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阅读诗歌,根据要求答题。

(一)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

(二)吹号者(节选)

艾青

他走上了山坡,

在那山坡上伫立了很久,

终于他看见这每天都显现的奇迹:

黑夜收敛起她那神秘的帷幔,

群星倦了,一颗颗地散去……

黎明——这时间的新嫁娘啊

乘上有金色轮子的车辆

从天的那边到来……

我们的世界为了迎接她,

已在东方张挂了万丈的曙光……

看,

天地间在举行着最隆重的典礼……

1939年3月

(三)下雪的早晨(节选)

艾青

看着雪花在飘飞,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

我想得很远,很远,     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想起夏天的树林,       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竿,

树林里的早晨,         他仰起小小的头,

到处都是露水,         那双发亮的眼睛,

太阳刚刚上升。         透过浓密的树叶

一个小孩,赤着脚 ,      在寻找知了的声音……

从晨光里走来

注:此诗写于1956年,当时艾青婚姻、事业都受到挫折,情绪非常低落,于是他回忆起童年的生活。

(1)、艾青《诗论掇拾》中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请从(一)(二)两诗中任选一首,对这句话作出简要阐释。
(2)、画意兼具诗情才更显张力,请为诗歌(三)划横线的诗句作朗读设计。

(朗读设计小技巧: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基础,可从轻重、停顿、连读、升降、缓急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

诗句

感情基调

朗读设计

设计理由

一个小孩,赤着脚,从晨光里走来,他的脸像一朵鲜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少年中国说索  陈祖芬
      ①我读书随性,插空翻阅手边的书,竟在一部“80后”写的小说里,翻到几乎占了一章的《少年中国说》。作者显然爱煞了那篇文字,管他有没有这么写的,一如小说起名叫《断章》。足足20万字,绝不缺斤少两——那文字要是化开来,那感受,那回味,是远远不止20万字的。
      ②作者写江南小镇,阳光如温得恰到好处的酒,沁着丝丝缕缕梅子一样青涩的气息,再睁眼时,已是残阳一点将坠未坠, 晚风如锦,上绣祥云。秋千上下缀满了别处飘来的粉色花瓣,不似她因秋千而起,更像秋千因她而飘逸飞舞。风是此刻唯一的读者,却没有什么耐心,胡乱翻弄着白绢。
      ③母亲从箱子里拿出一匹上好的玉色暗花回纹锦缎,为她赶制旗袍,竹叶领,窄罗袖,宽摆提花滚边,斜襟琵琶盘扣,在月光下泛着潋滟的水色。第二天清晨,暖玉生烟一样的旗袍,掺着碎金似的阳光,于蜿蜒起伏中撩拨出琵琶的韵律。
      ④现在“80后”、“90后”的作者太多,已成雄踞之势。我看封面,这一位叫程萌,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是何方神仙,因为南方北方她一样写得入扣丝丝,叫人心驰神往。书中的江南女孩桃叶,“九·一八”后走上抗日路,故事从小镇铺向上海、黄埔军校、北京等。最后写到北京,写北京的雪往往从夜的深处开始飘落,不急不慢,从容淡定,卓然地在一片鸿蒙中彰显国士风度。待到天色欲暝,寒鸦将语,已是万物素然,举目皆空。天色水葱儿一般的通透起来,浑圆的雪景便匀匀净净地上了一层蜜色釉。
      ⑤有这样的美文,《断章》是完全可以断开了读的,或者说,几乎可以从随便哪章开始读。淡定文字,浓情中国。当战火烧向江南,桃叶这样的豆蔻少女要求前来送兵器者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莫忘授人以渔,习武三日后便去上海参军。
      ⑥旗袍之韵律,阳光之气息,蓝锦之天色,塑造了美的化身桃叶。但是战争是美的毁灭。不,战争使人从知耻而后勇,到明白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攻读,于是进攻。在黄埔军校,老师问及,如何强国?如何实现民族之复兴?桃叶滔滔说来竟有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从中华儿女必舍生忘死,共攘外敌,到随后, 朝野内外,各司其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举国上下,知难而进,博观约取,居安思危,韬光养晦。
      ⑦如果说古有班姬续史,谢庭咏雪,那么今天,程萌这样的女孩儿就在讲述居安思危、韬光养晦。如此“80后”,让我想起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⑧桃叶参加的队伍行进到南昌城外,敌军飞机正猫戏老鼠般地居高轰炸,坦克展开如扇面一样,卧在城外。然桃叶他们所有的人,都是一脸的从容和蔑视,赴死如赴宴,决绝地向着南昌城大步迈进。真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⑨几场恶战下来,桃叶几个少年人,稍显沉默,却仿佛假眠的虎狼。一枚榴弹又呼啸着从日军那边飞了过来,一个少年就那么纵身一扑,生生地抱住了那颗榴弹……
      ⑩桃叶在抗日路上,一路默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⑪梁启超写完《少年中国说》,就自称少年中国之少年。“80后”程萌,把优美和壮烈糅合了写,断开了写,非常少年,也非常中国。
                                                                                                                                                    (选自《渤海早报》,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童年读书
                                                                            莫 言 (有删改)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 , 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⑥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 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⑦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童谣

