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链接材料,完成第5题。
    数学像朋友无声无息陪伴她成长——走进数学竞赛获奖中专生姜萍的成长环境6月13日,17岁的江苏中专在读生姜萍闯入阿里全球数学竞赛12强引发网友关注,排在她前后的选手,均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目前,多所高校关注姜萍入学。
    当时已经考上普通高中并参加完军训的姜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学到涟水中专继续读书。姜萍最喜欢也最擅长偏微分方程(PDE),因为这跟服装设计的画图有相通之处,“他们的对称性太美了”,她对数学特别感兴趣,但是她对服装也爱不释手。
    14日晚,记者见到了姜萍的父亲姜玉华。夏收攻关时期,父亲姜玉华除了忙田里的农活,还要担当起秸秆禁烧巡查员的工作,每天从早忙到晚,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回家休息。“比赛题目我不懂,但知道女儿获得了好成绩,我非常高兴!”谈到女儿姜萍获得的优异比赛成绩,他的脸上难掩喜色。
    “她的成绩,都是靠她自己闯出来的!”在父亲看来,自己能给女儿带来的学业帮助有限,女儿很早就懂事得让人心疼。人还没长到自行车高的时候,姜萍就自己骑车子去上学,回家吃完饭就开始看书,很早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里的书籍堆得有近一人高,姜玉华还比画了一下书籍的高度,“有时候她看的书满是英文字母,我看不懂,但叫她好好读。”姜萍的中专数学老师王润秋发现姜萍有数学天赋后,建议她从《高等数学》开始学习。他觉得姜萍不属于天才型,而是属于勤奋型选手,特别自律。姜萍几乎所有的课余和晚自习时间都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有时做题做到夜里一两点钟,凭借手机翻译软件和一本英汉小词典理解,遇到不懂的,也会主动找王润秋请教。目前,她已达到了数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水平。

(新华每日电讯,有删减)

请你结合材料,分析姜萍成功走上追逐自己梦想道路的几个原因。

举一反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拖延是个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人们对拖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杀手”,是一种恶习,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在考场上,面对题目繁杂的试卷,如果拖延,考试成绩就会很难看。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几秒钟的拖延就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哈里克说:“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也有人认为,拖延一下并不要紧。人们一般只对不喜欢做的和觉得拖一拖也没问题的事拖延。从某种角度上说,拖延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你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拖一拖,能缓解你的不良情绪,让你能平静地面对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能激发自身更大的潜能,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高。当然,这样的拖延考验着你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对时间节点的准确把握,对做事节奏的控制。

【材料二】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会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认为自己患拖延症的人不少:5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拖延症,其中50%的职场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开始工作,13%的职场人不拖到领导再次催促,绝不去完成工作。拖延症常见的类型如下图: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其次,也有外界因素,如任务过多或者难度过大,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会让人拖延或逃避任务;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也往往会导致拖延行为。

【材料三】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焦虑不已,也想改掉,但依然一边焦虑,一边拖延。就连吃晚饭这样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点,再饿也唤不起习惯性“床上瘫”的自己。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4名拖延症患者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7%的受访者只顾着焦虑却迟迟行动不起来。拖延症患者很难直接做困难的、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因此容易耽误学业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新的职业——自律监督师应运而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患者打败拖延症。他们帮助患者学会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因为小目标能消除拖延症患者的畏难情绪;同时训练患者的自控力,因为自律才是拖延症最有效的克星;还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抵制不良欲望,消除外界干扰,排除不良情绪,减少患者完成任务的障碍。另外,他们还会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促使患者逐渐消除拖延症。

观察记录

8点:起床,吃早餐。

9点:家长叫他做作业,他说时间还早,要休息一下。

11点:家长再催,他依然说时间还早,作业肯定能做完。

12点:吃午饭,午休。

15点:开始做作业。

15点20分:跑去吃水果、听音乐。

17点:还在听音乐,家长问他作业是否完成,他说离明天上学还早呢,不着急

第二天上学,老师给家长发来短信:您的孩子又没交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的利与弊

①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

②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视频行业逐渐崛起一批优质的内容制作者,抖音、微博、秒拍、快手、今日头条纷纷入局短视频行业,募集一批优秀的内容制作团队入驻。到了2017年,短视频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内容制作者也偏向专业化运作。

③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占网民整体的95%,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

