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大同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来讲讲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智商)。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那什么才是重要的?

    第一,时间的付出。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老蒲这样教导学生:“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并且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以及你真正去查阅和实验相关文献的时间。如果你不能做到,就离开实验室。”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就一定不会成功。

    第二,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说他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有一天我们开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后来,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三处错误,但我不敢提,再一想,那的确是错的,我哆哆嗦嗦地举起手,指出了一处错误。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但是我们的导师说:“我觉得你讲得不错。”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你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最后,我祝愿大家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节选自清华副校长施一公《致研究生的演讲》,有删改)

(1)、阅读演讲稿要特别关注文章清晰的思路。请将上面语段的思路补充完整。

指出IQ是研究生是不重要的素质,引起下文→→提出希望并发出祝愿

(2)、除了语段中提到的素质外。你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还有什么素质是重要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鲜明;②思路清晰;③不少于8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十全九美也是美

舒乙

        ①有一回,郑振铎先生应邀到老舍家,看老舍收集的小古玩。老舍和郑振铎是老朋友了,无话不谈。

        ②郑振铎先生当时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是文物方面的大家。他以专家的眼光看了老舍先生的收藏,然后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话:“全该扔!”

        ③老舍收藏的小古玩虽然从整体上看是很漂亮的,但其中有些却有一些瑕疵,让郑先生看不上眼。譬如,有一条不明显的小裂纹,或者有一个小缺角。老舍听了之后,也没生气,愣了一小会儿,笑着,也说了一句话:“我喜欢!”

        ④随后,老舍先生从柜中拿出一个小瓷碟,是浅蓝色釉子的,碟的中部有一个紫红色的图形,像一个大的、加长的逗号,很随意,很潇洒,好像是随便勾抹出来的。老舍先生指着这笔大“逗号”说:“您瞧,多漂亮,神来之笔呀!”郑振铎先生虽不说话,却点了点头,似乎也同意这东西真好看。大概他也认为这是随性而为的,刻意做反倒做不出来,有天然之趣。

        ⑤一个“全该扔”,一个“我喜欢”,无意中道出了两种判断事物的标准。

        ⑥他俩的观点其实都是有道理的,虽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纯粹从文物专家的角度出发,以为有瑕疵的,哪怕是微小的毛病,只要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便都不可取,不值得保存,没价值;另一个则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自己看着美,又觉得特别有意思,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便留下来收藏,不太在乎年代是否久远、是否属于绝对稀有,或者是否出自名家、官窑。

        ⑦这两种观点,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当然,后者的所谓主观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是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表现为一种自信和以“我”为中心。

        ⑧更何况,维纳斯女神像和《富春山居图》,甚至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本身都是残缺的,却也依然是大家公认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巅峰。

        ⑨由这几个特例可以看出,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性的高低是第一位的判断标准,哪怕缺胳膊少腿都没有关系。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代表,是绝对高峰,无人能比,谁也迈不过去。艺术第一!

        ⑩是的,十全九美也是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郭英剑

       如今,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时代,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已逐步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阅读方式。随着而来的纸质书的大滑坡,书店举步维艰。让很多人深感忧虑,甚至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区分两者。

       我不否认数字化时代会出现许多信息垃圾,这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也不认为数字化阅读方式就一定会导致阅读质量肤浅化,先不说电子媒介让经典书籍变得更加便易携带,使人们阅读的机会与时间都可能增加;仅是网站、微博、微信出现的很多非常精彩、非常深刻甚至是振聋发聩的作品和观点,就不能视而不见,数字化时代,不能仅凭媒介载体的不同来界定阅读品质的“深”和“浅”。

       我们不是要否定某种阅读方式或肯定另一种阅读方式,而是要进一步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读什么”和“怎么读”

       今天,人们大多数喜欢阅读流行书籍、浏览时兴信息。我还是想说:不要忘记经典。

       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读什么?﹣﹣读经典,第一经久不衰,第二具有典范性或者说权威性,第三经过了历史选择,是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路,更能使人学着去“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且教人从有用之中发现高贵与美”。尤其是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成长,包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等。无论是什么时代,经典的精神力量都是持久不衰的。

       怎么读?这似乎应该不是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看的书很多,记住的知识多,这当然会让其他人肃然起敬。但在这数字化的时代,无论你如何博闻强识,都抵不过一块小小的键盘,更比不过鼠标轻轻一点一切尽收眼底的互联网。那么,在这样一个知识近在咫尺的时代,怎么读才有意义和价值呢?

