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凉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小说以叙事为基本文体特征,尤其是源于民间“说话”伎艺的白话小说,但古代小说家讲故事的目的则各自不同。有的是为了娱乐消闲,如明嘉靖间洪楩所编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其编撰目的不言而喻。有的是为了教化劝导,移风易俗,如秉持“情教”“适俗”“导愚”小说观的冯梦龙编撰“三言”,就意在“喻世”“警世”“醒世”;其他话本小说集像《型世言》《清夜钟》《醉醒石》等,长篇小说如《歧路灯》《醒世姻缘传》等,仅从小说题目即可想见其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当然有的小说为了更好地实现劝化效果,往往寓教于乐,如杜纲《娱目醒心编》即属此类。有的小说则是小说家炫学逞才的产物,如号称“四大才学小说”的《蟫史》《燕山外史》《野叟曝言》《镜花缘》。值得注意的是,文人叙事绝非单纯地为叙事而叙事,一般都有情志寄托,也即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谓“寓情”,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史,凡经典之作大多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对此,学术界往往因过分重视古代小说的故事性而忽视了抒情性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显著民族特色。

就文言小说而言,其文体特征深受史传文学影响,而作为史传文学代表作的《史记》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誉为“无韵之《离骚》”,就是强调其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家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如《搜神记》卷十六“紫玉与韩重”写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的爱情悲剧,其中紫玉所吟歌诗情调凄婉,使故事极具艺术感染力。又如《续齐谐记》中“赵文韶”“王敬伯”写人神(鬼)之恋,其中男女弹琴歌吟,凄清婉丽,也赋予小说浓郁的抒情意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恰如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言,它“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而“诗笔”即指唐传奇小说浓郁的抒情色彩。洪迈《唐人说荟·凡例》称“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他将唐传奇与唐诗相提并论,也是强调其鲜明的抒情特质。明桃源居士更是将唐人小说的抒情性溯源至楚骚抒情传统,称《楚辞》之后,唐人以其“奇宕不常之气,钟而为诗律,为小说”,言外之意,唐人小说与诗歌一样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心志。毕竟,唐传奇作家大多为诗人,他们往往以诗性思维叙事写人,如《枕中记》《任氏传》作者沈既济在《任氏传》中即宣称其小说创作是为“传要妙之情”。

唐传奇之后,作为中国古体小说第二座高峰的《聊斋志异》也富于抒情色彩。按照蒲松龄《聊斋自志》的说法,其小说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这在大多数小说篇尾的“异史氏曰”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聊斋志异》写作过程中,蒲松龄《寄孙树百》以“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续楚词”来表达自己的写作心境,显然,抒发胸中磊块是其写怪志异的重要心理动机。纪昀门人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中称纪昀将《聊斋志异》视为“才子之笔”,而把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定性为“著书者之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他们都认为《聊斋志异》与唐传奇小说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源自宋元以来的“说话”伎艺,为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故事性乃其第一要务,但随着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人化,其主体抒情色彩亦渐趋显著。如《三国演义》虽属世代累积型作品,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融评、改于一体的批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评点者“第二作者”身份,因此《三国演义》最流行的版本毛评本已属文人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抒情色彩,其卷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即为全书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

一些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自况意味,此时其主体抒发意识最为强烈,自然小说的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融注于宝玉这一形象之中,藉此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感受,他师法的正是楚骚抒情传统。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声称自己要“远师楚人”,为此他将小说写成了一部彻头彻尾、蕴含多重悲剧意蕴的大悲剧。难怪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一回批中称赞《红楼梦》为“《离骚》之亚”,刘鹗在其《老残游记自序》中也认为“曹雪芹寄哭于《红楼梦》”,这都是对其浓郁抒情色彩的高度肯定。

质言之,我们在关注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娱乐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作为其民族特色的抒情性。

