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理巧饶人  杨光洲

①得理不饶人者常受诟病。 对此,他往往还十分委屈:明明是自己“占理”,为什么不能使对方“服软”,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与支持呢?

②得理不饶人者,输在一个“偏”字上。 再大的“理”,也需要人的理解与认同,才能转化为行动。

③理若不能深入人心,如何彰显其价值? 得理不饶人者只是片面强调自己占理,而不考虑如何让对方理解、认同、接受,一味地执拗死缠,除了催生逆反,岂可服人?

④所谓“理”,或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是分割利益时的规则,说到底,是一种标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留鸟不理解候鸟为什么老搬家,鸵鸟爱沙漠,鱼鹰不离水……各鸟秉承各鸟的理,怎么可能以一鸟之理而令天下之鸟整齐划一呢?

⑤人与人产生矛盾,爆发冲突,据理力争,所据之“理”,往往是对自己有利、于对方不利的标准。何不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一下呢?“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能与对方换位思考,便不难把双方的“理”看明白、想透彻,从而在得理之时知进退、明取舍,游刃有余,最终以“得理巧饶人”的艺术获取双赢。

⑥得理巧饶人,需要的是大智慧。据说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收到老家的来信,诉说与邻居为住宅边界打官司一事,希望他出面解决。按说理在张家,以张英的地位,他完全能“征服”对方。然而张英在信上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后主动让他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遂成佳话。

⑦张英得理巧饶人,以退为进,给对方出了道选择题:张家让步后,邻居若再强硬必陷入舆论唾骂之中;若以张家为榜样,还能罩上仁义的光环。邻居果然在感动中进入了仁义礼让的轨道。张英得理,尚能如此审慎而巧妙地选择方法,赢得传世美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得理巧饶人,不是懦夫的表现。 相反,只有内心强大者才会饶人,才有资格饶人。 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睿智之美。

⑨得理巧饶人,不是权宜之计,不只是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得理巧饶人者其实已看到了长远的发展:人在岁月的长河中,谁不需要别人的谅解与宽容呢?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仁厚的善良之美。

⑩能容人者,才能为人所容。得理巧饶人者,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在遇到不是“你死我活”的非根本性对抗矛盾时,您会得理巧饶人吗?____

(1)、作者认为,要做到“得理巧饶人”,除了“占理”外,还需要哪两个条件?
(2)、请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第⑥⑦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根据文意,为本文写一段 40字左右的结语。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她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迈出追梦的步伐

    ①有位诗人写道:“我们在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诚然,“梦”是美好的,可现实并非如梦般美好。因此,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②在我们这个年龄,多学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比寻求那些短暂的甜蜜要有意义得多。即使在现实的大道上走两步,也比在你梦中行万里强得多。

    ③“此刻睡觉,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内的标语。凌晨三四点钟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总是灯火通明。学生们知道,此刻躺在床上固然是舒适与美好,可在梦里走过的路毕竟不是路,在书本里获得的知识才是一生的积淀。反观国内的一些大学生,终日昏睡,甚至半夜泡在网吧,他们让自己沉浸在了虚拟的美好里,不知现实会戳破一切幻想的泡沫,当就业的压力来临,他们意识到自己两手空空,只能长叹“悔相道之不察兮”,可时光已逝,行迷已远。

    ④自古以来,无数事实昭示我们:只知做梦必会留人笑柄,勤于圆梦才能光照千秋。人们耻笑“黄梁美梦”“南柯一梦”,把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奉为典范,就是要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努力奋斗,脚踏实地,要大胆追梦而不是做梦。

    ⑤迈出追梦的步伐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诗人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喊出“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只有勇敢而自信的行动才能打消一切疑虑,让自己在追梦的路上奔跑。

    ⑥迈出追梦的步伐要让自己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金庸老先生晚年为了更高效地写作,提前与出版社签订一个时间紧张的合约,他给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压力,正是这压力促使他即使年老也能写出传世佳作。追梦路上,压力是必不可少的推进剂。

    ⑦迈出追梦的步伐要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哈佛的学子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怎能不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⑧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就是梦想,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以实现。世界虽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迟疑不决时,不妨先迈出小小一步,前进不必遗感,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经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深挖一眼井
    ①近日阅读,看到曾国藩的一句话用功譬如掘井 , 掩卷深思,感触颇深。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如掘井 , 认准一处,心无旁骛,充分用功,不断深挖,自有清泉涌出之日。这里的专注、用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但二者之间,首要的还应该是专注。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专注是每一位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②专注是对心中理想信仰的执着坚守。【甲】袁隆平88岁高龄还坚持行走在青岛的盐碱地里,审视他的杰作——超级水稻。这位被尊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吃饱肚子不挨饿,这一人生理念陪伴他度过了奔跑的青春、跋涉的壮年,还一直激励着他在夕照辉映的路途上挺直腰板前行。还有许多像袁隆平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埋头于单调寂寞、无人喝彩的工作,他们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曲折,心中的理想信仰始终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奉献融化于内,才气勃发于外,从而成就了生命的丰盈。
    ③专注往往能让人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乙】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意思是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的缘故。正是因为用心一也 , 身小体软的蚯蚓才能积聚起不竭的勇气与力量,食埃土,饮黄泉。如果干什么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那最终只能蹉跎时光,一事无成。
    ④涵养专注力,责任与担当是最好的守护者。已经离开我们的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叩开地球之门,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他一听到《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就热泪盈眶,他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的专注源于他的责任与担当,源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殷殷的强国梦。
    ⑤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专注方能根除沽名钓誉之心,荡涤急功近利之意,褪去冒进浮躁之气。只有专注,我们才能凝心聚气,倾力深挖一眼井,迎来清泉涌出之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可以这样“破圈”