       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不只是为了知道和记住,数字化时代,在面对汹涌而至的各类信息的时候,读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把众多的阅读内容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思考形成个人的思想和对世界的多元化理解,最终为我所用。在崇尚个性的数字化时代,深入的思考正是体现读者独立存在的价值之所在。

       最后,我想谈谈阅读之后还有写作。当然,这不是要求每一位阅读者都成为专职作家。而是希望通过写作推进深度的思考、积淀阅读的成果。在电子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所以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写作,表达深度的阅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操作性。

       我们可以用三个“勿忘”来总结:第一 ,在阅读当下作品的同时,“勿忘经典”;第二,在读书娱乐、获得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勿忘思考”;第三,在强调阅读的同时,“勿忘写作”。

       虽然纸质书在走下坡路,书店在倒闭,但令人欣慰的是,阅读将是永恒的,欣慰所有的阅读,都是有品质的阅读!

(文段有删改)

童年都去哪儿了

【案例回放】

①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你在幼儿园里有没有交上男朋友啊?”……

②在一则儿童食品电视广告中,一个小男孩学着古代皇帝的样子,一边背着手踱步,一边用极其成人化的口吻说:“吃方块酥,享皇帝福,我是小皇帝!”

③某市新华书店,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儿童读物柜台,其中充斥着暴力、色情、惊悚等不堪入目的内容。

【调查统计】儿童对电视广告的反应调查

求购行为

无明显反应

模仿广告词

不相信

其他

19.6%

27.5%

49.4%

11.4%

8%

【网友声音】

       @小黄蜂:在这个泛娱乐时代,儿童难以摆脱“被看”的命运,成为大众逗乐的工具。大众有一种畸形的癖好,他们愿意观看儿童对成人的戏仿,这种不伦不类的娱乐性场面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得意。

       @胡桃夹子: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负面危害不仅仅是让孩子在语言使用上出现早熟,更加严重的危害是使孩子由于语言的影响进一步发展成为思想早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大人”。

       @没枝叶的树:许多家长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急躁的拔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被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了,像被拔过苗的庄稼那样逐步枯萎。

【校园童谣】

①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②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找个朋友,到校园转转。带上球鞋,戴上护腕,套上队服,到球场玩玩……

【专家看法】

       陈沉(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真人秀节目或者娱乐节目并不是要排斥儿童的参与,而应该确保正确的参与形式和评价标准,越不符合儿童身份年龄的表演内容,越是能得到肯定和追捧这一标准应该被终止。

       陈智雄(心理咨询师):儿童成人化倾向同时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人的健康心理成长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如果直接跳开某个成长阶段的活动和经历,很可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逆转的空缺与伤害。

       姚倩(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中大量的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使儿童仅仅坐在电脑前便打开了进入成人世界的大门,在情感经历上便越来越早熟,缩短了由儿童走向成人化的时间。

       张雪梅(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在成人化的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孩子们互相打杀,可能会把虚拟世界里的一些仇恨带到生活中来,实施一些报复行为或者说伤害行为,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这种现象的发生。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作者):正是现代传媒影响才使童年过早“消逝”。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伪成人”,实在令人痛心和尴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具有厚重分量、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于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于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注重家风,既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家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谈安静

①每天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再加上工作的繁忙,生活节奏的紧张,安静似乎很难做到,但安静对每个人却很重要。

②我国古人在谈到人的修养时,十分重视一个“静”字。《黄帝内经》里说:“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又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人只要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和体力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把生活节奏不要绷得太紧,尽量争取一些安静的时间,这对健康、对事业,都大有益

③提倡安静,不是让你与世隔绝,不问天下事,把一切大小事都置之度外。不是这样。古人所说的“静”,主要指人的心情要安静,要心平气和,即所谓“静以养生,俭以养性”。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安静有利于恢复疲劳,休养生息,增强体力。同时,“静”是思考问题的最佳时机。清代学者薛文清在他的《读书录》里说:“静中有无限妙理皆见”。意思是说,人一旦安静下来思考,就能涌现出许多“妙理”,即深刻的见解。他的这个体会是符合实际的。

④确实,许多人平时每天工作忙忙碌碌,不是处理这件事,就是接待那个人,有时甚至忙得晕头转向,这时候处理问题往往来不及仔细思考,由此很容易出现一些差错。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在忙碌了几天之后,安静地休息几天,反思一下前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哪些事做得对,哪些问题处理欠妥,心平气和地扪心自问,想想前些日子可能发生过的某些过失,这种反思会使人头脑更清醒,很有好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及时察觉了,改了过来,就是好事。古人说的“静则养身”,就是在安静的条件下,冷静地思考些问题,达到身心俱受益。

⑤要做到安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排除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有的人整天牢骚满腹,这也不顺心,那也不满意;有的人缺乏宽容的气度,听到一点不同意见就烦躁,听不进去;更有些人为追名逐利,整日琢磨着一些歪门邪道。这些人当然做不到安静。安静与节制是相联的。各种不正当的私欲是安静的大敌。一个人要力求做到淡泊名利,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排除了外来的种种诱惑,心也就真正“静”下来了

⑥尽可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克服内心的焦躁,静下心来,就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踏踏实实地做人和做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