(选自南开大学陈才训《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梦龙秉持“情教”“适俗”“导愚”的小说观编撰“三言”,意在“喻世”“警世”“醒世”,是为了教化劝导,移风易俗。 B、过分重视古代小说的故事性直接导致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忽视了抒情性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显著民族特色。 C、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洪迈将唐传奇与唐诗相提并论,强调了唐传奇鲜明的抒情特质。 D、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宝玉之口称自己要“远师楚人”,就是要师法楚骚抒情传统,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感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搜神记》与《续齐谐记》都受史传文学影响,继承了史传文学的抒情传统。 B、正是具备了抒情性这一特质,才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了独立。 C、唐传奇作家大多为诗人,往往以诗性思维叙事写人,因此文体特征不够突出。 D、对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来说,故事性最重要,抒情色彩不显著。
(3)、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时期有“第一才子书”之称,影响力巨大,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B、《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奠定情感基调。 C、《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以“玄奘取经”的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D、《水浒传》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展示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史,凡经典之作大多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另外列举两例进行分析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三: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注]每种情况三条柱形图依次为个性、兴趣、能力。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注]以上数据均为百分比。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试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 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 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日报网

    10月16日电10月15日1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9、40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美国科技网站新闻网15日报道,此次北斗双星的成功发射意义重大。中国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为了满足其维护国家安全,更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据报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2.5米,较定位精度为20米的美国GPS更胜一筹。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得益于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无人机及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当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市场颇为景气,其中包括实现定位功能的产品和服务。

    2017年发布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市场报告》显示,到2025年,亚太地区的GNSS导航设备数量(以智能手机为主)将从2015年的19亿增长至43亿,超过欧盟和北美地区的总和,因而有望成为该领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6年,中国GNSS和定位服务市场产值达332.4亿元。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等卫星不断发挥作用,到2020年,中国该行业产值有望增长至620亿元。

材料二: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网站8月13日文章,中国很有可能把“太空丝绸之路”加入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而将“一带一路”倡议扩至太空轨道。

    美国媒体称,北斗是中国修建用以扩大自己活动和影响力的道路、铁路、港口和工业园的“数字黏合剂”。“太空丝绸之路”的卫星通信、天气监测和对地观测,将从天上到地上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新丝路沿线国家若加入“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会变得依赖中国所提供的太空服务。这将令北京对那些国家的政策选择具有更多影响力,因为中国控制了维持其经济增长的关键太空能力。

    太空竞争可被视为地球上地缘政治的延伸,谁占据了太空制高点,谁就能主导地球,因为信息是21世纪权力的基础,而信息将通过太空传播。“太空丝绸之路”将为中国权力及对欧亚大片地区的掌控增加厚度,若不受到挑战,中国会把西方公司排挤出去,确保北京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太空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这将最终巩固北京对新丝路沿线国家经济的控制。

(作者马尔科姆戴维斯)

材料三: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3年多来,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硕果累累!现如今(2017年),峰会也已成功举办,全球130多国竞相参与,就连美日韩都悉数出席了!

    曾记否,上个世纪中国航天饱受歧视,16国家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唯独不让中国加入,中国航天人,望眼欲穿申请近20年,最终只能含恨而终!到2011年,美国白宫“禁止宇航局与中国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还“禁止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会”!

    1992年“921航天载人工程”立项,从1999年“神一”到2016年“神十一”,再到2017年“天舟一号”,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突破了往返、出舱、交会、运输等关键技术……

    近年来,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航天多年来发挥自身优势,已有数十颗通信卫星先后镶嵌在浩瀚星空,联结成“一条太空丝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5年10月,亚太九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使中国——东盟“10+1”合作更加密切,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基本覆盖。

    2015年11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700万老挝百姓可方便看电视、打电话、上网冲浪。中国也实现了首次整星出口到东盟,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

    我国还将发射实践十八号、中星十八号、亚太6D等卫星,照耀全球60%陆地,惠及全球80%的人口,为“一带一路”及周边地区提供全方位的卫星通信服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月1日,我国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目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新区规划编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材料二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材料三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打造具有相当规模、发展环境更优的集中承载地,一方面,将吸引部分功能在集中承载地集聚发展,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促使北京实现“瘦身健体”;另一方面,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可以避免零打碎敲、盲目布局,提升疏解效率。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可以集聚京津冀乃至全国以及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能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科技新城,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通过推进简政放权、管放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地区作出表率和示范。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主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与之相配套的部分优质公共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强化要素资源的空间集聚,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优化整合现有城镇体系,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发展差距悬殊,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典型缩影。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河北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效益,缩小与京津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在促进三省市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探索新路子。

