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咱们的大熊猫

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有大熊猫的身影,成都大运会吉祥物又选择了它。大熊猫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人如此青睐?

②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在自不必多说:圆滚滚的身子,呆萌萌的样子,还有那看似笨拙实则灵活的上蹿下跳、左右腾挪……人们喜欢它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它的黑白两色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黑白相衬、阴阳相生之说;它喜食竹子,常于竹林之中饮食、休憩的特性,又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思想相匹配,这让它赢得“竹林隐士”的美誉。

③诗文中的“隐士”,曲高和寡,难以亲近,熊猫“隐士”却与之不同。它见到陌生人时往往会“怕羞”,一旦熟悉起来,就会抱着你的双腿或者搂着你的脖子,撒娇不停,温柔万分。

虽然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 , 但在典籍中却不乏它的身影。据载,古时两军鏖战不休,只要有一方举起熊猫旗帜,双方就会鸣金收兵。原来,被称为“驺虞”的熊猫,食竹,不杀生,啃吃铁器,符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义。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

(摘自《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有删改)

乙  大熊猫,你爱它有多深

①从熊猫的先祖始熊猫到今天的大熊猫,已有约800万年的历史。不过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 , 而在今天所有动物里,估计受喜爱指数最高的,非它莫属。

②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假如你作出肯定回答,那请“扪心自问”:和大熊猫一样外形庞大且毛茸茸的动物何其多也,一身金毛的狮子、披着美丽斑纹的老虎,以及外形与之更为接近、动作同样呆萌的北极熊,为什么你不那么喜爱呢?说到底,以貌取“物”并不成立,人类喜欢的不过是它庞大身躯之下那份与人亲近的温顺罢了。从人类本性来说,凡是具有攻击性或威胁性的生物,从来就不会被划入喜爱之列。

③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种类更多、分布更广的恐龙早已消失,它为何还可以存活至今?食肉类猛兽在“物竞天择”的法则面前节节败退,它为何可以转“荤”为“素”?繁殖能力如此低下的它,如何能够“香火不断”……这些,比起人们赋予它的隐含意义,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④人类根据自己所“需”来选择所“爱”,亘古不变,在大熊猫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摘自《成都日报》,有删改)

(1)、甲文谈及的“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哪些不符合乙文的表述?请分点概括。
(2)、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谈及“大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时间短”这一事实,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说明。
(3)、两文都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展开,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够匹配,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背向大地的爱
       ①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父亲对女儿说:“我们要快点儿走了,天可能要下大雨。”   
       ②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③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④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⑤他大骇,他知道龙卷风的厉害。小时候经历过一次,所到之处,大树齐腰斩断,树皮被剥掉,只剩白花花的树干,地上的东西被吸上天空,人和牲畜都会被摔死! 
       ⑥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他知道此刻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然后粉身碎骨! 
       ⑦“爸爸,我怕!”紧紧贴着父亲胸膛的女儿颤声叫道。“乖女儿,爸爸在和你做飞的游戏呢,你不是一直想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吗?我们现在跟许多小鸟一起飞翔呢,闭紧眼睛,我们开始数小鸟,一只,两只,三只„„” 
       ⑧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 
       ⑨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 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女儿,我的女儿,他心里痛苦如焚。  
       ⑩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 
       ⑪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持父女两人的重量。 
       ⑫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流血。然而不等血滴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往下想。 
       ⑬女儿的手一点点松开他的身体。不能再犹豫了,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⑭此刻怀里的女儿正在睡梦中甜甜地呓语着。他笑了。
       ⑮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毫发无伤,睡醒了还天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小鸟,真美啊。” 
       ⑯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能丢掉性命。”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⑰父亲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七岁的女儿现在还不懂。等她长大了,她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比父亲背对的大地,还要深沉,还要厚重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之望

文/科威特   译/十九恨

    ①七岁那年,我们全家卷入了一场宗教冲突,科罗拉多州北部伊斯兰与基督教众大打出手,我的母亲成了冲突的牺牲品。

    ②父亲带我远离家乡,来到阿拉斯加,但我万万没想到,不到一年,父亲便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更可恶的是,她是白人,还信奉害死母亲的伊斯兰教。

    ③他们向来歧视我们黑人,但黑人也有自己的尊严,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不和这个所谓的后妈多说一句话,即便父亲再三劝告,我也决不会背叛死去的母亲。

    ④在新的家庭,除了我,其实还有个跟我同龄的妹妹,她叫安妮,是个天真的女孩,但我讨厌她,白人小孩从小就娇生惯养,凭着学校对他们的偏爱,在黑人同学面前总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⑤当然,这种心态不能被后妈发现,她对自己女儿简直爱得要命,吃喝自不必说了,更恶心的是每当安妮出去,她都会站在窗口痴痴地遥望,不就过一段马路嘛,这溺爱也太夸张了吧!

