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奉节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文学文本,完成问题。

蓝瓷碗盛不下

包利民

①刚记事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个宝贵的大碗,就摆放在高高碗橱的最顶层。那碗极大,在农村叫海碗,碗外壁全是蓝青色花纹图案,看上去很美。我们这些孩子不知多少次被警告,严禁够触那只碗。那碗平时并不使用,只在年节的时候,才会摆放在饭桌的正中央,我们每人都有幸吃上几口里面的菜肴。

②年龄渐长,听家里人说,这碗是祖辈传下来的,称之为传家宝也并不为过。祖父那时就常常小心地捧着那碗细细端详,想来应该是极珍贵的。不知道多少年传下来,碗上连个缺口都没有,可见每一代人都是细心地呵护。

③渐渐地,我们惊喜地发现,蓝瓷碗竟还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有一次我生病,上吐下泻,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这个时候,祖父请出了蓝瓷碗,把捣碎的蒜汁放进去,让我喝下。那是我第一次亲手碰触这宝贝碗,竟顾不上蒜汁的辛辣,一口气全喝了下去。说来也怪,当晚就止了泻,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蓝瓷碗诸如此类的神奇事件还有许多,比如用它盛上少许酒,放里一片止痛药,把酒点燃,待药片化开后喝掉,不知治好了我们多少次的头疼、感冒。蓝瓷碗在我们的心里愈加神秘。

④后来,此碗就引起了风波,险些毁于一旦。祖父极疼爱姑姑,姑姑出嫁时,祖父曾想将此碗作为嫁妆,于是引发了家里人的强烈抗议,大家都认为这是全家共有的宝贝,谁也不能独占,除非卖了钱平分。祖父先是笑,后是气,最后当着全家人的面高高举起碗要摔掉。姑姑拼命阻拦,才抢下了宝碗,姑姑说:“我不要这碗,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就比什么都好!”于是蓝瓷碗躲过一劫,仍高居于碗橱之上。只是总见祖父盯着它,眼神中透着复杂的光。

⑤听父亲说,在动乱年代,祖父去当兵,多年不曾回来,是祖母一直保护着蓝瓷碗,不管怎样颠沛流离,都不曾离弃。

⑥祖母在我未出生时就已经去世,想来她应该是一个很精明且执着的女人,那些年中没有男人在身边,她拖着一家老小从关里到关外,竟不曾丢掉任何一个人,这是男人都极难做到的事。每当提起祖母时,祖父都会眯眼看着蓝瓷碗,目光里满是柔和的色彩。

⑦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要搬进县城,于是面临着分家。祖父谁都不想跟,自己单过,于是叔叔们开始讨论家产的分配事宜。实际上生活虽然比以前强了许多,却也没有什么家底,大家心之所系的,只有那蓝瓷碗。为此,叔叔们还背着祖父,拿着碗去县城里找懂行的人看了看,回来后都一脸喜色,说了些半通不通的术语,总而言之就是很值钱。只是祖父不发话,谁也不敢打这个碗的主意。

⑧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家族里的人全都聚在一起,因为祖父终于要拿出意见了。祖父手捧蓝瓷碗,缓缓看了看他的子女们,说:“这碗你们知道,是你们的妈留下来的,那些年她拉扯着你们走到这儿,不容易!”一提起祖母,大家的脸上全是想念,眼中都闪着泪光。祖父接着说:“我知道,你们都把它当成宝贝,而我也确实把它当成了宝贝。不过,今天我告诉你们,这碗其实并不值钱,它只是那个年代最平常的碗。可它的确是咱们家的宝贝,那时你们都小,可能不记得了,你们的妈,当年就是拿这个碗,一路讨饭把你们养活,把你们带过来!所以说我把它当成了宝贝,和你们想的宝贝不一样!”

⑨听了祖父的话,大家全沉默了,没有人不信祖父的话,因为祖父一生都不说谎。最后,大家擦干了脸上的泪,表示要继续保存这只碗,一直传下去,因为那是真正的宝贝!

⑩如今,蓝瓷碗仍存放在老叔的家里,依然美丽,没有裂痕。那碗虽然空空,却盛满了祖母当年的爱,和我们不尽的感恩之情。

(原文有删改)

(1)、阅读散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本文围绕“蓝瓷碗”写了很多事,请将下面的事件补充完整。

①蓝瓷碗作为我们的“传家宝”,倍受敬畏。

③祖父想把蓝瓷碗作为姑姑的嫁妆,引发家人不满,最终姑姑主动拒绝,碗躲过一劫。

⑤面临分家,祖父揭示蓝瓷碗被珍视的原因,家人醒悟,懂得感恩。

(2)、散文可以通过语言展现无穷韵味。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祖父那时就常常小心地捧着那碗细细端详,想来应该是极珍贵的。(加点词为什么不能换成“肯定”?)

