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玉林市2023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秋的济南

付秀莹

到济南的时候,是十月底,秋已经深了。

朋友说,到南部山里看月亮,数星星。心想好雅致的念头,便兴头头去了。 当时节,山间层林尽染,斑斓绚烂,是秋的极致了。有各色奇石,在山里随意散 落着,不言不语。柿子树上还有柿子, 一盏盏小灯笼似的,在秋阳里晶莹耀眼。 有朋友忍不住淘气起来,爬上去摘柿子。不一会儿,果然捧了柿子过来,给我们 吃。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群山寂静,

天上有几块闲云,悠悠飞过来,不知什么时候,又飞走了。

晚饭后,月亮升起来了。山里的夜晚,已经有十分的凉意。 夜空深邃,月亮 圆圆的,好像是女子皎洁的脸。星星稠密,却不太耀眼, 许是被月亮的光芒比下 去了。月光汹涌,仿佛能听见汩汩流淌的声音。夜风拂过林木,萧萧飒飒,有无 限的秋意。群山越发幽静了。月光满山,月色满怀。整个人好像都变得澄澈清明 起来。我们都不说话,生怕惊动了这清清的月色。不知道是一只什么鸟,叫了一声,半晌,又叫了一声。

这么多年了,在生活的泥淖里深陷,有多久不曾看过这么好的月亮了?

小时候乡下的月亮, 好像是金黄的。 熏染了炊烟和鸡鸣狗吠,有人间烟火气, 是可以亲近的。 这山里的月亮, 或许是因了泰山余脉嵯峨,另有一种高洁清越, 教人不免有悲怀,直想把凡心俗念都覆手抛了, 在这山林间隐居,或者随了嫦娥, 到广寒宫里去。张爱玲想必是偏爱月亮的。小说里常常写到月亮。月亮成了一对 对俗世男女的仰望之物,是镜子里的意象,美丽而缥缈。女作家虽自认一身俗骨,究竟是有出尘之想的。

次日回到市里, 泛舟大明湖上。 湖水清澈,更见深沉了。秋水长天, 岸边的 芦苇飞白,同满池残荷呼应着, 别有一种寥落之美。岸上的杨柳倒是依然碧绿, 依依垂下来, 参差披拂,在风里蹁跹不已。 隐隐有丝竹之声,穿林渡水而来, 同 啁啾的鸟鸣交织着, 教人不免恍惚,这尘世间竟然有如此闲雅所在, 济南人实在是有福了。

弃舟登岸,去看趵突泉。趵突泉的盛名,是早有耳闻的,有天下第一泉的美 称。今年夏天也曾来看过,果然名不虚传。老舍先生曾断言,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她一半的妩媚。这是真的。 泉水滋养着这个城市,也浸润着这个城市的心事。是不是正因了这流动的泉水, 才使得济南少了喧嚣的戾气, 多了温润明 亮的气质呢。朋友说,早些年,青石板街上走着,随意一踩,就能踩到泉水。泉城的名字, 自然不是浪得的。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试想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地方?

这一回看泉,竟然正遇上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对于菊花,是暗暗怀着一种偏 爱的。总觉得, 人淡如菊这几个字, 叫人说不出的喜欢。倒不是只羡慕菊的高洁, 尘世中人,高洁不过是理想罢了。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却是心下追慕的。满园 的菊,在秋风里开得恣意。各色的菊花,有的认识,更多的却不知芳名。 喝茶赏 菊, 实在是秋光里的一桩雅事。看着满眼菊花怒放,泉水绕流, 恍惚觉得, 莫不是天下的秋色都在济南了。

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同曲水亭街相依偎,街随水走,水 伴街行。青砖黛瓦的老屋,墙壁上有厚厚的青苔,晕染着斑驳的水迹,叫人想起 光阴,以及与光阴有关的故事, 还有这故事情节深处,流逝的匆匆的面影。门上 大多有对联,词句古雅有味。记得夏日来时,有浣衣妇人水边忙碌,而今天气寒 凉,也不知那浣衣人去了哪里, 只见有老人水边廊下, 对坐下棋。廊上挂着鸟笼。 一丛月季,娇艳得无可比方。 阳光晴好,照在水上,有水汽氤氲,恍惚间竟仿佛 到了江南水乡。真是错把济南作江南了。自然了, 若是真的把济南比作江南,到 底是小看了她。这湖光山色树影人烟里, 究竟多了北方的清朗寥廓,是齐鲁的气韵。