    ⑥我的青春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但我终究还是在压抑中走完了十年。十年里,为了不输给安妮,为了黑人的尊严,更为了死去的母亲,我从不敢放弃自己的努力,苦尽甘来,十八岁的那个夏天,我和安妮同时拿到大学毕业证。

    ⑦但我和她不一样,她打算去斯坦福深造,而我,我想回科罗拉多工作,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

    ⑧安妮悄悄跟我说,斯坦福那边的导师希望我也过去,这样的机会难得,可我瞥了她一眼,冷冷地说,你妈每天都在那窗口看着你离开,直到你的身影消失,你去看看,那窗下都磨出两个脚印了,但我妈在科罗拉多,上帝告诉我,她需要我回去。

    ⑨安妮一脸惊愕,一下子流下两行泪水,我不知道她是被我的风凉话说哭了,还是被她母亲的爱之望感动哭了,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可恶的家,我没心思再想这些。

    ⑩尽管全家人都热情地帮我准备行李,但在我眼里,一切都是假的,尤其是后妈,分明是一脸窃笑,她一定在庆幸瘟神终于要走了,这个家以后完全属于她了。我只能默默祈祷,愿主耶稣惩戒这些异教徒吧!

    ⑪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十年时间,我对这个新家还是有感情的,在跨出家门口那刻,我突然想起父亲,还有天真的安妮,无论如何,他们对我并不差,或许,我真的有点残忍,然而,一切都已结束。

    ⑫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 , 那个熟悉的窗口,站着熟悉的身影,白人后妈竟然会遥望着我,我心里翻江倒海,怎么会这样?包里的手机在这时也滴滴响起来,是安妮发来的短信,她说:“一直不敢跟你说,每天母亲都会在窗口望着你离开,她爱你,那两个脚印,其实有一个属于你。”

    ⑬十年了,我和安妮都以为母亲是在望对方,却不知道,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像那两个脚印,没有丝毫偏颇。 我不敢再回头 , 越过马路,直奔科罗拉多,任凭泪水被风吹落。

    ⑭当我看见母亲的坟头摆满无数凋落的鲜花,当我把这一切告诉父亲,我才完完全全明白过去的所有,那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后妈,她每年都会陪着父亲来祭奠母亲,可在学校的我,却一点也不知道。

    ⑮在母亲坟前,我对上帝起誓,我要回到阿拉斯加,用一生的时光来弥补一份没有种族、没有宗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译自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课本,转引自《意林》2010年24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手艺的黄昏

    ①为了给厨房抽油烟机额外添加一块挡板,我在一个黄昏中想起了铁匠张。时隔五年,我重新走进了那条小街,满怀期望的找到铁匠张的铁匠铺。可是,从原先那个门里出来的却是位女子。我向她打听铁匠张的消息,她告诉我,铁匠张不久前走了,就是在这个春天走的。

    ②我带着沉重的心情从小屋退了出来。铁匠张走了:消失在这个春天。我心里蓦地有些失落。

    ③十几年前,江南小街的春天烟雨迷蒙,青青的石板路边是依依的垂柳。寂静中的叮叮当当,是小铁匠铺传来的铁与铁的敲击声,悦耳、质感。我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就住在这里;铁匠张则一直在这里打铁,从满头黑发到两鬓苍苍。

    ④铁匠铺在小街一隅,门前挂着各式各样打成的铁器,被风吹着,晃来晃去,像腊月里风干的咸鱼腊肉。暗黑的小屋里,弥漫着铁器淬火的青烟。铁匠张一阵阵咳嗽,风箱沉重地“呼吸着”,火——小屋的心脏,在“呼吸”中搏动。

    ⑤坚硬的铁、锐利的铁,在铁匠张的炉膛里软化成一块块红红的“豆腐”。烧热的铁块被钳子夹起,放到铁砧上,铁匠张像公牛遇上红布,肌肉绷紧着,迸发出全身的激情。手中的铁锤砸下去,铁匠张的身体随着铁锤的反弹,跃起,下落,跃起,下落。汗,炉火,风箱:红铁,青烟,黑脸;咳嗽,弹跳,抡圆的胳膊,构成小屋中的力之舞。从铁块到铁器,在铁匠张的手里一点点成型。最后淬火,浓烟中小屋腾起铁的特有的咸腥味。

    ⑥那时,我爱看铁匠张打铁,现在想来也觉得异常激动,觉得那是一种融入了铁匠张血液的、独有的激情和节奏。当他从小屋中走出,在阳光下仰着脸,就着一把巨大的紫砂壶咕噜咕噜往嘴里“灌溉”的时候,才能看清铁匠张——瘦小,一张比铁还黑的脸,荡漾着快乐。

    ⑦铁匠张终生未娶,他说铁是他的老婆。那时,小街上的居民,在听见叮当声有时会笑着说:“铁匠张又在打老婆啦!”

    ⑧现在铁匠张走了,我在春风里惆怅,这个春天成了铁匠张在城市里的最后一个春天,铁匠张的手艺消失在黄昏。

    ⑨我珍藏着一把铁匠张打的剪刀。虽没有流水线制作的光滑精致,但历经十几年仍锋利如初。剪刀表面有铁锤留下的浅浅的痕迹。这包含铁匠张的力与汗、技巧与情感、希望与梦想的剪刀-让人想见制作的每个细节都包藏着一个手艺人炽烈的热爱和简单的幸福。

    ⑩文明的曙光赶走了蒙昧的夜色,也消解了所有“笨拙”的手艺。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铁匠张们便终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是在每个飘着细雨的黄昏,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风箱、炉火,怀想起那张写满快乐的消瘦的脸。

阅读《中国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不贬值的财富

    ①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巍巍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这一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竞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 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直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⑪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⑫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

文本二

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