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板桥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走出沙漠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②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③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④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⑤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镇静地问道:“你们……”

⑦“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⑧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⑨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⑩我继续说:“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⑵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⑶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⑪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

⑫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⑬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⑭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⑮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⑯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⑰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⑱大伙儿都惊住了。

⑲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⑳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山东青年》

(1)、文章以“水壶”为线索推动情节,请梳理相关内容填空。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⑩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哪一句最有劝说力。
(3)、小说结尾说“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请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大家”具体明白了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戴着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着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是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心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人帮人是天经地义的,古人都说,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
        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也要了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

    ⑪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⑫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⑬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⑭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橘皮往事

梁晓声

    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的、戴600度黑边近视镜的女人的脸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想起她,也就想起了一些关于橘皮的往事……

    有一天,轮到我和我们班的几名同学去校办小厂房里义务劳动。一名同学问指派我们干活的师傅,橘皮究竟可以治哪几种病?师傅就告诉我们,它可以平喘,并对减缓支气管炎有良效。

    我听了暗暗记在心里,因为我的母亲,每年冬季都被支气管炎所苦。可是家里穷,母亲舍不得花钱买药。她就那么一冬季一冬季喘得厉害。看着母亲喘作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的痛苦样子,我和弟弟妹妹每每心里难受得要哭。

    当天,我往兜里偷偷揣了几片干橘皮。以后,每次义务劳动,我都往兜里揣几块干橘皮。

    母亲喝了一阵干橘皮泡的水,剧烈喘息的时候,分明减少了。我高兴极了。母亲问我橘皮是从哪儿来的?我说是校办工厂的师傅送的。

    不料想,由于一个同学的告发,我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先是在全班同学的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后来是在全校同学的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

    在学校的操场上,我被迫当众承认自己偷了几次橘皮,当众承认自己是贼。当众,便是当着全校同学的面啊……

    于是我在班级里,在学校里,不再是任何一个同学的同学,而是一个贼。于是我在学校里,仿佛已经不再是一名学生,而仅仅是,无可争议的一个贼,一个小偷了。

    我觉得,连我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似乎都佯装不见,目光故意从我身上一扫而过。我不再有学友了,我处于可怕的孤立之中。我不敢对母亲讲我在学校的遭遇和处境,怕母亲为我而悲伤……

    当时我的班主任老师,也就是那位清瘦而严厉的,戴600度黑边近视镜的中年女教师,正休产假。她重新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觉察出了我的异常处境。①放学后她把我叫到了僻静处,问我究竟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

    我哇地哭了……

    第二天,她在上课之前却说了一番这样的话:“首先我要讲讲梁晓声和橘皮的事。他不是小偷,不是贼,是我吩咐他在义务劳动时,别忘了给老师带一点儿橘皮。老师需要橘皮掺进别的中药治病。你们再认为他是小偷,是贼,那么也把老师看成是小偷,是贼吧……”

    第三天,当全校同学做课间操时,大喇叭里传出了她的声音。说的是她在课堂上说的那番话……②

    从此我又是同学们的同学,学校的学生,而不再是小偷,不再是贼了。③

    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前对我从不曾偏爱过。我在她眼里,只不过是她四十几名学生中最普通的一个……但是,她在我心目中,从此再也不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了。尽管她依然像以前那样严厉,依然戴600度黑边近视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王

汤祥龙

    白厂长喝茶并不很讲究,没有茶叶,白开水电行,可厂里有人见了他,总是笑着喊他“壶王”。原来,他家里有一只紫砂茶壶,据见过的人说,这只紫砂壶如果拿到国际博览会上去展出。也许根本不算什么,可在他们这家一千多人的厂子里。称得上是“稀罕之宝”了。壶身虽然只有拳头大小,可造型十分奇特,整个壶看上去就像一截梅花树桩,两三枝枝丫曲曲弯弯地饶着壶身。梅树的特征、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白厂长珍如宝物,只有遇到贵客登门。才让儿子把“壶王”拿出来。

    星期天,他们厂的李师傅突然登门拜访厂长来了。李师傅是厂里的发明大王,平时从不外出串门,白厂长一见,连忙吩咐儿子端上“壶王”。

    不知怎么搞的。李师傅伸出双手,却没能接住白厂长递过来的“查王”,只听“叭”的一声。那只紫砂壶顷刻间变成了碎块,白厂长的儿子见此情景,吓得脸都变了色。他记得自己:有一次只是不小心重重地碰了一下壶盖,就差点儿挨父亲打呢!

    “这,这不是那把壶王吗?”发明大王也被眼前突然发生的事惊呆了。.

    “没事,没事,反正早晚总是要碎的。你请坐。”白厂长毫不在意似的挥挥手,转身对呆立一旁的儿子说道,“快去拿包烟来!"

