容的商住环境,正是这样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文性格,积淀出这座城近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和全国商贸中心城市的厚重底蕴。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三: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69.84亿元,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2023年前三季度广州市经济运行简况(部分)

统计项目外贸进出口总值金融业实现增长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外贸出口总值外贸进口总值
数值(亿元)4863.53290.12134.708237.54392.67%
同比增长18.5%-5.7%7.7%6.4%4.4%

(摘编自广州市统计局网站)

材料四:

 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广州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加速复苏态势,各大商圈人流显著提升——10月1日至6日,天河路商圈、北京路、长隆万博等多个重点商圈的客流量均同比增长超10%,甚至有商圈客流同比增速达26.9%, 再展“流量之城”的实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作为千年商都,广州的流量密码依旧引人注目。

(摘编自《3万亿之城广州再造流量密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