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2023-2024学年两校期末联考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诞生以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也包括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辅助于教育应用、建构教育场景、重组教育中的要素或者重构教育过程,均属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让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人工智能+教育”的尝试,其效果令人赞叹。例如,在精准教学方面,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合肥、福州等一些中学开展的高效讲评课,将原本需要45分钟的习题讲解压缩至15分钟讲解共性问题,其余时间用于分组讨论或拓展学习。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以学定教,提升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仅要被作为“术”,提供科学知识与核心技术的内容载体和工具方法;也要被作为“道”,提供观念理念与思维认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最近在科技圈,最火的话题可能就是ChatGPT了。它是由Open 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似乎不管提问者有什么疑惑,ChatGPT都能给出答案。于是有人乐观地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未来将不再需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然而,这一认知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目前,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存在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人工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常常被等同或“混合”起来。其实,人工智能所体现的“智能”和人类的“智慧”具有本质性的差异。前者是人类赋予硬件或软件具有模拟人行为的一种能力,后者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决策或判断的能力。在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完成那些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具有规定范式的工作,但难以洞察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因此,人工智能固然可以使教育过程最优化,但是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智慧。

材料三

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结构来看,它相当于一个金字塔结构,分为两层: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厘清两者的关系后,我们不难发现,_。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面向人的,适合各种人的新教育才是具备个性化包容能力的智能教育生态。基于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使命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必然需要政府、人工智能教育机构、数字企业、劳动力市场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共治,这是使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走向理性“善治”的制度化选择。

图1: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1)、下列对“人工智能教育”中“人工智能”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重构教育过程,属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 B、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应用,可以助力高效课堂的实现。 C、从智能升级到智慧,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和图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内容,准确的一项(    )
A、技术毕竟是手段,学习者的发展、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标。 B、能力基础、技术支撑是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基础性体系。 C、人工智能的增能或赋能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或系统的发展。
(3)、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对“人工智能教育”本质的认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手机依赖症”

     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个段子反映了正在蔓延的社会现象——“手机依赖症”。

【材料一  现实回放】

    ②如今,智能手机已悄然“绑架”了现代人的生活。有研究数据表明,过去一年里全球“手机上瘾者”增加123%,达1.76亿人,其中“手机依赖症”在青年白领女性、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和学生三类人群中尤为普遍。一项在线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93小时,这意味着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和8小时工作时间,剩余时间被手机占用近半。

【材料二  调查统计】

    ③近几年,“低头族”这个每天依靠手机过活的群体越来越壮大,在这个群体中,不仅颈椎、视力等健康状况出了问题,部分人还因低头产生社交障碍。近日,360手机研究与调研中心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6小时的晚期手机依赖症患者占比已达12.4%。

    ④《报告》还统计出用机人数高峰有时有点有规律:两个小高峰,还有一个爆表时段。

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表

时间

用户使用比例

1——6点

18.4%

7——9点

75%

10——11点

29.7%

11——13点

65%

14——17点

46.5%

18——20点

71%

21——22点

83.2%

22——24点

59.7%

【材料三  网友声音】

    ⑤黛玉葬花:没手机时,我还能记住重要的人的电话号码、生日等,现在完全记不住了,全靠手机来记。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淘宝、游戏……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原本计划在现实中要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干。

    ⑥星巴克: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上班也没啥心思,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看看时间,而且还时不时看下有没有短信、未接来电什么的……

    ⑦野百合:最近手机玩得太多了,感觉视力、记忆力大不如前,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头晕、头痛。

    ⑧丝路花雨:回家后,我一般都在网上,时尚、QQ、论坛、游戏……整天都与电脑面对面,工作是如此,娱乐更是如此。电脑逐渐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不再迷恋外面的世界,也无心与朋友聚会了。不能想象,没有电脑的日子将会怎样度过……

【材料四  专家观点】

⑨手机游戏再好玩,微信朋友再活跃,也不要忽视科学用眼的重要性。王教授指出,首先,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屏幕,会使眼睛调节过度增加,过度的调节用眼不仅使近视增加,还会产生视觉疲劳等症状。

——天津市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王立书教授

    ⑩频繁使用手机,除了对视力有影响,不正确的姿势对人体颈椎、肩背部以及腰椎都有不良影响。近期在门诊中颈椎反弓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也呈现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而这些颈椎反弓患者,几乎都是由于长期低头玩手机,或者躺在床上玩手机导致的。

——江苏省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志伟

    ⑪现代的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知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长期下去,不利于健康。

——孔屏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5 月 10 日晚上,我国北方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极光。科学爱好者欢欢查阅了以下资料。

