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测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非常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二:与孔子影响有关的图片(魏照每天为老师洒扫庭除)

(1)、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材料二内容是东汉时童子魏照每天为老师郭泰洒扫庭除(打扫庭院)。对魏照的做法,你怎么看?
举一反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摘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序号

人物

主要事迹

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商鞅

秦孝公任用他主持变法,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李冰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张仲景

东汉名医,撰写《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马钧

制作的翻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常用的水利灌溉器械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

代表作《兰亭集序》,他将中国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七年级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相关探究问题。

【探究一:实物史料】

(1)小张同学收集的实物史料,结合实物介绍,你认为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实物名字

实物照片

实物解释

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大多数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在湖南、河南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①司母戊鼎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

②甲骨文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

③铁制农具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

【探究二:文字史料】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二: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2)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该学派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3)材料二的这些名言分别是谁说的?概括他们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探究三:归纳论述】

材料: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功效。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