④没事“刷一刷”、闲时“看一看”、随手“拍一拍”……短视频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短视频何以令人沉迷?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其次,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再者,短视频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另外,短视频内容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⑤借助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短视频覆盖人群广,获取门槛低,其丰富的内容极大地拓展着青少年的视野,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兴趣和知识的大门。青少年群体还可在短视频的浸润与比较中获得审美发展,在欣赏与参与中获得艺术发展,找到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兴趣。同时,短视频又以其原创、新颖、丰富和鲜活的形式,讲述人们喜闻乐见的平民化的小故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信息载体。

⑥一项对1974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视频内容。

【材料二】

据报道,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对此,有专家认为,防沉迷系统更多是技术上的优化,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短视频,不能只依赖技术,而应注重青少年数字能力和网络素养的提升。平台提供更多优质内容,家长以身作则,在陪伴中帮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学校引导学生自控自律、健康上网,监管部门规范短视频平台发展,多方携手努力、相向而行,帮助青少年学会分辨、加强自律,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善用短视频助力学习和生活。

【材料三】

2023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对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被问到如何加强短视频内容导向治理、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时,牛一兵说,短视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获取服务、互动交流、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但是有的短视频内容真假难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有的平台重流量、轻管理,放任导向不良信息传播,严重误导公众,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摘自202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孩子的视力防控已成为一个新的话题。保护青少年儿童视力已经刻不容缓。2015年的首份《国民视觉健康报告》中提到,我国近视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显然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形势十分严峻,近视越来越多,发生越来越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2.7%,小学阶段近视率从一年级的15.5%增长到六年级的57.7%,初中生超过71.1%,高中生超过80.5%,且青少年儿童近视患病率处于逐年高速递增的状态。

(刊载于2022.8,有删改)

材料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眼睛防护上会有不同的侧重。0-6岁学前阶段,护眼关键词为“呵护引导,快乐成长”。建议学龄前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6-12岁小学阶段,护眼关键词为“习惯养成,积极预防”。这一阶段近视防控应以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为主,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检查视力,注重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每日户外活动应达到2小时以上,沐浴阳光,预防近视发生。12-18岁中学阶段,护眼关键词为“主动参与,科学防控”。中学阶段学业压力增加,应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防控近视。要牢记“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要注意看20英尺(6米)外的远处物体20秒钟放松眼睛。

    家长关注孩子的视力监测数据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裸眼视力。裸眼视力是指未经任何光学镜片矫正所测得的视力,学龄儿童正常视力应在5.0以上(标准对数视力表),如果孩子视力在5.0以下,家长要提高警惕,及早带孩子去医疗机构检查。二是关注屈光度。屈光度以D表示,数值乘以100就是眼睛度数,正值代表远视,负值代表近视,例如屈光检查单上的-2.00D表示200度近视,+1.50D 表示150度远视。三是关注远视储备。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逐渐增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称之为“正视化过程”,正视化前的“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近视发展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孩子容易发展为近视眼,例如正常情况下4到5岁的孩子应该有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检测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四是关注眼轴。有些学校或医疗机构在眼部检查时可以测量孩子的眼轴长度,正常眼轴范围为22~24mm,如果孩子眼轴增长到24mm以上,就很有可能发展为近视。

(刊载于2022.6,有删改)

材料三:

年龄

生理屈光度(D)

3岁前

+3.00

4~5岁

+1.5~+2.00

6~7岁

+1.00~+1.50

8岁

+1.00

9岁

+0.75

10岁

+0.50

11岁

+0.25

12岁

0

图一不同年龄段生理屈光度参考

       
    材料四: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孩子远视储备如果小于50度,两年后发生近视的比例要高于85%;如果远视储备不到100度,两年后近视发生率要大于50%。所以,一定程度的远视储备是合理的。当然,远视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远视储备不但不是合理的远视储备,而更可能成为病理性的远视性屈光不正,从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弱视的发生。远视储备就像是孩子出生时开设的银行账户里的固定储备金,而这个储备金是定额的,只会逐渐被消耗,而不具有增值功能。长时间过度近距离用眼(如高负荷的家庭作业,过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缺乏,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等都是过度消耗远视储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些孩子因为过度用眼而过早把远视储备消耗殆尽,甚至开始透支,就会变成近视。远视储备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一定要节约和保护,尽量延长孩子宝贵的远视储备使用期。

(刊载于2022.6,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