材料一:

在地球南北高纬度附近地区的夜晚,偶尔可以看到几条光带横跨天空,把黑暗的夜空照得一片光亮。它忽暗忽明,发出红、蓝、紫、绿等各种颜色的光芒,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是极光。“极光”,这一名称来自古罗马神话中的女神“奥罗拉”,代表旭日东升前的黎明。《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了一种名曰“烛阴”的神兽,称其“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如今这被证实是古人对极光的描写。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形象地将极光称为“烛龙”,并发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太阳喷发出的物质裹挟着磁场到达地球,使得地球磁场发生剧烈扰动,导致更多的高能粒子沿磁力线进入两极地区的大气,通过碰撞激发大气分子和原子发光,这就是极光。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5 月 10 日晚至 11 日凌晨,地球出现了 3 小时超大地磁暴、6 小时特大地磁暴。这次超大地磁暴影响了短波通信和导航定位,但也使得全球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 20 年来最绚丽的极光现象。5 月 11 日 9 时,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北京时间 2024 年 5 月 10 日23 时起发生地磁暴,最大级别达到超大地磁暴水平,预计未来 24 小时,磁暴过程仍将持续,后续仍可能发生大地磁暴。地磁暴是一种典型空间天气事件。当太阳爆发时,会发生日冕物质抛射,一次抛射能将数以亿吨计的太阳物质以数百到数千米每秒的高速抛离太阳表面。这些物质中不光包括巨大质量与速度汇聚成的动能,还携带着太阳强大的磁场能。它们一旦命中地球,就会引发地磁场方向与大小的变化,即地磁暴。地磁暴对空间站、卫星的电气元件工作、飞行姿态等产生影响。对普通人而言,地磁暴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较强地磁暴的最直观体验,则是可能在我国北部看到极光,如漠河、内蒙古北部、新疆北部等高纬度区域可能出现极光。极光很美,但背后的磁暴事件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威胁。清朝咸丰年间的《栾城县志》上,有着“赤气起于西北”的记载,这对应的是 1859 年 9 月造成长达 8 天恶劣天气的“卡灵顿事件”。所幸那时的人类社会主要依靠蒸汽机和人力,还没有无线电通信和电力传输网络,“卡灵顿事件”并未给地球带来过于严重的灾难。1989 年 3 月的一天晚上,伴随着强烈的极光活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供电网络全部瘫痪,全省陷入长达 9 个小时的黑暗和寒冷之中。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的通信卫星出现异常,全球无线电通信信号受到极大干扰。而上一次发生如此规模的地磁暴,还是 2003 年 10 月的“万圣节事件”,当时正处于第 23 太阳活动周极大期,一系列爆发事件给地球的空间环境带来了灾害性的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上空都可以看到罕见的极光,瑞典 5 万人的电力供应中断,珠峰探险队通信中断,全球卫星通信受到干扰……

(整理自《现代快报》)

材料三:

近期,《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篇天文学论文称,太空探测器“贝皮科伦布号”首次飞越水星的数据显示,水星上发现了类似极光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尧中华向记者介绍,极光是一种大气的发光现象,其形成源自星球磁层中的高能粒子扰动,只要行星有大气和磁场,遇到太阳风就会产生极光。水星没有大气,所以不可能出现极光。事实上,木星和土星有着比地球更强大的磁场,因此人们最早在这两颗气态巨行星上观测到了极光的存在。此外,人们在天王星、海王星、金星和火星上也都观测到了极光或疑似极光的现象。不光是行星,人类还在彗星和行星的卫星,甚至在太阳系外其他恒星系的行星上探测到了极光的踪迹。

人类在太阳系其他行星上观测到的极光状态与地球上的并不完全一样,主要区别在极光的强度、波段和颜色上。太阳系中极光最强的是木星,其次是土星。由于各行星大气的组成成分不同,极光的颜色也有差异。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氧原子与太阳抛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会发出绿色的光,因此在地球上能看到绿色的极光;而木星、土星的大气中都是氢和氦,因此在这两颗星球上大多数极光由紫外线组成,属于不可见光。

在尧中华看来,研究极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极光,科学家可以倒推星球大气的变化过程、高能物质在这个空间中的变化特征、行星内部的演化等关键信息,甚至还能借此理解太阳的活动状态。观测极光给了科学家一种低成本研究空间环境变化的方式,这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意义重大。

通过观察极光,科学家还可以了解、总结外部空间变化规律,进而更加深入地研究极端空间天气事件,为设计设备仪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整理自《科技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