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

幸运的副产品

星新一

    ①前些日子,我做了一次环宇旅行。

    ②我到了若拉星。这个崇尚清洁的星球处处清新明快,地球上许多家庭用的室内小型自动清扫消毒器,就是该星的产品。

    ③我到了罗普星。这个艺术星球一切都伴着悠扬的旋律,举目都是高雅的曲线,和谐的色彩,令人赞叹不已。此外,我还游览了其他星球。

    ④能够环游宇宙,古人想都不敢想。谁知道突然之间地球就向宇宙开放了呢!

    ⑤最近有人说:“今年该是开放一百周年了吧?说是开放,其实更准确些,应该说是被迫开放。”但不管怎么说,由于开放,地球吸收了外星的优秀文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最重要的是,地球上持续已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⑥不过,当初看见那巨大的宇宙飞船不宣而至、降落在地球上时,人们是多么的惊慌恐惧啊!但是后来,人们和飞船上的外星人接触后,知道了他们是和平友好的使者,心中便释然了。

    ⑦是什么原因使外星人成了地球的来客呢?

    ⑧原来,很早以前,宇宙联盟就把一颗“文明侦察卫星”运送到了土星轨道的外侧。这个卫星能侦察到太阳系产生的文明,并自动地把这一信息发回本部。当然,他们也期待着地球派出的宇宙飞船能发现这颗卫星,把它带走或同它联系。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实现。相反,它侦察到了地球上的核爆炸——原子弹试验,并把这个信息发回了本部。于是,宇宙联盟向地球派出了使团。

    ⑨使团会见了人类。当时,多数国家都隐瞒了核武器的数量,提供的数据比实际要少。但在使团精密灵敏的仪器探测中全部暴露无遗,结果让使团非常惊疑,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⑩“你们企图用这些东西征服宇宙吗?”

    ⑪地球方面慌忙辩解:“这是从何谈起!谁也没有想过干那种胆大包天的事!”

    ⑫“但是,你们却实实在在地拥有核武器,那是做什么用的?”

    ⑬“那是地球人之间作战用的。”

    ⑭听了地球方面的辩解,使团内部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同一星球的居民怎么会自相残杀呢?

    ⑮会谈重新开始,使团方面说:“你们的意思,是不是说地球的居民都想自杀?如果是那样,虽然极其罕见,倒也并非绝无仅有。但这还是不能令人信服。”

    ⑯“到底还有什么疑点呢?”

    ⑰“还是不要佯装不知吧。把你们的核武器加起来,足可以摧毁地球好几十次。如果是为了自杀,有够摧毁一次的量就行了嘛。所以我们认为,你们的核武器是为了攻击其他星球生产的。”

    ⑱“不,这真是用于地球战争的!”地球方面竭力解释。

    ⑲但是使团并不相信,他们说;“这不过是个巧妙的骗局。就算是用于地球战争,也不该有这么大的数量。一定是眼看征服宇宙的阴谋暴露了,才编造出这样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对付我们。”

    ⑳地球方面哑口无言,无计可施。

    ㉑使团暂且不予计较,让地球迅速加入了宇宙联盟,向宇宙开放。我们得以和任何星球通商,到任何星球留学旅游。然而外星人看我们的目光充满了偏见,而且唯有地球人,在任何星球的航天港都必须接受行星检查。

    ㉒地球方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培养了好几万的专家,夜以继日地攻关,研究怎样解释才能使一直等着答案的使团明白:虽然我们拥有大量的核武器,却毫无征服宇宙的念头。

    ㉓投入这项研究的经费之多,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过去了,却依然没有结果。

  ——译自星新一著《稀有的未来》,有删改

(1)、【科幻·故事】这篇科幻小说构思巧妙,大故事套着小故事。请梳理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科幻·语言】细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说是开放,其实更准确些,应该说是被迫开放。(为什么说是“被迫”开放?请分析。)

②而且唯有地球人,在任何星球的航天港都必须接受行星检查。(结合加点词语和语境,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3)、【科幻·主题】如果将这篇文章与《带上她的眼睛》编成一组,请你为这组文章补写完整导读语。

导读语

这两篇科幻小说,把我们的视野延伸到广袤的宇宙,展现了人类的探索和思考精神。《带上她的眼睛》主要表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情怀,《幸运的副产品》则引发人们对的思考,表达的愿望。阅读这组文章,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科幻·标题】这篇科幻小说的标题很值得品味,请分析其妙处。
(5)、【科幻·结尾】有读者将结尾做了如下改写,你觉得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改写:投入这项研究的经费之多,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一百年后,他们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果,得到了使团的认可。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如花

李存刚

    ①她73岁,满头银发,双耳失聪。她戴助听器,耳塞从脸颊旁垂下来,往胸前的衣兜里挂着,活像时髦青年们挂着的耳机。

    ②她是我的一个患者。右桡骨远端骨折,肋骨骨折,右跟骨骨折。这是她来住院的原因。

    ③卧床最少四十天,我对她说。

    ④她扬了扬头,长长地“啊——”了一声,随即笑呵呵地说:“好的好的,听医生的。”

    ⑤可不到两周,她便开始下床活动了。我告诉她,才半个月,骨头还没长好,需要休息。她忽然做了个立正姿势,随即猛地跨出几个大步,说,你看,没事,好了。

    ⑥更多的时候,是她的老伴扶着她的肩,慢慢悠悠地走。她满头的银发蓬松却不失整齐,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光泽。这使得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起码十岁。