发明大王赶紧摸出自己带来的烟。两人默坐了一会儿,李师傅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向白厂长告辞了。发明大王一走,白厂长赶紧蹲下身子,把地上的那些碎片小心地整理起来。儿子见状。故意说道:“爸爸,瞧你,刚才你不是还说没事吗?”

白厂长叹道:“孩子,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啊!”

    “那你刚才怎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呢?"

    “孩子。你不懂,李师傅今天是第一次登我们家的门,要是让他背上了思想包被,他以后还会来吗?”

    翌日清晨,白厂长去厂里上班。

    “白厂长!"厂组织科谢科长忽然喊住他,笑着说道。“厂长,你真有办法啊!”

“什么办法?”白厂长不解地望着他。谢科长认真地问道:“你昨天是用什么办法留住发明大王的呀?这家伙昨天在我家里问着非要调走不可,我让他来找你,可过了会儿,他又回来对我说,他已经找过你了,决定不走了。我感到奇怪,后来想你可能向他许了什么愿。”

白厂长听了。不由一怔。他实在不知道发明大王是为了调走的事才来找他的。见谢科长两眼愣不然地审视着自己,他连忙摇头大笑道:“小事一桩,小事一桩,哈哈.....

    [注释]汤祥龙。男。江苏无锡人,做过操作工、检验员、仓库保管员。工会干事。

小桥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分享了下面这篇文章,邀请大家一起感受戏曲的魅力。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看 戏

阮山峰

①看戏,是众所周知且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儿时看戏,以越剧、绍剧等传统戏曲和折子戏为主。从前,江南农村看戏,没有像当年看露天电影那么密集频繁。露天电影,一般十天半月总能看上一场。而江南农村看戏,不是逢年过节,不是农闲天气凉爽的季节,也是很难看上一场戏的。

②物以稀为贵。当年农村,盼望看戏的心情远要比看露天电影来得迫切,来得激动。一听到村里或邻村有演戏看戏的消息,常常喜形于色,奔走相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自己回顾一下,儿时看戏的资历颇深,看戏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岁时父亲的肩头,远要超过看露天电影的历史。依稀记得两只脚搁在父亲宽大的肩膀上,用手捧住父亲的头,这种“骑马式”看戏,戏台前还真不少。虽然看不懂台上敲锣打鼓吹拉弹唱为什么干什么,但是,那人流滚滚人挤人、伸长脖子全神贯注的壮观场面,一直留在了儿时的记忆里。

③演戏看戏一般安排在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要祭祖守岁,正月初一是农村传统意义上“天定”的假日,正月初二呢,一般要去家里德高望重辈分最高的长辈家中拜年走亲戚,一般也不安排演戏看戏。只有到了正月初三,那些“戏虫”们终于坐不住、熬不住、等不及了。于是乎,锣鼓敲响、唢呐吹响,好戏连台就开演了。

④依稀记得儿时看过的戏,越剧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盘夫索夫》《打金枝》等,绍剧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狸猫换太子》《龙虎斗》等。虽然对于这些戏剧,具体内容已难以说得一清二楚,但是,对于简要的剧情还是能记得八九不离十。尽管绍剧唱腔高亢洪亮、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正义感正能量满满,但是,唱腔高、唱功难、调子多,实在难以模仿学习,甚至连哼哼都难。我还是喜欢看越剧、听越剧,偶然也能哼哼越剧的调,唱唱越剧的折子戏,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会”“十八相送”,《红楼梦》中的“葬花”,《盘夫索夫》中的“盘夫”等,那诗情画意含蓄矜持的表达,那颇有吴越软语细语绵绵的感觉,那富丽堂皇夺人眼球的舞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以致在十四五岁时,也跟着收音机、录音机,看着《越剧戏考》,学唱一些越剧名家唱段折子戏,自娱自乐。

⑤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看戏也一样。儿时看戏,自然以看热闹、轧闹猛为主,对于欣赏唱词、唱功、唱腔、唱段和故事情节等,知之甚少,了解不多。到了一定年纪,或看的戏多了,有了比较,才稍稍知道一些看戏的门道、看戏的奥妙。诸如越剧的“四大行当”是小生、小旦、老生、小丑;绍剧的角色行当有“十三先生”之称,即十三种角色行当。

⑥尽管离开家乡多年,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过农村露天戏,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十分钦佩农村业余剧团的那些演员和乐手。平时,他们就是一批下田插秧、下地干活纯粹的农民。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兴趣爱好、吹拉弹唱特长,以及无师自通的个人自学,又经过相互配合、相互磨合,最后,照葫芦画瓢,搬出一台又一台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好戏,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⑦时代在变迁,文化在发展。如今,农村文化生活早已不局限于露天电影、露天戏了。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后继有人。一些有戏曲专长爱好的群众,自发组织了各种文艺兴趣社团,吹拉弹唱,自编自演各种折子戏,免费到村里社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群众文艺之花开遍江南大地。

⑧难忘的儿时看戏,难忘的传统文化,难忘的故乡记忆。

(刊载于2023年8月21日,有删改)

