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生学业能力调研测试试卷

【实用文阅读】

应该这样跟孩子讲童话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辩题一出,引发了双方辩手激烈的争辩。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我认同反方的观点,父母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是假的。

童话为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童话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童话故事里的人物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狼来了》让孩子学会诚信,  《小红帽》告诉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童话是假的,但是我们依然会被真实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我可能不是公主,但我可以像公主一样自信、独立;我可能不是勇士,但我可以拥有勇士勇敢、顽强的品质。

反方辩手傅首尔认为,父母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是假的。小时候,她和妈妈住在米仓,那里有很多老鼠,晚上睡觉特别害怕。妈妈说: “老鼠会给乖乖睡觉的小孩送来糖果。”于是,她每天晚上都乖乖睡觉,而早上醒来,枕头边总会有一颗彩色的糖果。这个美好的童话,给傅首尔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她度过了并不美好的童年。

童话是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来源。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孩子来说,童话给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1968年,一位美国妈妈将她三岁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告上法庭,理由是当她的女儿把字母“O”认作苹果时,老师告诉孩子,这是字母“O”。作为一名老师,尽职尽责地教给孩子知识是没有错的,但这位美国妈妈认为,老师扼杀了女儿宝贵的想象力。 因为女儿在认识“0”之前,把“0”想象成童话中的太阳、苹果、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在幼儿园老师教她认识“O”之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想象力。最终这位妈妈胜诉。

用成人世界的事实去限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其实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伤害。童话是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来源,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就等同于过早地把孩子从童话丰富的想象中拉回现实,中断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就等同于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对真假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必经之路,经历这条路对孩子成长有益。所以,不必告诉孩子童话是真还是假。让孩子在成长中渐渐明辨真假吧,父母要做的,是培养孩子从不同立场明辨真假的眼界。

(摘编自腾讯、搜狐新闻)

(1)、根据阅读,我知道这场辩论正方的观点是:
(2)、本文作者主要采用举例的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请简要概述两个例子:

例1:   例2: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信息是否正确。

①作者所持的观点与“傅首尔”是一致的。

②作者认为,童话是虚构的,所以童话人物的情感也是虚假的。

③作者认为,孩子对真假的认识过程,是认知发展的必经之路。

(4)、【多选题】要说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这一观点,可选择的事例有:
A、爱迪生拥有各种奇思妙想,他不断研究,发明了电灯泡、有声电影…… B、海伦·凯勒坚持不懈,终于创作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自传体小说。 C、刘慈欣有奇特的想象力,因此创作出《三体》  《流浪地球》等科幻小说。 D、古代劳动人民大胆想象,创造出“水车”这一劳动工具。
(5)、童话中的人物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仿照例子,填写表格。

童话

人物

精神力量

《狼来了》

小男孩

诚信

《白雪公主》

七个小矮人

(6)、你认为父母是否应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两点)。

观点: 

理由1: 

理由2: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三种诸葛亮 (邓 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和小说、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刻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住一个民族的故事

白岩松

    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用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为巴赫而著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领我们去了藏书楼。讲解员开始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读书人。”我一听特郁闷,以为第三代这个读书人要开始败家了。后来才知道是这个读书人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17万册孤本、善本,建成了这个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书,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第三个问号:因何而有用?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着急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些就是“无用之有用”。

    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也许有时能看到父亲领着儿子指着某个广场上的地砖说:“你爸当年就住这儿。”19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100多位摄影师去拍照。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们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

    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有了故事,失去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也许将来都会像二十年前,北岛流浪时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隔了一会儿,北岛又说:“祖国是一种乡音。”

(选自《白说》略有删改)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我们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折射的正是对创新的热切呼唤。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一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重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来讲讲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智商)。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那什么才是重要的?

    第一,时间的付出。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老蒲这样教导学生:“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并且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以及你真正去查阅和实验相关文献的时间。如果你不能做到,就离开实验室。”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就一定不会成功。

    第二,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说他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有一天我们开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后来,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三处错误,但我不敢提,再一想,那的确是错的,我哆哆嗦嗦地举起手,指出了一处错误。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但是我们的导师说:“我觉得你讲得不错。”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你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最后,我祝愿大家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节选自清华副校长施一公《致研究生的演讲》,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旅融合新动能持续加持“文化年”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期间,各地可以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喜庆、更欢快。”富有文化气息的文旅假日活动,会带来浓浓的年味儿。

②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通过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以产品融合、要素关联等方式聚合重组,是提升旅游品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③文旅融合持续产生新动能,衍生行业新态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信息,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元,同比增长75.5%。居民国内出游总花费3.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不同于以往主要依赖旅游景区的传统旅游模式,文旅深度融合融出了新思路、新样本、新高度。许多城市纷纷“卷起”,将特色文化创造性融入城市旅游,成功吸引大量游客到访,淄博烧烤、榕江“村超”、哈尔滨冰雪世界等成为文旅网红打卡地。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绘就出一幅幅充满消费活力、富有文化气息的生动图景。