    ⑦她年轻时是名射击运动员。她的耳朵就是在一次训练时被突然发生的意外震聋的。那时她长期驻扎在陕西宝鸡,有比赛时便飞到比赛地,比赛完了又飞回去。

    ⑧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成家。他在青海,是个军人。

    ⑨后来他们成了家,却只能两年才见上一次。因为他要两年才有一个月的探亲假。那时候,他们的家真正是形同虚设。两年的时间,会发生许多事情,也有许多事情等着发生。但在他们之间,只发生了一件事:等待——等两年,他休假;然后又是两年漫长的等待。如此反复。

    ⑩那时候,日子对于他们便是反复地等。

    ⑪后来她退了役,在家乡四川找了份工作。很快,他也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却依然没能回到家乡,而是留在了青海。他们之间的日子依然是反复地等,等,等。一直等到他们都老了,退休了,他们才真正走到一起,他们的家才名副其实起来。这时,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成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他们的家里,也就只剩下他们俩守着了。没事的时候,她便坐上他开的电动三轮车,去市区周边的景区走走看看。

    ⑫她的伤便是在最近一次出行中造成的。

    ⑬她说,当时车子行驶在一个弯道上。他们正说着话,迎面飞速地开来一辆大卡车,等他发现、急忙扭动车把手时,车子来了个高难度的原地转身,猛一下侧翻在地……说着,她呵呵地笑,指着身边的他说:看来是真的老了;年轻的时候,肯定不会出这事的,那时他可生龙活虎呢。

    ⑭他坐在那里,微笑着接过她的话茬:“咋个不老呢,都七八十岁了,你以为十七八啊。”

    ⑮他也受了伤,脸上、手上、背上,到处是清晰可见的伤痕。

    ⑯他81岁,头发早已全白了,额头也已爬满了皱纹。他总是乐呵呵的,脸上的笑容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因此他的额头总是显出几道深深的沟壑。

    ⑰几乎每天,我都能看到他搀扶着她,慢慢悠悠地在走廊上走着。一边走,他一边将嘴凑近她的耳朵,高声说话,引得近旁的人一个个不住地回头。

    ⑱有笑意同时在他们脸上漾起。这时候,她蓬松而整齐的头发便不断地泛起微微的波浪,远远看去,俨然就是一朵开得正艳的花。

(选自《病区杂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芥子之中的灯

李敬泽

    ①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木垒。那天乘飞机到了乌鲁木齐,问道:菜籽沟在哪里?答曰:在木垒。再问:木垒有多远?人家说,不远。这个不远的地方开车跑了三百公里。

    ②菜籽沟,新疆的一个山村,刘亮程在此落为农。还办了一个木垒书院。我看见“木垒书院”四个字刻在门口石头上,端详这几个字,觉得这个“垒”字有意思,如果写成繁体字,上面是三个“田”,下面是“土”。木垒,人们在荒芜的地上开出田来,然后在上面耕作,田上长“木”,生长草木和作物。

    ③在木垒,刘亮程办了“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今年,贾平凹就获了这个奖。有朋友问,这个奖,是什么样的奖?我说,应该是中国最高的文学艺术奖。其实,菜籽沟的这个奖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低到了泥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

    ④钱穆曾把中国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相比较。他说罗马文明也很伟大,辉煌宏阔,好比一盏巨大的灯。但是古罗马的灯只有一盏,照耀着广大的帝国。而中国文明就不一样,不只有一盏灯,满堂皆灯。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着文明的灯火。所以,中国文明气运绵长,有顽强的生命力。蛮族入侵古罗马,铁蹄把那盏巨灯踏灭,罗马文明就终结了。而中国文明五千年,几经危难,向死而复生。长安的灯灭了,洛阳、汴梁的灯灭了,其它地方的还亮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⑤菜籽沟,是天山余脉的一条山沟,据说当年逃难的人们躲到此地,种了漫山遍野的油菜,收获菜籽,由此得名。佛经中,形容事物极微小,喻为“芥子”。菜籽沟,也是芥子之微。佛经中说,须弥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指大千世界,芥子可包容大千世界。中国之灯,也在这芥子之中。古中国,很多村庄是明亮的芥子,村庄不仅是生活场域、经济聚落,也是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

    ⑥可到了现代,村庄正在塌陷,文化的灯也在次第熄灭。村庄正在变成无机的村庄,它是世界大棚里的植物、世界工厂的偏远部门,它装不下须弥,自身也不能发光。村庄正在失去公共生活,失去记忆,也没有自己的想象。想起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刘亮程带我们在村里走,他说这里原来有庙,那里原来有祠,现在都没有了。神祇从村庄远去了,或者说,庙变成了家家屋里的电视,诸神住在电视机里。

    ⑦好在还有亮程这样的人。他长住在菜籽沟,让乌鲁木齐的家空着。他在菜籽沟种地、办书院,天天和老乡打交道。他想把消失的庙重新盖起来,他还把画家、摄影家、诗人带到这里,他还办了一个“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他的所为,可能使村庄重新成为有机村庄,一个活的、有文化生命的地方。古时,村庄成为一盏灯,重要是它和外界有效的文化交换。读书人,从村里走出去,天远地远,回来时携带着一份增值的文化资本,这是文化循环。现在,远处的巨灯召唤着游子,他们一去不复返,村庄成为出发之地,而非安居之地。

    ⑧现在,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地在点一盏灯。他写过《一个人的村庄》,他现在正在写“一个村庄的灯”,未必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田地里、村庄里。

    ⑨这里是菜籽沟,小如芥子,中国不在别处,就在此处。照此说来,这个奖是菜籽沟的,是中国的,是最低的,其实也是最高的。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注】①黍离麦秀、铜驼荆棘:语出《诗经》和《晋书》,皆为表达哀伤之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