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开州区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回归家园

赵克红

①春风如手,轻抚着每一寸土地。春雨如诗,滋润着大地,使原本冰冻的泥土变得松软起来,仿佛一夜之间,远山近水便有了春的模样,柳条鹅黄初露,桃花、梨花相继吐蕊。所有的花朵,在大自然的精心安排下,一个接一个按照时令顺序闪亮出场。正是踏春的好时节,文友约我去黄河岸边的新安县华洋生态园踏春。

②汽车开进生态园,已近黄昏。路边麦田里金色的油菜花却黄得透彻,黄得绵软,像一块块金黄色的毯子,与绿色的麦苗一起轻轻摇曳着。

③翌日清晨,我从拂晓的鸟啼声中醒来,带着梦醒后的慵懒,我拉开窗帘,春日的阳光一下涌进房间,我的心随之明媚了起来。站在二楼的窗前向外观望,一眼便跌进了春色里。那起起伏伏的山峦,错落有致的花木扶疏,花香四溢,宛如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

④楼下,亭廊檐角间流露出古朴的气息,花红柳绿间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远处的一池碧水,氤氲着薄薄的烟岚,仿佛是大地母亲的呼吸。水边,婀娜的垂柳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一幅水墨画里的春天。

⑤我当然不会辜负春天的美意,被春色吸引着,走向大自然。不远处,几只喜鹊叽叽喳喳在我身旁跳来飞去,我用目光追逐着它们:“喜鹊叫,好事到!”我这样想着,便感觉有好事将要发生。

⑥正行走间,耳畔有丝丝缕缕歌声飘过,那歌声夹着春的芬芳,带着丝绸的柔滑、珍珠的圆润。歌声时断时续,缥缥缈缈,给人一种雾里观花的朦胧之美。歌声浸润着我的心田,将我带入一个至美的境地,让我瞬间感受到一种幸福——其实,有时幸福真的很简单。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奢侈,能够悠闲地欣赏美景、享受着这份优雅。凭我的直觉,这歌声,应该是从不远处的桃花园里传出的。我沿着小路继续向前行走,身边紧贴墙边的连翘花,像一道金灿灿的帘子,连翘挺拔倔强的枝条,向上高举着一丛丛黄色的花,惊艳了我的双眸。它们用生命的力量,装点着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

⑦推开柴门,我走进了桃花园,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青年,比我起得更早。他们在桃花园里采撷着春色,以桃花为背景,摆出各种造型,每一个动作,都与春色那么合拍。他们也是花,“人面桃花相映红”,他们正值人生的花季,点点身影消融在桃花中,也成了花海的一部分……

⑧这个园子里不但有桃花,还有杏花和梨花,这些开在春天里的花,用深情装扮了大地。当这几个年轻人与我擦肩而过的刹那间,我闻到一缕缕花的芬芳。赏花的人,身上一定会沾染上花的香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从花丛中归来的人,身上不仅会有花香,还兼有土地和清晨里阳光的味道。

⑨然而,在这美丽的背后,是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身影。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是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区,但交通部华洋海事中心派来的扶贫人员,不忘初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用二十年的时间植树造林,硬是将这片荒山改造成了如今绿意盎然的生态园。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赋予了这片土地生机和活力。

⑩站在观景台上,我手扶栏杆,极目远眺,清澈的黄河水,泱泱东去,芬芳的风,从脸颊轻轻拂过。徜徉于这山水之间,我感受到一种从容与闲适。我仿佛回归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与这片土地、这些花木融为一体。这种回归家园的感觉让我陶醉其中,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⑪人生就像这片生态园一样,需要我们去奋斗、去改造、去绿化。只有当我们用心去经营、去呵护自己的人生时,才能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而这种生机与美丽,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追求这种回归家园的感觉吧。就像一株回归原始森林的树,又像回归茂盛枝叶间的花,我们都在用勤劳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

⑫人生虽短暂,但奋斗的人生会永远精彩……

(选自“东方旅游文化网”,2024年4月30日,有删改)

(1)、【散文·行踪景象】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在华洋生态园看到的景象。请细读第③~⑧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行踪

看到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房间内

阳光、山峦、花木

楼下

古朴、有活力,如水墨画

走向大自然

喜鹊

活泼,人鸟和谐

沿着小路行走

连翘

桃花、杏花和梨花

多样、芬芳、美丽

(2)、【散文·揣摩语言】请从多感官互通角度,揣摩文中画线句的妙处。

耳畔有丝丝缕缕歌声飘过,那歌声夹着春的芬芳,带着丝绸的柔滑、珍珠的圆润。

(3)、【散文·分析作用】文章不仅写了华洋生态园现在的景色,还多次提到二十年前这里的模样。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4)、【散文·标题理解】本文以“回归家园”为题,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回归家园”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田野上的白发》,完成题。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应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拉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⑪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我们工作和观察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
      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不久,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一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了楼,走到小男孩身边,他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尽管随便看,随便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选自《儿童文学》 [美]拉凡·斯蒂恩/文)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词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3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递

