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24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
“词穷”并非意味着日常词汇量的减少,相反,原有的词汇量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加上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语,词汇量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年轻一代对原有词汇的热悉度和掌握度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样的网络化表达方式,图像、段子、表情包、流行语等是他们重要的语言工具,而在离开网络环境时,他们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词穷”现象频现。
(改编自《没有思考何谈表达?警惕短视频语言破坏逻辑思维》)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针对“词穷”现象,采访了一些年青人,他们的回答摘选如下。
A:“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发言时一度‘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B:“有一次汇报,我虽然认真作了准备,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卡壳’了好几次”。这让我意识到,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
C:“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工作上,偶尔要提交文稿,会让我感到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D:“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匮乏。一般都是微博、抖音、小红书上流行什么我就习惯说什么,或者干脆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因为表情包更生动、快速,而且大家都这么用,也能跟朋友产生共鸣。可是有时候,当我需要进行正式发言时,就想不出来如何用相对正式的词语表达自己。”
(改编自《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
【材料三】
以下是中国青年报社对“词穷”现象产生原因所做的统计。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专家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郭万超说,“任何功能都存在‘用进废退’的情况,语言也不例外。如果不经常使用,语言能力就会下降。现在人们更多地依赖简化的网络语言,甚至在写文章时都不再用笔写字,阅读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阅读会导致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下降”。
(改编自《中国半数年轻人苦于“词穷”》)
专家二:暨南大学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欲说却词穷”的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