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是对历史瑰宝的回溯追寻,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如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头。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互鉴交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盘然。

(摘编自刘鑫《探寻“何以中国”,守护文化根脉》)

材料二:

2023年6月2日,《中国书法大会》开播。节目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聚焦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件(组)作品、运用情景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最新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和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书法艺术之美。《中国书法大会》总导演王珊说:“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放眼世界,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只有中国的文字书写演变成了一门艺术。”

节目第一集选取了《泰山刻石》《兰亭集序》和《沁园卷·雪》三件书法作品,用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年的书法故事展现中国大历史。《泰山刻石》既是秦始皇东巡、泰山封禅的见证,更是“书同文字”的历史记录,不仅意味着国家版图的统一,更是文化的统一。李斯所创造的小景,也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第一步。第六集以“家国天下”为主题,选取了《大孟鼎铭文》《祭侄文稿》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三件书法作品。从周人在鼎上铸下文字、纪念祖先功德,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取义成仁、写就“天下第二行书”,再到新中国竖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慨然之气贯穿古今。语言学家姜亮夫曾说:“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书法作品在岁月沉淀中焕发出的文化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由书者传递、由观者领悟,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由此发生。

(摘编自《素材匠人·中国故事》)

材料三:

2022年8月7日,湖南卫视推出青春文化养成综艺秀《美好年华研习社》。首期节目开场就是百余位汉服“同袍”共同参与演出的大型汉服形制秀。伴着古补的民乐,以时空交叠的形式。班婕妤、赵飞燕、孙寿、虞姬、孙尚香……一个个女性历史名人登场,打破历史与时空的次元壁,呈现两汉三国时期的服章之美。年轻社员张婉清饰演的西汉才女“班婕妤”手握团扇,从容缓步,次第介绍:汉服,礼也。衣端正,行从容。其中还点明汉服最重要的标识“交领右衽”,以此区别于游牧民族的“左衽”。

节目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参加孙寿的“美妆发布会”,体会当时的美妆潮流。“愁眉”和“啼妆”,是孙寿重要的原创发明。她会把眉毛化成忧愁的样子,微微向下倾斜,并在眼睛下面抹上红色的胭脂,像刚刚哭过后的模样,娇弱可怜,楚楚动人。堕马髻则是一种将发髻盘起,偏斜在一侧的全新“发型”,像是刚刚从马背上摔下来,在当时也是一种开创。此外,孙寿还是一个懂得钻研仪态的人。折腰步,就是她琢磨出来的另一个看家本领。走路时,她会扭作摇摇晃晃的样子,慵懒似猫步。为世人所知的“龋齿笑”,更是折腰步的绝佳搭配——笑起来时,像牙疼那样遮掩着浅笑。这套时尚“组合拳”打下来,孙寿成了当时京城爱美女性们竞相追捧的“美妆博主”。节目面向广大年轻观众,推广与普及以“国风”与“汉服”为代表的民族传统美学,让有传承价值的东西变得更有传播价值。

(摘编自《素村匠人·中国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材料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行阐释和介绍,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 B、材料一主要阐释守护中华文化根脉既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又要秉持开放包容,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C、材料二主要介绍节目《中国书法大会》运用情景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最新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和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让观众从汉字之美体悟文化精神。 D、材料三主要介绍孙寿的“美妆发布会”,发布会中只通过“愁眉”和“啼妆”的描述,让观众体会当时的美妆潮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我们有责任守护好中华文化的根脉。 B、《中国书法大会》节目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聚焦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件(组)作品。 C、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用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年的书法故事展现中国大历史。 D、“交领右衽”是汉族传统服饰汉服的典型特征,“左衽”则是游牧民族服饰特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今年12月福州第十九中学开展“铭记‘一二九’,峥嵘自少年”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共读一篇文”“红色旅游大调查”两个沉浸式活动来传承红色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心怀家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一】品格修炼——师生共读一篇文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活动二】先辈洗礼——红色旅游大调查

材料一:

2019年我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建国70周年庆典活动。在国庆庆典活动的带动下,我国迎来了红色旅游热潮。银联商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消费人次同比增长达23.2%,极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在中国,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与革命事业相关的主题性旅游。它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机结合。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红色旅游,能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

材料二:

2010–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统计情况及预测

材料三:

闽东是一块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红色土地,其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全市共有10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27处爱国教育基地,革命遗址或革命烈士纪念馆19处。2017年,位于福安市的闽东革命纪念馆等12个革命遗址(含纪念设施)被评为福安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蕉城区16个乡镇中有11个都留下了革命史迹。屏南县共有20多处革命旧址、旧居。闽东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成为“学霸”。

②一、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③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

④二、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⑤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⑥三、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⑦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的。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⑧四、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⑨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该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1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还是要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

⑩五、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⑪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时,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的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结起来。

【材料三】

学霸小高作息时间表(部分)

6:40-7:00起床

7:00-7:10背诵一篇英文短文

7:10-7:30早餐

7:30-7:50识记十个英语单词、挑战一道数学易错题

7:50-12:00上课

12:10-12:20 学习英语语法

12:20-12:40 午餐

12:40-12:50 背诵一首古诗

12:50-14:00 午休

14:00-14:20 阅读名著片段

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浙江千万工程建设项目。这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浙江的重大成果。请你作为一名家乡建设宣传员,与小组同学一起里讲建设 , 并借助后面的资料完成相关
任务!
【新闻资料】
腾笼换鸟:                            
    “小而美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把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蓝图勾画得明明白白,彰显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位于杭州富阳的富春湾新城,有一所获得过2022年世界设计奖的小学未来小学。这所学校厉害在哪里?
首先,在建筑风格上,该校从《富春山居图》中汲取创意灵感,采用双坡顶、弧坡顶等屋顶元素,颇显山水之美和当地文化底蕴。第二,未来小学不仅引入人车分流概念,还设计了18491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可容纳418辆车出入。同时,地面还设有214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在这所学校的门口,你不会看到放学时间拥堵的路况。同时,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也被纳入校园,可以做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
(选自中新网,有删改)
那时浙江浙江速度如今浙江
2004年3月下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嘉兴坐上了101路城乡公交车,实地感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弥合城乡差距的作用。20年过去了,101路公交车两头连接的城市和乡村,全域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居民都纳入了20分钟医疗卫生圈如今,浙江的城乡有了新的风景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
(选自澎湃网,有删改)
【课文资料】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选自《中国石拱桥》,有删改)
【纪实资料】
    徐玲玲是浙江省2021年度十大最美建设人。她一改大多数人印象中建设人灰头土脸、风吹日晒的形象,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抓好建筑工程,又修好树人工程,在平凡岗位写下了不凡华章。
    时光追溯到20多年前,徐玲玲女承父业,成为了建设行业里万绿丛中一点红。如今回头看来她依旧唏嘘不已,父亲三个儿女中唯有她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尽管当初的抉择夹着些许复杂的情感,但徐玲玲毅然踏上了建设之路。
    事业之初,徐玲玲的团队仅有3个人,站在租来的2间小平房前,一位泥工和一位石工就组成了新华建筑公司的建筑队。但她坚信在建设行业没有捷径,保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才是坦道正途。
    有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有了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徐玲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选自《浙江民盟[人物]》,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中国女药学家居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①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②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地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③而这次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葛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痰治疗新方法、全球教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⑥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⑦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为增进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小文搜集了相关材料,探索诗歌奥秘,邀你共同参与,诗歌探秘

【材料一】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泱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颍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悲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受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③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④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种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