王继怀

    ①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家乡县城的一所中学念高一。那时候,我们村没有通公路,从学校回趟家,先要坐车到乡里,然后再走30多里山路回家。念高中那段日子,我一般是要等到放寒暑假才回家的。那是11月底,因为我要回家取钱,不得不中途回趟家。那天上午上完四节课,我就往家里赶,车子到乡里时已是下午5点钟了。

    ②由于没伴,下车后我只好一个人快步往家里赶。那天天空飘着雪花,天格外冷。连绵起伏的大山,一座挨一座。我在寂静的深山里走着,为了给自己壮胆,我一路上在心里背课文。在荒山野岭中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就走了二十多里山路。

    ③因为是冬天,天黑得也格外地快,走着走着光亮一点一点地收起,天色暗下来了。我在大山里走着,仿佛进入了一个黑绒绒的布袋里。那时,我身无分文,也没有手电筒,为了赶上回乡里的那趟班车,中午没有吃饭,走了这么远的路,很疲累,也很饿,两条腿又酸又麻,有点走不动了。我有点胆怯,有点着急,山里不时传来猫头鹰诡异的叫声,令我毛骨悚然。突然,一只黄鼠狼从我跟前闪过,吓出我一身冷汗。

    ④夜深人静雪纷飘。当我走到一个离家里还有六七里路的山坳坳时,看到了不远处忽明忽暗的灯光,那束灯光给了我力量,我突然想去那户人家讨点东西吃,立刻觉得身上有了热力,腿也有劲了,快步往那户人家走去……

    ⑤快走到屋前时,我又犹豫了。我想,这户人家不认识自己,凭什么会给一个陌生人东西吃?

    ⑥走到那户人家门前,门是关着的。站在门前,静了一会儿,深吸了一口气,我敲响了那扇门。

    ⑦门开了,我的心也跟着怦怦地跳。开门的是一位6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和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站在她身后。

    ⑧“我可以到您家……喝……碗水吗?”我满脸通红,甚至红到脖子上。

    ⑨“行啊,元宝,给这位哥哥倒碗水。”老奶奶慈祥的脸上带着微笑说,让他的孙子去给我倒水。

    ⑩听到喊声的孙子,抬头瞥了我一眼,应声回答道:“好咧!奶奶。”小男孩麻利地给我倒了一碗水来。我接过碗,把水喝了。

    ⑪“后生,你要去哪里?”老奶奶问,她看出我还不想走。

    ⑫“我是山羊溪的,在县城读高中,要回家去取生活费。”

    ⑬“妈,他是不是太饿了,我们给碗饭他吃吧?”中年妇女在老奶奶耳边轻声说道。

    ⑭“你没呷饭吧,要不到我屋里呷碗饭。”老奶奶立刻领悟到,笑容满面地对我说。

    ⑮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跟着老奶奶进了茶屋。茶屋里摆设很简陋,这是一户普通的山里人家。山里人的茶屋既是饭厅也是客厅,山里人来了客或一家人吃饭聊天都在这里。老奶奶让我坐在茶屋的火塘边,用铁锹把木炭火扒开,露出红红的炭火。我立刻感觉身子暖和多了。这时,中年妇女从菜橱里端来一碗干红辣椒炒的腊肉,给我盛来满满的一大碗米饭,并一个劲地说读书人挺辛苦,要我多吃点。那天晚上,可能是我太累太饿的缘故,一大碗腊肉和满满的一大碗米饭被我划拉得一干二净。当吃完最后一口饭时,猛然意识到怎么一下就把别人的菜全部吃完了?想到这里,脸“轰”的一下又红了。旁边站着的中年妇女还要去给我盛饭,我实在不好意思,一下子站了起来,连忙道谢。

    ⑯吃完饭后,好心的主人给我弄来杉木皮火把,要他儿子点燃后送我一程。从那户人家出来,尽管天空还在飘着雪花,寒风冷冽,我身躯疲惫,但心里却异常地温暖,我对那户人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⑰回家后,我将这事告诉了父母。我不识字的老实巴交的做农民的父母没有给我讲太多的大道理,父亲只说要我记住这户人家,要记住别人的恩情。母亲要我像那天那样有勇气,不要被害羞犹豫耽误了自己。

    ⑱时光流逝,年复一年。后来我和哥哥、妹妹都相继大学毕业离开了那个小山村,都在城里有了工作,安了家,但那顿饭和父母的教诲我却一直牢记在心。

    ⑲后来我的家乡通了水泥路,我回家不必再经过山里那户人家了,但每年回家陪父母过年,我都要去山里那户人家问候走走,或带点城里的礼物。我也牢记要去帮助别人,在街上,在路边看到乞讨的人,我总要给他们一些零钱,有时也知道有些是职业乞讨,甚至被朋友批判过多次,但我却依然如故。

    ⑳有一次,在火车站给一位失窃了所有财物的年轻人一百元作为车费,那青年执意留下我的地址,半个月后,给我寄来了一百元钱和一封感谢信。

    ㉑在给青年的回信中,我把山里的故事告诉了他。写完信,窗外阳光明媚,清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摘自《羊城晚报》2018年12有4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