①今年春节,豫剧火了一把。先有电影《满江红》轻摇滚范儿的豫剧配乐爆红,后有河南电视台《元宵奇妙夜》的戏曲节目出圈 , 豫剧迅速变身成为网络流量音乐和手机铃声。

②传统戏曲“破圈”的原因是多重的,内部体现在戏曲工作者艺术创作的自我革新上,从行腔、表演上的大胆改变,到具有现代元素的舞美、后期等技术的叠加使用,他们自觉地对戏曲在观众心中形成的刻板审美风格进行了突破;外部体现在以“跨”求“破”的渠道上,相关从业者在积极同各艺术领域艺术家们的合作中,不断对戏曲进行再创造,与姊妹艺术“跨媒介”结合,达成模态化“破圈”。

③今年年初,电影《满江红》摘下春节档票房冠军。在促进电影产业复兴的同时,此部现象级电影亦成为助力传统戏曲创新性发展的推手。电影本身,正是“戏曲思维”的充分展现。著名戏曲编剧王肯认为,“戏曲思维”特别强调人物应是诗与剧结合的人物,即既有诗的浓烈情感,又要有剧的人物的鲜明行动,做到将最佳动作线——“戏核”与最佳动情点——“诗核”完美结合。传统戏曲也被称为“传奇”,《满江红》“无奇不传,不传不奇”的故事建构,加上线性的情节线索,以及娱乐、教化与寓言相结合的主题表达,实现了“一个想象和梦幻的世界”。基于戏曲思维,本片音乐也凸显了戏曲化与诗化特征。

④除着眼于电影等载体进行跨媒介传播外,聚焦戏曲本体的多元媒介融合亦是当下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流趋势。戏曲发展曾有过逐渐边缘化的时期,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扶持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全社会对戏曲复兴的关注。当下,从“+戏曲”到“戏曲+”的成功,为我国传统戏曲新时代的发展找到了“破圈”路径。

⑤近年来,针对传统戏曲节目给观众留下古板印象的现状,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掀起改版浪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开设《青春戏苑》《一鸣惊人》等戏曲综艺新栏目,凭借多种节目样态融合,在保持传统观众不流失的同时吸纳年轻受众,扩大戏曲传播人群。2019年,粤剧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依靠戏曲程式化、写意化的表演与特效技术的结合,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戏曲+高科技”的理念,实现了内容上的“破陈词”,演唱上的“改旧调”,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高清4K戏曲电影。

⑥除传统媒介外,戏曲与新兴媒介的融合也日益活跃。2022年《武家坡2021》凭借“戏曲+流行音乐”的形式走红网络,这首歌根据京剧经典剧目《红鬃烈马》改编,以薛平贵视角自述了与王宝钏分离十八年的故事。歌曲一改戏曲中薛平贵的人设,歌词充满主人公的自我反省和对女性的体谅与尊重,契合了时代变化和青年心理。大量类似这首“戏歌”的网络创作,在艺术形态的冲撞、对峙、妥协、调和中重新定义、传播传统戏曲。这也意味着传统戏曲的跨媒介互动式叙事,正“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正确的戏曲打开方式,传统戏曲可以在各种不同媒介间游移并形成互文,从而完成观众对戏曲自给自足的审美价值实现。

当下,传统戏曲发展除了继续强化已有特色、理念、水准外,应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面对网络时代观众的需求,真正地在众口难调的挑战中寻求观众喜好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提升舞台艺术呈现与音乐艺术品质的同时,借力技术与其他艺术优势合力“破圈”。

【注解】①破圈:网络流行词,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②出圈:指某位明星或某种事物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把传承民族文化这件大事办好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盛世修文,存史启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我们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②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是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文献典籍编基对文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春秋时期,孔子主持编订“六艺”,开启了古代典籍整理编纂的先河;西汉年间,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整理群籍,首创中国图书分类六分法。大型图书文献的编修,是盛世修典的重头。唐太宗组织修了多部正史。宋代编纂了很多大型图书。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官修《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恢宏的图书编暴工程。历代典籍整理编纂工作,描绘出中华文明史上一道道耀眼的风景,为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③盛世修文传统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既有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也有经济、政治、社会原因,是悠久历史传统、长期文化积累和良好时代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历史文献对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这是盛世修文传统形成的深层心理原因。其次,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文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的经世致用功能,注重典籍编暴和文献收藏,这是盛世修文传统形成的政治文化动因。此外,太平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文昌盛,为盛世修文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人才储备。修文立典与繁荣盛世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④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文献古籍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等,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儒藏》等编纂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国家评选并公布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重点实施《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中华版本传世工程(古籍部分)和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

⑤今天的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修文修典,把传承民族文化这件大事办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要实施好各种大型文献编纂出版工程,促进珍稀古籍文献的影印出版,为研究利用提供便利。做好中华典籍文献的整理、标点、注释和翻译工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普及奠定基础。做好中华典籍文献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价值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工作。还要做好典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编纂大型文献典籍数据库。促进典籍文献的“活化”利用,通过数字化立体交互方式、沉浸式文化参与方式等,让典籍文献走进人民大众,走进青少年心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⑥以古鉴今,知往察来。中国典籍文献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丰厚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文化使命,我们一定要做好盛世修文这项工作,让古老中华文明焕发新的时代荣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

李晓霞

    ①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 

    ②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

    ③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

    ④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⑤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

    ⑥热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管其年方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 

    ⑦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怀……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

    ⑧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