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阅读曹林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躺平”》, 完成各小题。

①“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民间俗语中有生活智慧,说的不就是“躺平”吗?累了就躺, 困了就睡,人之本能。奋斗时奋斗,躺下时躺下, 这是正常的生命状态,但“躺平”现如今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甚至形成代际、 阶层、 城乡间的分裂。 中间的分野可能在于,存在两种“躺平”:一种是作为个人理性的躺平;一种是作为集体非理性的躺平。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躺平”,我持不同的态度。

②我并不反对作为个人理性的躺平。什么时候奋斗,什么时候躺下,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有谁比一个人更了解自己呢?每个成年人是自身利益最好的裁判者和决断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韦伯所言, 活在自己编辑的意义之网中,知道自己在某个阶段最需要什么,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优选择。如果年轻人有时候主动选择躺平,我们不妨相信这是他们的理性: 有的是焦虑和压力下的自我调整, 有的是认清现实后降低目标和收敛欲望, 有的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免于焦虑干扰的舒适世界,有的是为下一步冲刺积蓄能量。

③【A】人的生命周期中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有时激情澎湃、踌躇满志,有时低落惆怅、怀疑人生,起伏是常态。得意时信成功学,失意时接受躺平学 , 何必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中?鸡汤, 也不都是坏东西,在某种特定情境下鸡汤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温柔一点,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学者许纪霖的一段话, 很有启发性。 他说: 你的三观不能太单一,太单一的话很容易崩盘。最好有一种对冲, 两种相反的气质你都兼有, 这样的话你可以相对从容有余地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顺畅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是过不去的时刻, 你也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时候庄子会给你一些智慧。

④我强烈反对的是作为集体非理性的躺平。也就是,让别人躺平,对抗式躺平,撒娇式躺平,逃避未来式躺平。想象出一个邪恶的他者,报复式躺平, 我躺平了你就赚不到我的钱了, 我躺平了你就割不到我的韭菜了。我尤其反感的是自己在努力, 却“让别人躺平”的态度, 让在这个阶段应该去闯、去试、去拼搏的其他人去躺平。其实, 躺平本身也是需要“资格”的, 不是消极无为, 而是努力后的停顿,过载后的调整,奋斗中的奖励。没有尝试过努力, 没有品尝过奋斗的果实, 没有咬过牙的坚持,就接受躺平,这叫自暴自弃。

⑤【B】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公,你过得不好,不是那些过得比你好的人害的。用躺平这种非理性的方式去想象出一个“我不想好了,你也别想过好”的报复性后果, 幼稚且无用。社会进步, 公平正义, 不是一群人“不合作”躺出来的, 是一起用手推动出来。

⑥可以低欲望,但不要失去向上的追求。特别浮躁和迷茫时,就做好手中的事,理性地躺平后, 更要骄傲地奋斗, 全力地拼搏。毕竟, 能成全你的, 是奋斗, 不是躺平。

(选自《品读经典》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整体思路,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 

发出呼吁,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划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躺平学”的含义。

②本文第③段划线句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这段材料,应该放在文中的A处还是B处?为什么?

【材料】那种“我不努力了,很多人的阴谋就别想得逞” “只要我不努力,老板就过不上他想要的生活”的想象, 并不健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①当下社会,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②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③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④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⑤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真是无语的

(一)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中这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自知的障碍何在呢?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女性买了一件质次而价高的衣服,她其实已经很后悔了。但是,当别人指出这一点时,她却很反感;当有人说这件衣服其实还不错时,她会自然地生出赞同。并不是她喜欢这件衣服,而是她不能承认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再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其实本质上也相通。项羽败于垓下③,不甘心地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能够笑对死亡,却不能够承认自己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不及刘邦。司马迁对项羽颇多同情,但对他的至死不悟,归罪于天,仍然指斥道:“岂不谬哉!”

其实,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战胜自我并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述的故事,说王述吃鸡蛋,用筷子戳,不得,便发火把鸡蛋抓起来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他看了更气愤,于是用脚去踩;踩不着,大怒,索性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在嘴里咬破,再把它吐掉。这个故事把人受情绪支配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当然,自胜虽然困难,但终究还是可能的。归根结底,人毕竟是理智的动物,能够塑造自己的人格。只是这种人格的塑造,需要很强大的内在力量罢了。

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老子所说的“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者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有删改)

【注释】垓下(gāixià):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

班级开展“共鸣与分享”活动,请你与同学们分享阅读思考。

每个人都有最合宜的位置

周国平

①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好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②我还相信,既然这个位置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能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

③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我相信,上帝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得完全一样,每一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由此决定了能使其禀赋和价值得到最佳实现的那个位置也必然是独特的。

④然而,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不容易。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同时,由于心智的糊涂和欲望的蒙蔽,他仍可能在远离这个位置的地方徘徊折腾。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们往往竭尽全力去争夺名利场上的位置,压根儿没想到世界上其实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位置,且那个位置始终空着。

⑤在实践中,人们能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的确会受客观情势的制约。但是,自己也应该有一种自觉,尽量缩短寻找的过程。在人生的一定阶段,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到底想要什么。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是否因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真正感到快乐。

⑥在商场里,有的人总是朝人多的地方挤,去抢购大家都在买的东西,结果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为没有买到另外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痛苦。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就生活在同样可悲的境况中。

⑦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⑧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他不但有足够的勇气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他也就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