②祖父先是笑,后是气,最后当着全家人的面高高举起碗要摔掉。(“笑”与“气”各有怎样的含义)

(3)、散文的叙述顺序也有助于理解人物。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⑤⑥段删去,并不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4)、好的散文总能带给读者思考。文中祖父的言行让人敬佩,读完后,你对“家风”这个词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谈谈。
举一反三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阅读《如果》完成后面的题。
                                                                                                         如果
                                                                                                               龙应台
       ①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然,有点像个走失的孩子。他裹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记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他终于在我左前方坐下来,怀里紧抱着皮包,里头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证明。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要记得还给我啊。”
       ②我低头读报。
       ③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④他曾经是个眼睛清亮,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暮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⑤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
       ⑥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⑦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⑧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事迹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访问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 ‘江’? ‘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几吨的船?炮有打中船吗?有没有人掉进海?吃什么?馒头吗?一人分几个?”
       ⑨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
       ⑩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你有教养没有!”
       ⑪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队伍最前端。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不行,他跌倒怎么办?”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⑫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并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爸爸,你到家了。”
       ⑬“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倾斜中散落一地。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听见空服员急促的声音:“飞机还没停稳,请不要离开座位!”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①所谓转基因,是指把某种生物(比如植物甲)的基因中的一个或一组片段,转移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比如植物乙)的基因组合之中,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生物(比如植物丙)来。植物丙、可能与植物甲、也可能与植物乙外形相似,但三者的基因组都不相同。

    ②简单地说,转基因就是在某种基因中引入外来基因。而太空种子所发生的基因变异,却完全是在某个种子的单体内部完成的,当种子处于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超低温、高洁净、多变化的太空环境中,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高能宇宙射线“轰击”时,其内部DNA上的基因,会发生断裂、扭曲、重组等各种变化。

    ③那时,种子的基因们只要没有被完全摧毁,就会仅仅发生变异而不是消亡,当种子回到地面,种入土壤,并发芽出苗、成长壮大时,它所表现的各种特征,就都是受到变异后的基因所控制的了。但是,在接受射线轰击、发生变异,再回到地面种入土壤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种子的基因变化都是“自主完成”的,没有任何一点外来基因的干涉和参与, 就连跟这个种子挤在一起的其他同类种子的基因,也不可能跑过来跟它捣乱一下。

    ④所以,太空种子只是在“变基因”,而不是在“转基因”。小麦依然是小麦,只不过变得产量更高,或者更抗倒伏;青椒依然是青椒,只不过变得个头更大,口感更佳。总之,永远不会“小麦吃出青椒味,青椒用来做面包”。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境界与知识

鲍鹏山

       ①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②我们要明白,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

       ③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④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而且,当一个人整天爱关注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这类无用的知识时,他可能获得了饭桌上的谈资,但他的人格也会变得琐碎,甚至猥琐。所以,哲学家尼采说,“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⑤其实,世界上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⑥《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⑦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过人头

丁立梅

①去年夏天,我去山东出差,返家途中,乍然见到路两旁的村庄,全被荷花给“淹没”了。人家的青砖红瓦房,像小小的岛屿,隐约于荷花丛中。朵朵的红,朵朵的白,像撑着长篙的红衣女子和白衣女子,那些青碧的荷叶,则成了她们驾着的青碧的小船。【A】

②这意外的遇见,让我止不住一阵激动。人生最美的相见,原是邂逅,是不期而遇。

③我在那里逗留。看农人们一枝一枝采下荷来,扎成一束,拿到集市上去卖。荷花深处,密不透风,汗水湿衣。荷的茎上,密布着细细的绒刺。纵使戴着手套,小半天下来,他们的手上臂上,也尽数被刺伤。汗水流过,红肿一片。到挖藕时,更辛苦。他们得踩着很深的塘泥,蹲伏在泥里,不一会儿,已成泥人。他们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抱怨色。他们很坦然地笑,淡淡说,做什么事不辛苦呢?有辛苦才有收获嘛。

