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湖北省丹江口市2024年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语文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

薛培政

①修鞋匠老单几时来镇子上的,没有人能说得清。

②老单不是本地人,又说一口浓重的方言,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世,只记得镇子西头老槐树下有个修鞋的摊点,摆在那里多年了,修鞋匠姓单,人称单师傅,或直呼他老单。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落雪,老单就准时出摊。一辆半旧的人力三轮车、几个马扎、一台缝线机,还有一堆剪子、切刀、锥子、铁锤、钉子等零零散散的家什。

③在镇子上住久了,常听人说,老单这人不简单,话不多,但仁义。起先修一双鞋收个块儿八毛,如今顶多只收三五块钱,从来没有超过十块钱。

④别看老单粗手大脚,做起活儿来一针一线,那叫个仔细。有顾客送来磨坏了鞋底或旧得不成形的鞋子,问他能不能修,他都说尽量修。哪怕费半天事,他也想尽法子把鞋修结实。

⑤那天,一中年妇女来修鞋。老单接过来一看,是一只开了胶的劣质皮鞋。只见他往腿上铺一块垫布,把鞋放在腿上,先用抹布把开胶的地方擦干净,再拿起锉刀轻轻锉了两下,然后涂上胶水,用手按压了一阵子后,诚恳地对顾客道:“光粘胶不绱线,那不耐穿,过些日子还容易开裂。”征得主人同意,老单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又穿上粗线,沿着缝隙一针一针地缝了起来。修好这只鞋,又让其脱下脚上另一只鞋,翻着看了看说:“这只鞋也快开裂了,趁这会儿一块儿修修吧。”大夏天里,老单忙活得一头汗,一双鞋修下来,只收了顾客6块钱。待那顾客走后,挨着他卖针头线脑的老廖开腔了:“咦,你咋恁好说话哩?大热天忙活半晌,几块钱就给打发了?”

⑥“话不能那么说,看那顾客鞋上沾满的干泥巴,大概是进城卖菜的乡下人,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她吧。”望着他那副悯天怜人的表情,老廖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⑦草木枯荣,暑来寒往。几十年过去,老单仍孑然一身,每天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年逾花甲的他,虽说没有挣大钱,但每天进项不断。要说没攒住钱,打死也没人相信。

⑧奇怪的是,他攒钱不买房子,也不置家产,仍住在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房间狭小简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吃饭也不挑食,一天只吃两顿饭。他爱吃面食,成天都是馒头加白面条,很少见他买新鲜的青菜,买也是买剩下打折的蔬菜。

⑨可遇上镇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他每次捐款都很慷慨,还先后资助十几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

⑩按说老单这典型事迹早该见报上电视了,可他偏偏不喜欢那一套。前些年来过几拨记者,省里的、市里的,扛摄像机的、拿照相机的都有,他一句“没啥好说的”,就把人家打发走了。那年,镇里要上报他为道德模范,也被他婉拒了。

⑪见他如此这般,几个老友就纳闷儿了,不解地问他道:“你做了这么多年好事、善事,既不让媒体宣传,也不要荣誉加身,到底图啥哩?”

⑫他听罢只是嘿嘿一笑,不解释,仍然该出摊出摊,该修鞋修鞋。

⑬去年底,服务站工作人员登门为他办理优待证时,才揭开了这个谜。那天,工作人员因为要帮他填报退役军人信息,他从床头柜里翻出一包东西,里面装着入伍登记表、退役军人证件和荣立军功的证书等资料。

⑭那一刻,工作人员一脸困惑地问他道:“您咋选择隐姓埋名这么多年?”

⑮老单沉默着,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说道:“俺本是个孤儿,1970年参军到了基建工程兵某部,奉命挺进川藏公路腹地,参加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那年夏天,连日的大雨导致山体松动,大量碎石被山洪冲到公路上。我们赶赴抢险现场,正准备将路面碎石清理后疏导车辆通行,突然又有一股洪水裹挟山石倾泻而下。千钧一发之际,班长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巨石砸中,牺牲在了那片高原上。”

⑯讲到这里,老单已是泪眼婆娑。顿了顿,他又说道:“俺这条命,是班长拿命换来的。等服役期满后,俺没有再回原籍,就来到了班长的家乡,想替他尽孝。结果一打听,班长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

⑰听了他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根据你的理解,给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请品味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一辆半旧的人力三轮车、几个马扎、一台缝线机,还有一堆剪子、切刀、锥子、铁锤、钉子等零零散散的家什。
(3)、请概括两件能体现老单“不简单”“仁义”的事件。
(4)、作者没有在开篇直接交待老单的真实身份,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妙处?
(5)、读完小说,也许你会想到下面这些词语:小人物、平凡、善良、坚守、情怀、友情……请结合选文,围绕其中一两个词谈谈感受。

(结合选文,围绕关键词,有自己的体会即可)

举一反三
古往今来,人们对英雄的歌颂与膜拜从未停止。文学与艺术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小圳从网上下载了三份有关英雄的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人没有情怀,武将没有精神,科学家没有国家信仰,哪里还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家国情怀,是国家民族屹立不败的精神皈依,它具有“四位一体”性——认同、归属、责任和使命相融共生。歌曲《国家》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地诠释出国与家的关系。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便以诗歌形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舍身为国从古有,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心念祖国。神游诗词间,胸怀社稷情。

唐代边塞诗,将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愿将此身报效国家,又何须活着回来呢?这真是视死如归的泣血之语。

宋代更有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显示了无数仁人志士慷慨悲壮的英雄品格。南宋岳飞耳熟能详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国家危亡之际,岳飞不计个人荣辱,力挽狂澜,成为中华民族英雄的象征。

元明清三代,表达家国情怀的诗歌更不乏名篇。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将一腔热血,尽化繁霜,愿染河山灿烂。明末,李自成、清军相继入京,年仅14岁的夏完淳随父起兵反清。夏完淳家国情怀的吐露,最感人的是《狱中上母书》。信札中对家中“哀哀八口,何以为生”的牵恋和“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的国家忠贞,令人动容。清代诗人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剖白救国心迹。辛亥先烈徐锡麟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他勇敢地喊出,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对未来中国的殷殷期许和心间图景。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内心里深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国家和人民,希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面对国家召唤敢于奉献自己的所有。

(付秀宏 《 人民周刊·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2021年第1期 有删节)

材料二:

在全国各地电影院开始营业后,万众期待的战争电影《八佰》于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影片以国民革命军524团以及沿途收拢的各路逃兵,散兵的视角讲述了“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影片上映至今,观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不为“八百壮士”英勇的战斗事迹,豪壮的爱国气节所振奋,小编在观影过程中也是数度流下热泪,被壮士们无畏的爱国精神感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更不能忘记英雄!可以说,我们现在享受到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英雄的无私奉献和舍身忘我,而他们的精神更是感召更多英雄的出现,是激励一个国家和民族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一些无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毫无底线,打着言论自由、还原历史的旗号,对革命先烈进行恶搞、调侃、甚至侮辱。

(节选自《鄂温克检察报》 2020/9/12,有删节)

材料三:

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他担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沿。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两 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