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启贤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课内外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 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予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人往来时闻风铎声及见佛灯隐现于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予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予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榭:这里指树木。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④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⑤风铎(duó) :悬于檐下的风铃。⑥无际、仲和:都是作者的朋友。⑦趺(fū) 坐:两脚盘腿打坐。⑧过:造访。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欣然起行

少闲人 

至承天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 B、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C、《记承天寺夜游》 自然成文,不事雕琢,散句为主,节奏舒缓,读来有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D、乙文中作者两访虎丘后,他认为在岁寒夜半安静的时候,才能领略自然风景的本色美。
(4)、请用 “/”给文中的划线句子断句。

予 尝 秋 夜 坐 钓 月 矶 昏 黑 无 人 往 来 时 闻 风 铎 声 及 见 佛 灯 隐 现 于 林 梢 而 已。

(5)、 同是夜游,承天寺和虎丘的月色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欣赏月景时的心情各有什么不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芦花开在故乡里
                                                                                                                苇迪
        ①是秋天了。
        ②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落了;菊花,悠然地开了……行走在秋天的城市里,我的目光总是下意识地掠过眼前熟悉的一切,向着远方眺望——我多么渴望,视野里能够出现大片大片苍茫的芦花啊!可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除了远山,就是无尽的天空了。
        ③一次次眺望,一次次落空,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将它投向遥远的记忆——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④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里,眼光一瞥,就能瞥到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芦苇。
        ⑤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平常到小孩子们毫不在意——除了粘知了时去折一根芦苇,小孩子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⑥可秋天一到,一切就变得不同了。——秋天来了,芦花就开了;而乡下的女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芦花的?放学的路上,一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脚步,顺手折一枝芦花。初开的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是清秀。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地轻拂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了家。那枝芦花,就被女孩儿随手插在了自家的篱笆上……
        ⑦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变了。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就会拂出一掌飞絮。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在村庄的周围,开成一片风景。尤其在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那时候的我,总喜欢在放学归来时,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大柳树下,默默注视着霞光里的芦花,欣赏着那种难言的壮美。坦率地说,年少的我,正是从芦花那里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⑧不过在乡下,没人在乎芦花美不美的。冬天一到,芦花便从四野里消失了——芦苇被人割走了,带回家去盖房子。至于芦花,也被派上了用场——巧手的主妇利用布条、麻绳与芦花,给孩子们编出一双双毛窝来。那些温暖的毛窝,足以让孩子安然地度过一个冬天。等到来年,毛窝穿破了,新的芦苇又长出来了,新的芦花也开出来了……
        ⑨年年与芦花相伴,芦花自然就成了心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花。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是啊,看见芦花了,就快到家了。在年少的记忆里,芦花总是与家连在一起的。
        ⑩可在后来,在我13岁那年,我却不得不告别芦花,去一座城市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城里,我见到了百合,见到了海棠,见到了郁金香,见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娇美艳丽的花儿,但我最想见的,依然是芦花。可任凭我如何去寻找,在城里,我始终找不到一枝芦花。是啊,芦花只属于乡野,城里哪有它的身影呢?
        ⑪可我,怎能放下芦花呢?年年秋来,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我的芦花,在一次次的失落之后,我总会将目光投向我的内心深处——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原文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