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同步练习

【评价先行】小瓯根据下面耿爽大使的外交答辩文,制作如下评价表格,并给评价项目赋分,请补全以下内容。

外交答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网站消息,2020年10月9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举行一般性辩论。针对美国代表发言攻击抹黑中国,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行使答辩权,对美方进行有力驳斥和坚决回击。

耿爽大使发言全文如下:

美国代表刚才在联合国平台散布政治病毒,就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进行攻击抹黑,这种做法完全不可接受。我要再次正告美方,甩锅推责掩盖不了美国自身抗疫的失败,也欺骗不了国际社会。

中方明确拒绝美国代表在一般性辩论发言中对中国军控政策的无端指责。中国一贯反对军备竞赛,坚持多边主义,履行军控条约,支持安全领域对话合作,对国际安全与裁军事业的积极贡献有目共睹。我将在12日的一般性辩论中全面阐述中方立场主张。

今天我答辩要说的只有一个意思:美国才是当前全球战略安全与稳定的最大威胁。

我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有十个简单的事实:

一、痴迷穷兵黩武。美国军费常年高居世界第一,2019年达7000多亿美元,占世界军费总开支近40%,超出排在美国之后10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

二、重拾冷战思维。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核态势审议报告》中公然将中国、俄罗斯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渲染外部威胁,挑动大国对抗。

三、奉行单边主义。美国撤出《中导条约》、退出伊核全面协议,取消对《武器贸易条约》的签署,消极对待续签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对多双边军控条约体系采取赤裸裸的实用态度。

四、谋求自我松绑。美国不断升级核武库,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利用所谓“三边谈判”借口逃避自身核裁军特殊责任,近期甚至讨论重启核试验问题。

五、大搞政治操弄。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滥施单边制裁,借伊核、朝核等热点问题整治异己,推行地缘政治议程。

六、打破战略平衡。美国在亚太、中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寻求在亚太和欧洲地区部署陆基中导,企图强化军事存在,建立绝对优势。

七、阻挡生物军控。美国独家反对《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谈判,妨碍国际社会对各国生物活动进行核查的努力,成为生物军控进程的“绊脚石”。

八、迟滞化武销毁。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化学武器库存的国家,多次推迟化武销毁时间,消极履行自身义务,成为建立“无化武世界”的最大障碍。

九、推动星球大战。美国组建外空军,成立外空司令部,加速开展外空武器试验和军事演习,威胁外空安全,严重悖离和平利用外空的理念。

十、构建黑客帝国。美国通过“棱镜门”等项目在全世界大肆开展网络攻击和监听活动,大力发展网络作战能力,企图称霸网络空间。

上述十个事实只是美国在国际安全和裁军领域倒行逆施的一个概括。如果时间允许,我完全可以列举出更多事例。国际社会对此看得清清楚楚。请美方认真反思一下自身的所作所为。

多边军控和裁军进程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全、各国安宁与福祉,联合国会员国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责任和义务平等参与。单边主义、例外思想、霸凌行径根本行不通!

美国作为世界上军力最强大、武器最先进的国家,在军控和裁军领域有着特殊、优先责任。既然美方口口声声叫喊“美国优先”,那么就请做到“履约优先”、“销毁优先”、“裁军优先”!

希望美方在第75届联大一委后续工作中,本着开放、坦诚、负责任、建设性的态度,与各国一道努力,推动会议取得成功,推进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维护全球战略安全与稳定。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网站、央视新闻)

(1)、中方批驳的观点是:
(2)、中方主张的观点是:
(3)、(小瓯在“观点要明确”中给此文打了五颗星,请你帮他补全“观点要明确”的优秀标准。)
(4)、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能更好地论证观点。请根据“论证要合理”的优秀标准,结合链接材料Ⅰ和全文,谈谈耿爽大使是如何对美方予以有力驳斥的。
(5)、小瓯在给本文语言风格评分的时候,只打了两颗星。他的理由是: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此文没有。

请结合链接材料Ⅱ和全文,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文字,驳斥小瓯的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黄以华的《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小题。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眼界与读书

赵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理巧饶人  杨光洲

①得理不饶人者常受诟病。 对此,他往往还十分委屈:明明是自己“占理”,为什么不能使对方“服软”,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与支持呢?