    材料四

    雄安新区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把与老百姓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列为普查和保护对象,分门别类建档“存根”。截至目前,共登记不可移动类遗存592处,可移动类遗存345件(套)。

    2018年初,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乡土文化调查登记和传承活动。老房子、老井、老树、老磨盘、供销社、乡村卫生院、影院、戏台、桥梁、水闸、水塔、雄县佐各庄烈士墓、安新端村惨案遗址、圈头音乐会、鹰爪翻子拳、雄州黑陶制作技艺、郭村狮子会、雁翎大刀、大田庄村苇编字花席等,承载着雄安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遗存陆续被建档“存根”。

    据援助新区工作的河北省文物局调研员刘洁介绍,从调查成果看,三县大部分村庄均有遗存分布,这些遗存是新区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对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只要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都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一般说来,江南文化在区域地理上的相对完整性是大家公认的,而江南在文化传统上的独立性,则是一直很成问题的。

表面看来,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地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这是康熙写给江南大小官吏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很值得玩味,一方面,它表明政治家的眼光看得很准,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特别是明清以来。另一方面还可以说,政治家毕竟只是政治家,所以只能看到对他们统治有用的物质财富与人力资源。但这个江南,与一般人心目中的“江南”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两方面显然不能看作是江南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江南更多的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大到是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小到如李流芳画里的横塘,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超功利的审美存在,与帝王那种实用的江南不可同日而语。

这就有必要问一下,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它自身所独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发现。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江南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一个对象,恰是因为它比康熙最看重的“财赋”与“文人”,要再多一点东西。多一点什么呢?这也可以在比较中去发现,比如,我们可以说,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但使江南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老实说却不在这两方面,而是在于,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涉足。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如果说,由于文化本身是无所不包的,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它们与北方文化圈也是一脉相通的,那么也可以说,只有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文化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是其他区域文化不能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是不成问题的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是古代诗意生活的一种象征。它并非一个实在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种观念,或者说是皇帝与士人脑中的想象。江南不是政治、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而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片永恒的青山绿水;它不是现实世界中那片富足的养活了无数南国儿女的鱼米之乡,而是一个从唐诗宋词乃至更早的南朝就开始的只有诗性心灵才能忆起的美丽梦境。

另一方面,在这里也需要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文化都没有审美创造,而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以齐鲁文化为例,它当然也有自己的审美性格,如孔子就说过,他最赞同的人生境界,就是带着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到春天的郊野中去春游。但在儒家文化中,由于沾染了太多的道德色彩,儒家的审美活动就不够纯粹,它经常发生的一个异化,就是“以道德代替审美”。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

材料二:

明清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从表现形态来看是起居、饮食、养生、娱乐、消遣等几个方面,他们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作为审美对象,一枝一叶,一琴一鹤,一饮一啄都能以审美眼光看之,我们可以说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是审美的、艺术的。张潮说:“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月下听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江南士人审美的日常生活形成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审美的心胸,以审美的视野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因此原本平凡的事物就具备了审美的意义,这既是士人的人生态度,也是生活策略。

从美学的本体来说,江南士人将“闲”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意义,“闲”是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美学的根源和最后的归宿。“闲”能使士人以别样的视野审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其归属在于从生活中去寻求这种无关功利的闲适,是一种疏离了现实利害关系之后的超然心态,是感性生命活力的自然释放。

“闲”的内蕴是生命意识的审美化,是在一种情感维度中来感受生活,它常常依附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比如下棋、钓鱼、赏花、闲侃等等事情。由于懂得生之可贵,因此那些看似简单细微的事情在生命的语境中变得具有意蕴。士人将生命的价值寄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意味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名缰利锁的困扰,生活也就在毫无牵绊的顺畅中如行云流水一样悄然滑过。正如李渔所言:“把钓观棋,一朝即过,不信日长如小年。”又云:“枕上闻啼鸟,花间鸣素琴。闲来理残编,悠然自古今。”