蔡怡

    ①失智的父亲住进我家后,我回到当年照顾儿子的岁月。

    ②晚上9点他准时上床,我赶快躲进自己房间,享受片刻独处。11点半熄灯就寝。

    ③当我进入梦乡,父亲就推门迈入我房间,宣布:“天亮了,我要吃东西。”恍惚间,我以为儿子在呼唤。旧时,每逢周末,好梦方酣,儿子总在我耳边喊:“妈咪,我要吃早餐。”我开灯看表12点,是穿玻璃鞋的公主变回灰姑娘的时间。

    ④我隐藏内心的焦虑,亲热地挽起父亲手臂,带他走进厨房,冲大半杯热牛奶,先满足他的需求。牛奶没喝完,他想出门,但找不到我藏起来的皮鞋而作罢。我带他屋内夜游,掀起窗帘看窗外的漆黑,反复强调:“天好黑,不能出门。”再指着呼呼大睡的看护义工阿妮,说:“白天阿妮辛苦照顾你,现在不能吵醒她。”

    ⑤逛了一圈,没什么好玩,他甘心回房听我讲故事。我一手轻抚他的头,一手握住他的手,用低沉又缓慢的语调说:“从前,有个……”不久,父亲原本紧张的表情变柔和,呼吸变轻,手指头也放松了。等他发出均匀的鼾声,我蹑手蹑脚走出父亲房间,就如当年走出儿子房间。再看表,12点45分。还好,45分钟的耐心换回下半夜完整的睡眠。在安定父亲的过程中,我的焦虑也得以平抚。

    ⑥白天,父亲要做功课,除了简单算术,主要是歌曲、童谣的反复练习。歌曲来自父亲的教会诗歌,再辅以国语老歌,如他年轻时唱过的《青春舞曲》《小羊儿要回家》与《苏武牧羊》。

    ⑦我对父亲爱听歌的最早印象是第一届“国语歌曲比赛”时,父亲将耳朵凑近收音机,不但跟着哼唱比赛指定曲《晚霞》,且对参赛歌手一一评分记录。有好一段时间,每到黄昏,我心里就响起“夕阳一霎时间又向西,留下了晚霞多艳丽……”的浪漫旋律。教父亲唱歌时,阿妮会自动在一旁学。她音感好,又认真,很快就能承担带父亲饭后练唱的全部责任。至于童谣,都取材自一本老旧发黄的书《中国儿歌》,由朱介凡编著,林海音写序。三十年前我为在美国出生、牙牙学语的小儿学中文而买,三十年后,我为父亲的失智老化而唱。我特意挑选三十年前画过红圈圈的,重新打字,用粗黑字体打印在A4纸上,方便父亲阅读。

    ⑧人间多少事物代代相传,它顺着往下传,原来,也可颠倒往上传。儿子幼时学“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别有创意,在“姥姥不来,大猫来,吓得小老鼠叽哩咕噜滚下来”的结尾,增添“回家找妈妈擦药”的版本。“妈,我是小老鼠,摔倒了,要回家找你擦药喔。”撕开封存在记忆深底的甜蜜黏缠,内心一阵翻搅。我曾录下他三岁时用中、英、粤语说唱的民谣儿歌,但在数度搬家中竟遗失这卷珍贵录音带,是我人生一大遗憾。

    ⑨绕口令是儿歌的一种,当我看到“崔粗腿,粗腿崔,两人山前来比腿,是崔粗腿的腿粗,还是粗腿崔的腿粗”时,我仿佛看到我和哥哥依偎在年轻母亲身旁的画面,彼时,她留着长发,美丽又智慧,没有躁郁。父亲虽然失智,剛开始仍能把“端汤上塔,塔滑汤洒,汤烫塔”说得字正腔圆,令我好生惊讶,但随着他的脑力退化,渐渐他只能应付“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样的打油诗了。

    ⑩我和父亲说唱时的声调都非常高亢,且一起敲打桌面,增添喧闹节奏。父亲满脸天真,满心欢乐,他看不见我眼眶中的热泪,不懂我怀念天上母亲、远方儿子与过往童年之心。

    ⑪这些都太复杂了,父亲不会懂。只有我在“大头大头”声中,听到悠悠天地的寂寂之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孽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汉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⑪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⑫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⑬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⑭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⑮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⑯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⑰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⑱“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⑲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梅绍武译,有删改)

