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时优化训练

阅读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当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变迁。 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4)、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
(5)、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归来

女真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

    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新能源汽车行业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能源依赖、解决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地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 2020年)》的相关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还较为少见。另外,燃料电池主要的原料为氢气,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氢气的制造成本较为昂贵,使得其在市场化下的竞争力较弱。

(摘编自《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二:2016-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对比(单位:万辆)

材料三:刷脸坐车、无人驾驶……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现实。

    去年以来,多地开始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智能”,新能源汽车将与人工智能、5G通信紧密结合,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合众新能源汽车创始人方运舟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将成为如手机一样的智能移动终端。“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而不再仅仅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汽车主要依赖发动机的性能,而电控、电机和电池“三电技术”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国产自主品牌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通过技术创新制胜电动车领域,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摘编自《未来智能汽车什么样》,新华社,2018.2.13)

材料四:虽然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但从分项指标看,只有新能源汽车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他分项指标排名均不高,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在政策环境竞争力方面,虽然政策力度全球最大,但基础创新环境不足,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产业支撑力方面,我国虽然有较强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但主要在国内市场配套,进入国际市场配套体系的较少,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我国还需要在产业化服务平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企业前瞻性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30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

    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龄、地域、职业的男女。他创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也足以青史留名!

材料二:

材料三: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事,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材料四:

    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同寻常的文学功力,把林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

    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之心、侠骨之气的匠心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荚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

    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不详

2G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至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2014年,用户达4.85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至2018年底,用户达11.7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一些国家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正是对技术革新的潮流,对互利共赢的潮流“用脚投票”。在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面前,人为设置壁垒不仅有害无益,而且终将被打破。敞开胸怀拥抱合作,破除藩篱交流互通,将让人类技术的进步之路更加畅通,让人类共享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摘编自《新华国际时评:破除人为藩篱,携手拥抱5G》2019年3月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繁荣期。网络文学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对于网络文学的属性、特质,研究界依然存在争议。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学属性与网络属性。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学的属性,而网络文学的网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比如,网络文学比之传统纸媒出版,具有更低廉的成本,更有效的话语符号增值性(如IP经济集成策略)等特点。在文学属性上,中国网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着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网络文学言情、历史等文体的表现风格。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络文学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对既有类型的丰富与开拓,有的网络小说重写西游故事,赋予“西游神话”现代魅力与异彩纷呈的故事;有的作品将中华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作品以丰富的收藏鉴宝知识、曲折紧张的故事吸引大批读者,也传递出对“金钱至上”的讽刺;网络武侠文学也从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为代表的华语现代武侠小说,发展为“国术技击流”“网络新武侠”“科技武侠”等亚类型。

我们还看到,网文的“文学传统继承性”,不仅表现在故事内容、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文体风格上,还表现为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对中国文学时空观念的回归与拓展。任何文学形态,都有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性生成”的内在条件。从横向关系上讲,日韩动漫、游戏、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电影,欧美奇幻、科幻与悬疑文学等,都影响到中国网络文学的发育。然而,从纵向继承关系上讲,中国网络文学也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网络文学的繁荣,也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想象”与“中国故事”的发展。就表现时空领域来说,中国的科幻与玄幻小说,探究目光深入宇宙深处与人类起源,也创造了无数神奇瑰丽的想象世界,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表现了中国人的时空探索精神和灿烂的想象力。这种宏阔的“中国—世界—宇宙”时空观的再现,拓展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想象疆域,既是对中国古代时空观的继承,也是文化自信的产物。

网生环境的平等性、交互性,有利于形成真正阔大深邃、精彩纷呈的文学繁荣,从而扭转“现代文学”造成的文学日益逼仄与小众化的局面。这个任务,对于有着数千年悠久传统,又在网络时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现代中国而言,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