④这话让我肃然起敬。我想起我故去的祖母,她在世时常说一句话,这世上没有落地桃子吃的。只有付出,得到时也才能心安理得。

⑤今夏荷又开。听说那里已拿了荷做文章了,轰轰烈烈地搞起荷花节来。我打消了再去那里看荷的念头。我不想扎着人堆,做那纷扰之中的一个,那会减损了荷的韵致。

⑥赏荷,宜清净。【B】最好是小小的池塘,花也不多,就三五朵娉婷。突然怀念起小时的乡下,几家人共用一个小池塘,平日的吃喝洗涮,全在里头。池塘里面长菱角,也长荷。荷花开的时候,三五朵不等,撑着一张粉艳的大脸庞,站在池塘的一角,站在水的上面。它美,美得有些邪乎。【C】在我们小孩的眼里,那是很奇怪的事。我们一度叫它魔鬼花,不敢去碰它。荷叶,我们却很喜欢。我们摘下它来,当帽子,顶在头上。祖母还用荷叶做过粉蒸肉,真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

⑦午时,我走过小池塘,荷在池塘的一角,站着,红艳艳的。【D】天地间没有一点声响,鼓噪的蝉也停了鼓噪,小麻雀们也不闹了。我很希望它变成一个仙女,走上岸来。但到底没有。

⑧朋友在小缸里养荷,三年了,终于打苞苞了。他欣喜得不得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花瓣儿慢慢绽放,他一一记录下来。这成了他每日里最大的欢喜事。

⑨终于有一天,他热烈地宣布,我家的荷花已过人头啦。

⑩我在他的这句话上打转,喜极。“荷花过人头”,多好。只这一句,活在尘世,就透出无限的芬芳来。荷花与人,俱美好。

阅读议论文及小语同学做的议论文学习策略,下题。

对“网红审美”应少些迎合

(龙其林)

①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具有极高人气和流量的“网红”频现。于是,“网红奶茶”“网红餐馆”等成为很多人追逐的目标。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打扮时选择网红爆款,吃东西时选择网红美食……网红审美现象借助媒介力量迅速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

②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于网红范本的模仿,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整齐划一,但这种审美标准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不相符。审美标准的单一,一方面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另一方面,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产品生产,为了迎合所谓的大众审美,都会进一步强化作品和产品在审美上的“标准化”,久而久之,会落入模式化窠臼,丧失创新活力。

③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蛊惑力,就在于个体只有在融入群体后,才会获得与周围世界达成一致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一旦个体无法融入群体,他或她就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稳固的阵营,不得不在心理、舆论和行动上承担未知的恐惧。

④人们在面对景观、食物、服饰等诸多可选择的事物时,内心更在意外界如何评价、别人如何抉择,他们渴望通过复制群体的行为来体验大众的喜好、节奏,获得个体的存在感,同时也建立一种融入社会的心理安慰或幻想。网红奶茶是否与其他品牌存在口味差别,网红景点是否那么漂亮,这些对于个体而言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对网红审美的尝试,再次获得了对大众心理的体验,缩小了个人经验与外在世界的差距,重新确认了自己与群体在审美立场上的一致性。

⑤在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日渐稀缺,除了极少数自带话题热度的人物和重要事件外,一般的人和事很难获得大众关注。要想在巨大信息密度的资讯空间中脱颖而出,没有背后“推手”的助力是很难实现的。这个“推手”很多时候是资本。网红奶茶、网红打卡点、网红服饰的背后,都隐藏着资本的身影。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制造网红人物和网红现象,利用自身力量使之在媒介社会进行辐射,人为营造民众对于网红审美的体验需要,“帮助”人们人为制造兴趣。个体在接收到无形大手传递的网红审美信息后,猎奇心和从众心被激发,他们被一步步引导前往网红打卡点亲身体验。反过来,这一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需求感和体验兴趣。因此,一些所谓的“网红”,不过是资本刻意包装以增加流量或销量的道具。人们如果缺乏独立审美意识,一味追逐所谓的网红审美,最后可能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⑥总之,网红审美现象的不断出现和传播,反映了一些商业机构大力制造关注焦点,努力从眼球经济中套现的动机。资本通过媒介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根本目的是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面对不断涌现的网红审美现象,我们应多些警惕,少些迎合,在大众狂欢中冷眼观察,在人声鼎沸中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声喧哗、纷繁芜杂中发现真正的美。

学习策略

学习任务

【理清论证思路】

 ⑴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引出现象——网红审美现象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3){#blank#}1{#/blank#}

【品读论证语言】

⑵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

B.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道理论证,引用古斯塔夫·勒庞的言论,证明“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这一观点。

C.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如果”、“可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表示人们若缺乏独立审美能力,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D.资本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本质是为了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

【探究论述观点】

⑶国庆假期,广东美食再次火出圈。众多网红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发布“广东美食打卡保姆级攻略”等讯息。网红美食街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网红美食店铺因此也收入大增。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