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东江外语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限时训练试卷
“向未来”项目小组开展“探索宇宙•仰望星空”综合性活动,整理了四份材料。
【材料一】
通过长期天文观测,到东汉中华先民已经提出了三种宇宙模型,分别是“宣夜说”“盖天说”和张衡支持的“浑天说”。三说之中,“宣夜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真空,日月众星都是“气”凝结而成。不过,对古代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理论过于虚幻,并且对天体运动没有太多指导作用,因而后世基本不传。对后世真正有影响,并且相互长期竞争的宇宙模型还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最早比较明确阐述“盖天说”理论的古籍是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该书认为,地球是一个呈棋盘状扁平的正方形,上面有一个半球形、以垂直地面方向为轴旋转的太空,如同倒扣的碗,也就是所谓的“天圆地方”。按“盖天说”理论,天为“气”所托举,承载着日月星辰运动,由于天空在旋转,所以地面上的人们会看到星星从东向西运动。
然而“盖天说”模型对不少现象很难解释,首先就是为何不同季节昼夜时长会有差异,而且升起时的地平高度也会随季节变化而不同。西汉学者扬雄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在“盖天说”的模型中,均匀分布在黄道内二十八宿可见者应该较少,为何实际观测中是“见与不见等”,而且不论冬夏,都有“两宿十四星”可见,它们为何不随太阳在天空运行时间长短而变化?
对此,从《吕氏春秋》起,到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至东汉张衡一派主张的“浑天说”有着更好解释,在张衡比较系统阐述“浑天说”理论的《浑天仪注》《灵宪》等文中讲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简要来说,“浑天说”将宇宙想象为一个包含地面的大天球,该天球以南北极为轴不停旋转,太阳和五大行星沿黄道运行,月亮沿白道运行,两者能转到地下。天球之中包含地面和水,就像鸡蛋壳包着蛋黄,天“乘气而立”,地“载水而浮”。由于地面能够在水面上沿垂直方向运动,因而太阳可以随季节变化在地平线上不同方位升起落下,在天空高度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浑天说”构想出一个独立于地平的宇宙天球,认为其运动“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按此说法,天球以南北极作为自转轴,与地平会产生夹角。如此一来,人们自然就会发现,在头顶以一定角度不断自旋的天球的轴心附近,必然有一片区域相对于观测者固定可见。这样,“浑天说”不仅解释了太阳轨道变化问题,还能精确地解释天体运动、北极高度和恒星可见性等问题。以此而言,张衡在当时科技条件之下阐述的“浑天说”不但相对接近实际,更是在地心说时代极为领先的理论,先于西方足足15个世纪。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5期,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着计量时间的需要产生,人们以一昼夜为一日,作为记录时日的基本单位;以月亮盈亏为一月,成为太阴历创立的基础;以一寒暑为一年,成为太阳历创立的基础。
中国殷商时期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从甲子到癸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战国时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等“古六历”,皆以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以29又499/940日为一朔望月,在19年中设7个闰月。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是有完整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历法,后经修改,以三统历的形式保存在《汉书•律历志》中。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
(摘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源于商周,确立于秦汉,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补充历法。中国的先民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
(整理自知乎网)
【材料四】
据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官方全球数据库显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座射电望远镜,焦比达0.467,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填充口径(即全口径均有反射面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建成后,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每天接收到的观测数据量达到30至40TB,发现的脉冲星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2月,“中国天眼”已发现的脉冲星总数达到740颗以上。近年来,“中国天眼”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等方向持续产出成果,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
自2021年3月31日起,“天眼”面向全球开放,各国科学家均可提出申请,使用它开展观测和研究工作。
(整理自百度百科)
黑匣子,空难解密的钥匙
一、解开空难原因,黑匣子至关重要 民航客机一般装有两个“黑匣子”。这种设备对航空事件的调查、定性至关重要。其他调查还有:飞机维修记录、事发地机场情况、事发地天气状况、飞机是否被劫持、飞行员心理状况等。 | 二、何为黑匣子? “黑匣子”由飞行数据记录仪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组成,并不是黑色的,通常被漆成易识别的橙红色,并带有反光标识。 |
三、黑匣子记录什么? 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60多项数据如飞行速度、高度、飞行方向、发动机转速、燃油流量等。能记录最近25小时数据。驾驶舱话音记录器:记录四声轨语音,如驾驶舱内对话、机组人员对话、机组与塔台对话、环境背景噪声等,能保留最后2小时录音。 | |
六、黑匣子有多重要? 黑匣子的记录内容只能查阅、不能篡改。形象地归纳,它的最终用途或有三种: 法官:还原飞行事故现场,判定事故真正原因。 医生:日常监控飞机健康状态,排查事故真正原因。 教官:日常监控飞行员状态,有助培训和心理辅导。 | |
七、调查要多久? 多数“黑匣子”在航空事故发生的一周内可以找回,但也有几年后才找到的案例。如2009年6月1日发生的法航447航班坠毁事故,直至2011年5月1日至3日,两个黑匣子才被打捞出水:经过开启、清洗、烘干、数据提取,5月18日,记忆卡数据全部恢复;2012年7月5日,最终调查报告才由航空公司向公众公布。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