【活动二:探外国小说之“韵”】阅读下面的外国小说,完成探究

你没有听到狗叫吗

[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伊格纳西奥,你在我背上,告诉我,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啥也没有听到。”

这两个人拉长了的黑色身影在小河沿岸一上一下地移动着,这黑影有时爬上了石块,有时缩小,有时增大。两人只有一个摇摇晃晃的黑影。

月亮像一团火焰,从大地上升起。

“我们该快到这个村庄了,伊格纳西奥。你的耳朵露在外面,仔细地听听有没有狗叫声。你还记得有人对我们说过,托纳亚就在山后面吗?我们从什么时候下山的,你回想一下,伊格纳西奥。”

“我不记得了。”

“我累了。”

“让我下来吧。”

老汉慢慢地朝后退着,一直退到身后的一块大石头边,但他没有放下背在背上的人,而是重新驮了驮。虽说他已感到两腿发软,但还是不想坐下来,因为一坐下来他便驮不起他儿子的身躯了。 他儿子是几小时前在别人的帮助下才驮在他背上的。打那会儿起,他就一路这样背着他。

“你觉得怎样? ”

“不好。”

他儿子的话不多,而且越来越少了。有时他仿佛睡着了。有时他又在浑身颤抖。他知道儿子在什么时候由于他走路摇晃而抖动起来,因为儿子的两只脚像马刺一般悬挂在他臀部的两边,儿子的双手揽着父亲的脖子,这时却像马鞭一样在他脑袋边晃动着。

开始时,儿子曾对他说过:“放下我吧……就将我留在这里吧……你一个人走吧。明天或者等我稍微好一点儿后我会赶上你的。”这几句话他几乎说了有五十遍了。现在他连这几句话也不说了。

月亮正迎面高悬天空,这是一轮呈红色的大月亮。照得他们满眼生辉,使他们在地上的黑影拉得更长,显得更暗。

“我不知该往哪儿走了。”他说。

然而,没有人回应他。

在背上的那个人全身被月光照得透亮,脸色苍白,毫无血色,露出暗淡的反光。

“你听到我刚才说的话了吗,伊格纳西奥?我说我看不清路。”

另一个人仍然沉默着。

他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他时而弯下身子,时而挺直身子,一步一绊地走着。

“不管怎样,我好歹要把你背到托纳亚。到那儿我会找人给你治疗的。我已背了你好几个小时了,我绝对不会将你丢在这里,让人将你害死的。”

他摇晃了一下,往路边跌跌撞撞地走了两三步,又挺直身子。“我一定要背你到托纳亚。” 

月亮几乎变成了蓝色,缓缓升起在清澈的夜空当中。老汉大汗淋漓的脸上洒满了月光。

“我现在做的这一切,才不是为您呢。我全是看在您死去的亲娘分上的。因为您是她儿子,所以我才这么做的。我要是见到您不管,把您丢在那里,或是不把您背起来去找人给您疗伤,就像现在这样,她准会怪我的。是她鼓动我这么做的,不是您,要从头说,您给我带来的净是麻烦、折磨、耻辱。”

他一面说话,一面在出汗,但夜风将他的汗吹干了,在吹干后,又淌出汗来。

“我一定把您背到托纳亚,让人给您治伤。我知道,等到伤一治好,您就又会去干你的歪门邪道。可这就不关我的事了。您只要给我滚得远远的,不再让我知道您的事就行了。只要这样就行了…… 因为您已经不是我儿子了。……你再看看,能看见什么没有“或是能听见什么。你在我背上能做到这一点,我不行,我觉得我耳朵聋啦。”

“我口渴。”

“你忍一下吧!我们快到了。夜深了,村子里的火全熄灭了。你至少应该能听到狗叫声。你仔细听听。”

“我又渴又困。”

“我记得你刚生下来时候的样子。那时候你就这个样子。你老是饿醒,然后就吃,吃了再睡。你妈妈就给你喝水,因为你把她的奶全吃完了。你总吃不饱,而且你脾气可坏了。我从没想到,你越长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大……可事实就是这样。你妈妈现在已经安息了。她就希望你长得壮壮的。她相信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当她的支柱。她什么都没有,只有你。”

他感到他背上的这个人两只膝盖不像刚才这样夹紧了,两只脚往下垂着,左右摆动着。他觉得他背着的人的脑袋在晃动,像是在流泪。

村庄已在眼前。月光下,屋顶闪闪发亮。在最后几里路里,他感到他的腰弯得很厉害,儿子的体重都快把他压垮了。当他走到村庄第一座房子时,他斜靠在路边的栏杆上,无力地放下他儿子,浑身上下的骨头架子也好像都散开了。

他费劲地分开他儿子一直抱住他脖子的双手。当他感到如释重负的时候,他听见到处都是狗叫声。“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他说,“你连这点希望也不想给我。”

(屠孟超译,2020年《读者》,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