④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让人们能够舒心出游、乐享假期。文旅深度融合旨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年轻人热衷于“特种兵旅游”“Citywalk”等新模式,喜爱“南方小土豆”“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等亲切温情的语言表达形式。各地在提供便捷周到的文旅服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换着花样把远道而来的游客“宠上天”,促进“流量”变为“留量”。许多城市开通旅游专列,为乘客送上特色礼品;遇降雨降温天气,景区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游客深夜堵车,文旅局冒雪上山送物资。部门联动强化社会治理,营造和谐文旅市场环境,丰富文旅服务内容,以文明旅游风尚浸润心灵。

⑤推动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加强节假日期间文旅精品产销保供。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叉融合、跨界结合,不断培育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⑥一方面,深入挖掘文旅基础资源。北京市统筹全市文旅资源,以“欢乐春节,畅享京城”为主题,推出文化过大年、非遗过大年、演艺过大年、冰雪过大年、亲子过大年、京郊过大年共六大系列7000余场活动,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春节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期待。

⑦另一方面,以“文旅+”带动多产业同驱并进。“文旅+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游玩全新体验,“文旅+教育”助力各学段开展“行走的课程”,“文旅+乡村”以中国乡村文化打造“村晚”等沉浸式春节民俗和群众文化活动,这些跨界融合使人们得以充分享受风格鲜明、品质优异的文化旅游产品。

⑧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全国多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繁荣向好。文旅融合大有可为,必将持续释放新动能,营造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助力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欢腾热闹的“文化年”。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9日,有删改)

阅读《摆脱对于阅读的“误读”》,完成问题。

摆脱对于阅读的“误读”

①近日,一则《水浒传》被举报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该举报者认为《水浒传》中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作者“三观不正”,作品是“毒小说”,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

②《水浒传》这样的书是否“诲淫诲盗”,其背后是一个阅读观的问题。“诲淫诲盗”这个词中,“诲”意为教导,这揭示了一种观念,即将阅读当成一个受到书中内容教育的过程。阅读确实具有使人受到教育的功能,但与这种教育过程,并不是机械的必然关系。假如一个人读的书里有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那么书本中对不道德行为的描述,必定会将读者变得不道德——在这种机械的阅读观下,阅读会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毕竟哪怕是道德训诫的书本,若要教人向善,首先也要讲一讲什么是恶,可一旦描述了恶,在这个机械的阅读观下,也难保这些描述不会毒害阅读者。按照这个逻辑,想要打造一个绝不毒害人的水晶世界,恐怕只禁掉一部《水浒传》也还是不够的。

③其实,《水浒传》中这些道德上不完美的人物们的故事,阅读它,反而有助于人的心智成长。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净化”理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怜悯、恐惧等情感,被唤起的情感得以净化,让人们对于美德产生新的体验。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水浒传》上。《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本是天降的魔星,这已经意味着他们是超出规范的人,并不是作为道德模范被提出的。其故事有时让读者觉得爽快、佩服,有时又觉得同情、怜悯,有时甚至是厌恶、反感。读者可以在情感的激荡中,思考书中人物的功过,思考何为正义,还可以在和作者叙述立场的分歧中,了解古今价值观的异同,批判性地看待书本。这恰恰是时至今日青少年继续读《水浒传》的意义之一。

阅读并不“可怕” , 同时阅读也不应该被神化。近日,另一则颇有热度的关于阅读的消息,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加入八年级语文阅读书目。这一变动,可能是为了借此引起初中生对我国经典的兴趣,然而不少学生读《经典常谈》时感到十分费力。有人为求效率,选择只读、记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反而将原书弃之不顾,此举虽可能于考试得分有利,却背离了阅读课理念的初心。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得的,总是和这个人当下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初中生若有学力出众者,打算利用此书,结合课堂、课余读过的经典名篇,进一步了解经典原书,尚且可取;倘若对经典并无兴趣,也无接触渠道,只靠应付任务去阅读它,反而可能会引起厌倦的心思。如果认为阅读了名家好书,就能让阅读者从此脱胎换骨,这也是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它并没有那么神奇。

⑤摆脱对于阅读的某种“误读”,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认清阅读在阅读者身上起到的教育功效有限,这只是阅读的一种附加作用。相比教育,阅读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不仅十分可观,还更加立竿见影。

⑥回到《水浒传》,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哪怕对于世路人情、江湖社会懵懵懂懂,可还是会因鲁提辖捉弄镇关西的手段忍俊不禁,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命运忧心不已。这种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也是非常宝贵的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