明清时期士人将“闲”作为日常生活的广泛追求和臧否人物的尺度,“闲”与“忙”是有区别的,“忙”有着鲜明的功利色彩,这是一种苦的生活方式。“闲”带着生活的审美色彩,诸如游山玩水,四处闲荡。“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换一种视角去看生活,人只要暂且放下心头的名利之思,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时闲乐。另一方面,这种“闲”与儒家赋予道德审美意义的“闲“不同,儒家关于“闲”最为著名的就是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这种闲且乐的生活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境界,因为它和人的道德相关,能够在物质简陋的情况下悠然自得,是人的道德境界的体现。很明显,江南士人并没有这个特点。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追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而相应淡化了身上的道德责任感。

摘编自赵洪涛《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长时间以来,有一个许多人经常讨论的问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如何概括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国民性是先进还是落后,是否需要改造?也有人说并不存在什么国民性,这是个伪问题。我想这要看对“国民性”这个词怎么来解释。如果把中国人的国民性解释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点,或者说是中国人普遍的特点,这是很难成立的。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农业民族,有牧业民族,还有以狩猎或采集为业的民族,以哪个民族为例,或者以哪个地域的人为准呢?中国的历史又这么长,拿哪一段来考察和分析呢?很难着手。不要说历史上的事情不能简单地看和说,就是当下的中国社会,其特点也肯定是跟改革开放之前不同的;这还只是几十年的时间呢。因此,从中国历史来看和说中国人的国民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不是说事情不容易做就不做了,回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会产生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人口的主体汉族,或者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其他民族,或者采用同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口,比如说农业人口,生活在一个地方,总是会有一些共同性的。上海人和广东人,二者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还是有的,但不一定要扯上“国民性”这个名字。中国农业社会中不同地域的人口,长期以来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我想如果这样来讨论的话,话题是可以展开和深入的,因为特定人群中人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若要讲国民性,就应该讲一定范围内,即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一个群体的共同点。

我们以前讨论国民性也好,讨论地域文化的共同性也好,往往容易表现出以偏概全、笼统含混、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倾向,或者是以前人的某些言论作为论据,或者是拿某些书面记载的引述代替实际情况调查。比如,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尊老爱幼的之类。请问:世界上哪个民族不是勤劳勇敢、不是尊老爱幼的呢?很多学者强调中国人跟西方人不一样,说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调集体。这个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往往只是前人的一些言论,并无科学实证。有人就说日本人一个人是一条虫,几个人是一条龙,而说中国人是倒过来,一个人是一条龙,几个人就是一条虫了。这是说,往往一涉及国家和民族,有些国家的人一下子就会变得很团结,但我们是不是确实都是这样呢?这就提醒我们,考察地域文化共性,不能仅仅根据某些人的话,不能仅仅根据个别例子,而要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要拿证据来说话,要作社会调查,特别是抽样调查。比如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就应该说出在哪些方面我们讲礼、那些方面讲仪、有哪些礼仪、讲的程度怎样、有多少人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然后拿一个参照物,比如拿日本、韩国、美国或者法国来比较,这样才能够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

讲国民性也好,讲地域人文特征也好,我们以前用得比较多的办法是找典型,把典型找出来,用典型作代表。但问题是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如果要找典型,几乎永远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到你所需要的典型,但要找一个相反的典型也绝对能够办到。比如说学生厌学,你有典型,我就给你找一个勤学的典型;说有钱人为富不仁,你有典型,我也可以给你找一个富而慈善的典型。

光靠找典型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就再加上一个理论,就是说要区分主流和支流。你看到的那么多,其实还是支流;我举出的例子虽然少,却是主流。许多工厂停产了,还说这是支流,主流是个别厂家还在生产。你说社会道德不行了,我找几个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的人来给你看看,这才是主流。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要分清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但在信息不充分公开的情况下,谁有资格分清一个手指和九个手指呢?

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作了调查的,反映情况的、发表意见的,有名有姓,其实不然。古代中国长期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不得不说假话,否则就难以生存。例如皇帝“赐”大臣死,受死者还要下跪谢恩;其实并不是真的感谢皇帝叫他死,而是害怕影响家人、祸延子孙。要是将表象当作事实,那就要上当。今天的现象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延续。如果我们就某个敏感的问题到路边作调查,你向路人提问,请他谈谈看法,他可能会说反对;要是你又说你是某家电视台的记者,将镜头对着他,他可能马上改口,说这件事很好。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才是他的真实想法呢?前后矛盾又说明什么呢?