②得理不饶人者,输在一个“偏”字上。 再大的“理”,也需要人的理解与认同,才能转化为行动。

③理若不能深入人心,如何彰显其价值? 得理不饶人者只是片面强调自己占理,而不考虑如何让对方理解、认同、接受,一味地执拗死缠,除了催生逆反,岂可服人?

④所谓“理”,或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是分割利益时的规则,说到底,是一种标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留鸟不理解候鸟为什么老搬家,鸵鸟爱沙漠,鱼鹰不离水……各鸟秉承各鸟的理,怎么可能以一鸟之理而令天下之鸟整齐划一呢?

⑤人与人产生矛盾,爆发冲突,据理力争,所据之“理”,往往是对自己有利、于对方不利的标准。何不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一下呢?“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能与对方换位思考,便不难把双方的“理”看明白、想透彻,从而在得理之时知进退、明取舍,游刃有余,最终以“得理巧饶人”的艺术获取双赢。

⑥得理巧饶人,需要的是大智慧。据说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收到老家的来信,诉说与邻居为住宅边界打官司一事,希望他出面解决。按说理在张家,以张英的地位,他完全能“征服”对方。然而张英在信上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后主动让他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遂成佳话。

⑦张英得理巧饶人,以退为进,给对方出了道选择题:张家让步后,邻居若再强硬必陷入舆论唾骂之中;若以张家为榜样,还能罩上仁义的光环。邻居果然在感动中进入了仁义礼让的轨道。张英得理,尚能如此审慎而巧妙地选择方法,赢得传世美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得理巧饶人,不是懦夫的表现。 相反,只有内心强大者才会饶人,才有资格饶人。 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睿智之美。

⑨得理巧饶人,不是权宜之计,不只是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得理巧饶人者其实已看到了长远的发展:人在岁月的长河中,谁不需要别人的谅解与宽容呢?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仁厚的善良之美。

⑩能容人者,才能为人所容。得理巧饶人者,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在遇到不是“你死我活”的非根本性对抗矛盾时,您会得理巧饶人吗?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化遗产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范星盛

①在最近流行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文化作品的鲜亮背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多座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浓郁的上海老城老建筑味道等,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助推了有关城市的旅游热度。城市旅行、城市漫步渐趋风行,将城市文化遗产串珠成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如何,文化遗产当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详加讨论。

②首先,文化遗产为城市保留了历史记忆,塑造了城市的凝聚力。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乡愁”所在,就如同故乡门前的老树,承载了儿时的回忆和家的温暖。世事变迁,老树仍在,人们和故乡沟通的纽带就依然存在。如南京文庙棂星门前的垂带石,是很多老南京人儿时游乐的场地,实际上构成了保留和生成城市群体记忆的“记忆场所”,在后来的文物修缮时被特意保存,并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也集中整理了沿线居民对中轴线文物间的故事和回忆。

③再者,对于城市的新居民而言,体验、认知、熟悉城市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其融入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归属感的过程。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提出“恋地情结”的概念,指出“作为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我们需要一些赖以养育和支撑并感到亲切的地方”,而“场所”正是“感知”的价值中心。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大浪淘沙般的城市变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印记,构建了新老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强化了城市的凝聚力。

④文化遗产不仅面向过去,更指向未来,是生成城市新文化、新风尚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我国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文学书写的涌现,都呈现出和城市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新特点。上海结合城内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凝练了特色城市漫步路线,西安年轻人以明城墙为背景开展地方歌会,长沙围绕橘子洲区域形成了绚丽的城市展演,重庆依托山城建筑街巷打造了城市创意步道,景德镇在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孕育了新潮的瓷器市集……古今交融的城市景观中穿行着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城市博物馆演变为人流涌动的教育、休闲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中国诸多大城市新的形象。大到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营造,小到新兴街牌、冷饮、面点等的孵化,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新设计的重要来源,承载和催化了青年群体的创意,构成了中国城市新文化引人注目的新引擎。

⑤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息息相关,城市的经营者应当关注到这些进行中的新变化,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存城市的历史格局与历史风貌,为城市文化传承守土尽责。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创意城市网络”等城市新发展理念,从多角度为遗产与新业态、新青年的连结铺路搭桥,让城市遗产与智慧城市、基础教育、科技创新等多行业形成关联协同,使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令旧遗产为新城市的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2023年09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