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达标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时,主要观点如下:

A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C

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与洋务运动相比戊戌变法的进步之处。
(3)、对于材料三中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说明。
举一反三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

军警

律师

新闻

其他

未详

总计

把东三省让给日本

2

2

7

3

4

20

38

去打日本

59

42

200

482

31

2

14

268

1098

依赖国联处理

2

5

10

1

3

3

21

抵制日货

5

18

4

21

2

3

3

56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2

5

3

6

1

1

21

其他

1

5

3

10

合计

70

66

226

514

45

3

1

25

294

1244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张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列举抗战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