很多历史记载到底是不是反映了真实情况,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广泛搜集材料,对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人群作全面考察,这样的考察才可能成为讨论所谓国民性或者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

(摘编自葛剑雄《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嫦娥六号的任务是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实施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介绍,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嫦娥六号的生产时间比较长,执行任务之前,科研人员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梳理,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健全、可靠。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之后,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按计划推进。嫦娥七号任务主要是对月球南极部分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将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

(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

20年来,在工程领导小组各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强化使命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实现连战连捷。中国探月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形成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特色。本次任务搭载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个国际载荷,“国际范”满满。

(摘编自喻思南《嫦娥六号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材料二:

2020年底,嫦娥五号已经从月球取得1731克月壤样本,那么这次嫦娥六号再次取样1935.3克,又会刷新哪些认知呢?从地质结构来说,嫦娥五号在吕姆克山附近着陆。吕姆克山是月球正面西北部的一座火山,着陆位置是火山活动形成的一片玄武岩漫溢区,地质年代非常年轻。当然,虽然说年轻,但也已经20亿岁了。而嫦娥六号的着陆地点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这可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撞击力度可能穿透月壳直抵月幔。

我们可以期待嫦娥六号取得与嫦娥五号迥然不同的结果。比如说,从嫦娥五号取得的月壤样本中,通过铀—铅同位素测年法,中国科学家确实发现了20.3亿年前才从熔岩中结晶而成的矿物晶体,将月球冷却、岩浆活动停止时间延后了8亿年左右。而从嫦娥六号这里,我们却会努力寻找形成于大约42亿—43亿年前的古老岩石,尽可能地了解月球形成早期的历史。在撞击盆地的月球表面也可能有从月幔翻出来的深处物质,如果嫦娥六号能够幸运采集到的话,也会大大推进人们对月球内部结构的了解。

从空间环境来说,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也有点不一样。虽然从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看不到背面,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着地球。满月前后,也就是月球正面正对太阳的这段时间,月球会被地球磁层的长尾罩住。这段时间,月球感受到的太阳风“风力”会锐减,而从地球大气逃逸的粒子却有机会到达月球,这就是所谓的“地球风”。而在初一前后,月球走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背面正对太阳,此时的月球则是毫无遮挡地遭受太阳风的轰击,也不再有地球风的吹拂。因此,和正面相比,月球背面是个被地球关怀更少、受太阳折磨更狠的地方。在月背的月壤中应该更难找到水或含水矿物,而氯-3(一种清洁核聚变能源)的储量则应比正面更丰富。

月球背面具有独特的环境,它几乎没有受到地球的影响,是天文学家用来观测宇宙更有利的地方。假如未来在月球建立科考基地的话,能源、水和氧气这些资源信息都是我们要摸清的,所以通过月壤来了解正面和背面的差异,不光是具有学术上的意义,更具有实际意义

(摘编自“科普中国”《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为何嫦娥又要奔月挖土?》)

材料三:

“此次月背采样是先钻取后表取,一次钻取多次表取的方式,提高了采样的可靠性和多样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金晟毅介绍,两种采样方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钻取需要采集一定深度的月球次表层样品,让样品种类更为丰富。钻取采样装置有外钻杆、取芯管和取芯袋三层结构,当钻头向下钻进时,取芯袋也会跟随着取芯管向下运动,而钻取到的月壤则会被顶进袋内,整个过程就像“穿袜子”。而表取采样则是在一片区域里进行多次采样,主要采样目标是月球表面的风化层样品。两种方式实现的技术途径、采集的月球样品种类不一样,科学价值也不同。

金晟毅表示,嫦娥五号采样的每个过程都需要地面发送指令,再让机械臂去执行相应的动作。而嫦娥六号则采用了智能化采样技术,一部分固定动作交给探测器去执行,实现近端闭环控制,有效减少了与地面交互的环节,提高探测器的预见处理能力,有效缩短采样时间。

(摘编自李思雨《嫦娥六号如何“月背挖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