芙蓉街则是另一种味道了。 据说,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得名。早年间,这里 曾是济南府的繁华之地, 商贾云集,多深宅大院。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 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 矮几花阴坐著书。岁月变迁,而今,这里已经是颇有名 气的小吃街了。随着人潮慢慢走,只见两旁店铺林立,各色小吃香气扑鼻,叫人 暗咽口水。 小贩吆喝着招徕顾客,人声鼎沸。谁能想到呢, 当年的豪门大院,而 今竟成了市井喧嚣的所在。走在人群里,觉得内心喜悦,安宁。私心里, 实在爱 极了这样的烟火气息。欢腾的,世俗的, 有声有色有味,没有什么时候比这一刻,更叫人觉出肉身的真实的存在。

然而,芙蓉泉, 她还在吗?一路询问,到底是找到了。芙蓉泉藏身在民宅里, 一个小院的墙根下。 周围的逼仄拥挤,已不再叫人想到“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了。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光阴和过往,沉在这芙蓉泉深处了。泉里倒还有鱼,活泼泼游动着,好像是芙蓉泉旧年的信物, 又好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 时光如逝水。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

(1)、选文围绕“秋的济南”重点描绘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2)、选文描写秋天济南月亮的同时,在第 5 自然段又写到小时候乡下的月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从第 6 段中找出一句能体现“秋”的特征的句子,并作分析。
(4)、下面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

(5)、谈谈你对选文结尾 “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

一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力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选择阳光

       那一天,我去城里拜访一位朋友。在下午回返时,乘上一辆驶往乡下的大巴。汽车只行出几站,便上来一位盲人,看上去他有60多岁。因为我距离车门较近,便帮助他将背包放好。他嘴里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坐下。

       然后,他微笑着问我家住哪里。当我告诉他住在海西时,他竟兴奋地说:“你们那里,我可去过很多次。在你们村子东南不远就是大海,村前有一条小路,路旁有一座龙王庙……”

       尽管这已是很多年前的情景,但老人说得很准确。我瞅了瞅他失明的双目,感到有些诧异,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仍忍不住问:“老伯,你这眼……怎么会知道我们村子以前的情景呢?”

       老人毫不在意地微笑着说:“你怀疑我说瞎话?年轻的时候,我这两只眼并没有瞎。我还当过兵哩,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伤,我这两只眼睛才不行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非常轻松。

       我继续问:“城里的道路这么复杂,你出来不担心会迷路吗?”

       听了,老人笑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胆量迈出一步,那我只能一直呆在家里了。现在,我每个星期都要从乡下到城里往返两趟,一点都不担心会迷路。”

       说到这儿时,老人的话题一转,说:“刚开始,我也很绝望,感觉自己就像一下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似的。但后来,我就想已经这样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走出去吧,只要抓准目标,走一步就近一步,这有什么好担心和害怕的呢?”

       此时,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他:“老伯,你到城里来做什么呢?”

       他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一家大医院,聘我给病人做推拿——﹣”

       我惊讶地问:“你还会做推拿?”老人平静地说:“是呀,既然活着,就应该学习一门手艺,我研究推拿已经几十年了。”

       到站后,在我起身下车的时候,聊兴正浓的老人看上去有些不舍,竟然关切地对我说:“走好啊——﹣”

       很长时间以来,那位双目失明老人的乐观和坦然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个人,陡然间从光明的生活跌入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啊!但是,那一位失明的老者却用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坦然地面对所有痛苦,并将这一份痛苦融化成一种更大的信念,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青年博览》)

阅读《说与做》(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最好的圣诞礼物

庞启帆   编译

    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