阅读

金银岛

夏廷献

①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西沙永兴岛。

②永兴岛也像它的名字一样,永远兴旺。平缓的沙滩上,各种贝壳像珍珠似的闪着光,翠绿的丛林中耸立着高高的白色哨塔。塔顶上的五星红旗,在和风吹拂下,哗啦啦地飘着,好像在不停歇地放声歌唱。岛屿四周,渔帆点点,渔歌阵阵。再向远处望,还可看到南来北往的巨大商船,浮动在碧波之上。

③当晚,我漫步在羊角树丛间的小路上,发现前面的抗风桐树枝上挂着一顶水兵帽。我有点奇怪,走到跟前,大声喊道:“谁的帽子?”树丛中传来一个声音:“我的,别动!”过了一会儿,从树丛里钻出一个人来,只见他怀里抱着碧绿的桐树叶,满脸汗水,海魂衫也湿透了。他十七八岁的样子,憨厚地对我笑笑,把树叶放进地上的筐子里。

④我好奇地问:“你这是在干啥?”

⑤他闪动着一双大眼睛,回答说:“打猪草。你是刚上岛的吧?”我点了点头。

⑥他高兴地笑起来:“我说呢!”他见我有点迷惑不解,解释说。“岛上的老兵都知道我在干啥。”

⑦他说,连队的猪最爱吃抗风桐树叶。抗风桐生命力极强,随便掐个枝子插在地上,就能生根发芽。所以,岛上这种树特别多。他不无自豪地说:“我们都以抗风桐为榜样,扎根海岛献青春呢!”

⑧多可爱的战士啊!我看他额头上被树枝划出了几道血痕,心疼地问:“你怎么不戴帽子呢?他说“戴帽子干活不方便。再说帽子挂在这儿,有个目标,好找信子”

⑨这的确是个好办法,我刚才就没有发现草丛中的筐子。我对这个小兵产生了兴趣,决定和他聊聊。原来这个小兵驻守在永兴岛东南3里外的石岛上。海水退潮时,两岛之间可以涉水而过。石岛上全是石头,不长抗风桐,所以他就每天过来打猪草。

⑩分手时,他邀我有空去石岛看看,很希望我到他们连队吃顿饭,尝尝他们在石头缝里种出的时令蔬菜。

⑪过了一天,我到了珊瑚岛,才明白那个小兵为啥特别嘱咐我品尝他们种的蔬菜。原来,在南海诸岛上吃上新鲜蔬菜非常不易。拿珊瑚岛来说,官兵吃的全是大陆运来的罐头,乍一吃还行,时间一长,闻到味儿就难受。于是,他们开始自己种菜,逐步克服了风大、天热、鸟啄等困难,让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菜籽“落了户”。

⑫我在水井旁,遇到一名正在提水浇菜的唐山籍雷达操纵员。他入伍后辗转在海岛上工作。唐山大地震时,他一兄一弟遇难,父母受伤,身体一直不好。我问他下一步打算怎么办。他爽快地说:“祖国需要我干多久,我就干多久。”朴实的话语令我感动。

⑬其实,不只是这位唐山兵,之后接触到的许多官兵,听我说起这里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时,他们总是笑呵呵地说,守好祖国南大门,苦算个啥?

⑭岛上的一位老兵对我说,南海风浪有时大得惊人。最大的时候,海浪涌上岛屿1米多深,工作、生活设施全部进水。一片汪洋中,官兵看到旗杆上的五星红旗,浑身就来了力量,国旗下就是我们的领土领海啊……

⑮他们把国旗视作精神支柱的崇高行为让我颇为敬重。老兵说,各岛官兵都是这样,他们把国旗下的一沙一石看得比金银都珍贵。每逢新兵上岛,连长就带领他们在国旗下庄严宣誓,一粒沙子也不能让敌人拿走!

⑯满怀崇敬的心情,我坐船来到中建岛。岛上没有树,没有草,只有珊瑚沙,被称作“西沙戈壁”岛屿位于北纬16度线上,太阳和月亮就在头顶上,显得特别明亮。阳光下、月光中,岛上的珊瑚沙像是一层碎银闪着亮光。官兵来自7个省市,平均年龄只有21 岁,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令人动容。

⑰当我坐上一艘护卫舰离开中建岛向金银岛进发时,回想着来到西沙后的见闻,感到海军官兵的思想、精神、情操、意志、行动比金银还珍贵,比金银还闪光。他们用忠于祖国的红心铸成一道放射着青春光芒的南海长城!

⑱金银岛——我计划要去的最后一座岛,终于在海面上出现了。想起关于它的神话,望天空,大海,我忽然觉得南海诸岛都像金铸银镶般美丽富饶。而官兵用热血和汗水书写的戍疆守岛故事比那个虚构的神话更生动。

(刊载于2023.8.21《解放军报》,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